張娟
初中道法教材設置了“經驗運用”“閱讀感悟”“拓展空間”等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欄目,為課堂情境教學提供了條件支撐,是落實教育目標的途徑。但是,因為不同教育內容的情境內容存在差異,相應的教育內容也不同,若課程以及欄目之間沒有順暢的過渡方式,不同情境的快速轉變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情境鏈創設,應用情境鏈,將課程教育過程中多個教學欄目和情境串聯起來,通過一條主線讓學生在情境探索中學習,推動教育目標的實現,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打好基礎。
一、初中道法教學中構建與運用情境鏈的作用
在初中教育過程中,情境鏈的構建與運用能夠有效地提升道法教學質量,對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和思想修養有積極作用,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的培養和發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以及進一步完善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是當前初中道法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的關鍵教育方式。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情境鏈的設置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提升教育效果。在傳統教育中,不同情境和欄目的割裂會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而情境鏈是通過一環扣一環的情境構建而得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探索欲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構建情境鏈,能夠讓學生在問題探索和解答中獲得成就感,這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
(二)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的培養和發展
情境鏈在道法課堂中的構建和運用能夠充分推動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情境鏈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利用問題鏈進行輔助設置,讓學生在不同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轉換教育情境,從而展開深度教學。在不同情境的轉換中,學生需要調動自身的道法知識和觀念,以此為基礎解決情境鏈中問題鏈,可以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對道法知識的理解。同時,情境鏈構建和運用還能夠推動學生不斷創新,促使學生發散思維,多方面理解道法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法治意識。
(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
構建與運用情境鏈,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課堂教育結構更加完善,提升課堂教育效果,實現教育目標。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情境鏈能夠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穩步落實現代化課堂建設。新時代背景下,課堂教育的主體逐漸轉變為學生,教師則作為引導者和主導者,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情境鏈的構建和運用充分契合新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課堂形式,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四)進一步完善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
情境鏈能夠推動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對提升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有積極作用。學生依靠情境鏈進行探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產生獨到見解。同時,情境鏈中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學生應用道法知識進行自主思考的過程,對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有推動作用。此外,情境鏈的構建運用能夠推動教育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從而有效地實現教育規劃和目標,教師需要重視情境鏈在道法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根據實際教育需求和情,調整教學方案,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貢獻。
二、初中道法教學中情境鏈構建與運用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道法教育過程中,存在教師不重視道法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和沖突、在情境鏈構建運用過程中實踐教育活動不足、情境鏈構建運用與現代化教育技術應用不契合以及道法教育課堂中的情境問題設置不科學等問題,對道法教育的穩步落實帶來消極影響,不利于實現教育目標。
(一)教師不重視道法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和沖突
首先,在部分學校的教育過程中,道法教師對于不同教育內容下的情境鏈構建和運用能力不成熟,導致在課堂中難以科學規范地構建情境鏈,具體教學內容的導入也不順暢。其次,部分教師不重視不同教育欄目之間的關聯性和沖突性,整體意識薄弱,在情境鏈的構建過程中比較盲目,不僅難以有效發揮情境鏈的教育作用,還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最后,部分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不強,情境鏈創設不科學,難以有效發揮教育作用,也不利于教育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因此,教師需要重視教育內容分析,根據具體欄目之間的聯系性和沖突性,調整情境鏈構建與運用的方式,提升教育質量。
此外,受到應試教育和現代教育壓力的影響,學校和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引導過程中常常缺少必要的重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和教師在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以考試考點為參考進行教學,并未結合實際生活和初中階段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導致部分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和理解僅停留在書本層面,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程成為一種形式化的說教科目;另一方面,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學校分配的課時較少,將其作為“副科”,導致教師難以在較短的課時內完成系統且深入的教學和講解。初中生處于思維、認知快速成長期,對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容易出現不少心理問題,如厭學、叛逆、沉迷網絡等。此時對其進行說教的意義收效甚微。而對于教師而言,道德與法治的引導性教育常常體現在日常說教,并未真正系統地帶領學生認識道德和法治,因而造成部分初中學生對道法產生抵觸心理,認為教師和家長的規勸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學習意愿更加不高。
(二)在情境鏈構建運用過程中實踐教育活動不足
實踐教育活動能夠提升學生道法知識的應用能力,對穩步實現教育目標具有積極作用。但是,部分教師不重視課堂互動以及實踐活動,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環節較少,導致學生缺少在互動過程中加深自身理解、發表個人想法的學習機會,不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同時,因為實踐活動不足,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難以順利落實,情境鏈教育方式的教育效果自然落實不到位,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需要積極構建理論實踐教育體系,樹立理論實踐結合的教育理念,讓道法知識在實踐中得以落實、得以升華,為提升道法教育效果助力。
(三)情境鏈構建運用與現代化教育技術應用不契合
在初中教育過程中,因為學生的思想發展不成熟,對于部分比較抽象和枯燥的教育內容難以迅速理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社會事件教育資源,可以輔助學生理解相應的教育內容,對于道法教育的順利展開有積極作用。但是,部分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不足,主要體現在信息素養方面,難以在教育過程中科學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導致現代化教育課堂構建不科學,對情境鏈的構建和運用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同時,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認知能力的關鍵所在。但部分教師不重視家校合作教育,未在教育過程中與學生家長針對孩子的情況進行溝通和交流,未明晰學生實際學情,導致教學方案設計不嚴謹,難以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四)道法教育課堂中的情境問題設置不科學
在初中道法課堂教學時,情境鏈中的問題設置不科學,情境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不強,導致難以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阻礙了教育目標的實現。同時,部分教師未設置隱藏式問題,未意識到探索活動的教育意義,往往采用過于簡單的問題導入教育內容,只是為了設置問題而設置,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問題的引導功能。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培育學生健康三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重視情境鏈構建和應用問題,積極優化教學模式,加強和學生家長的聯系,認清學情,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育目標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為教育工作的穩步落實提供支持,推動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初中道法教學中情境鏈的構建與運用路徑
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育內容構建科學的情境鏈,并積極開展課堂教學互動,落實教育實踐活動,依靠現代化教育技術提升情境鏈應用效果,規范設置道德與法治情境問題,完善教育模式,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一)根據具體的教育內容,構建科學的情境鏈
在道法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具體教育內容與情境鏈構建運用的聯系,調整構建方式,以實現教學目標。
比如,在“維護公平正義”教學時,教師需要分析公平、正義的內涵、價值以及在相關欄目中的具體展現,依據知識結構明確設計情境鏈,即根據教材中對公平正義的定義和解釋,得到如“維護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內涵—作用—維護公平/正義—個人維護/制度保障/司法維護”知識鏈。因此,情境鏈或者知識鏈既可以將原來的知識結構進行重新整合,也可以通過縱橫拓展的方式挖掘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從而提升構建情境鏈的教育效果,保障教育目標的實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道法教學和引導。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存在“講義氣”、“看膽量”、“比英勇”的特點,這類特點雖然能夠促使學生不畏艱險、團結協作、共渡難關,但也會造成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的薄弱。在“兄弟義氣”的催動下,初中學生容易忽略道德約束,犯下難以挽回的錯誤,甚至踏足法律界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當前階段學生的整體特點,構建適合貼切的情境鏈,聯系實際,促使學生真正意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讓其在生活和學習中明白做事不僅要講“情理”,更要講“法理”,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深化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意義。
(二)積極開展課堂教學互動,落實教育實踐活動
在道法課堂教育過程中,情境鏈的創設和應用還有賴于教學互動以及實踐教育活動的落實。教師需要依據構建好的情境鏈設置相應的情境問題,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在互動中探索課堂知識,促進情境鏈教育效果的提升。
比如,在“維護公平正義”教學時,教師需要設置相應的具體情境,在情境中展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落實教育實踐活動。
情境一:交通勸導員小明在勸導老人時,雙方發生爭執,老人不幸突發疾病搶救無效離世。老人兒子將小明告至法院,要求賠償60萬元。(對應知識:公平正義的意義和內涵)。
情境二:人民法院經過審判,認為小明勸阻過程存在過錯,判決小明賠償2萬元。(對應知識: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性)。
情境三:小明認為一審判決不合理,提起上訴,認為自己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對應知識:個人維護公平正義)。
情境四:經法醫鑒定,老人死亡原因為心肌梗死,與小明的勸導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撤銷一審中對小明的判罰。(對應知識:制度維護公平正義)。
以上跌宕起伏的情境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法庭模擬實踐活動,通過實踐互動提高學生對具體內容的理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
(三)依靠現代化教育技術,提升情境鏈應用效果
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教學輔助功能可以提升情境鏈的應用效果。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具體的社會熱點,結合社會熱點構建相應的情境鏈,以此順利導入教育內容。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沉浸在情境鏈的探索過程中。然而,現代化教育技術只是一種教學手段,需要在特定的情況下使用。所以,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情境鏈教學中的應用需要適度、適當,避免因為要開展現代化教育而應用,而是應用該技術能夠解決現階段難以攻克的問題,該技術只是作為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而已。教師還可以通過家校合作教育平臺,為家長實施家庭教育提供指導,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推動教育目標的實現。
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和運用情境鏈的過程中,教師需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網上搜索感興趣的資料等方式,豐富教學情境鏈構建素材,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此外,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探討、主動發言,站在自身視角來思索應該采取的行動和做法。
(四)規范設置道德與法治情境問題
問題設置需要能激發學生興趣,能體現問題的教育意義,這樣才能夠推動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教師需要規范化設置相應的情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在小明與老人死亡的情境創設中,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①小明為什么要在老人闖紅燈時對老人進行勸導?②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么進行判決?③根據小明與老人的事件,在法律應用過程中應如何維護公平正義?④政府的相關規定是否具有約束力?對于公平正義的維護有什么作用?在問題設置完成后,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小組討論或自主思考中尋找答案,并為學生提供引導支持。
四、結語
總而言之,情境鏈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備受各科教師的關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構建與運用情境鏈,可以提升學科育人價值,實現教育目標。教師需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基于教材和學情科學設置情境鏈,不斷完善、優化教育模式,以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為學生的長遠發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