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下特殊教育領域中,融合教育已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潮流,為教育變革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學前融合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石,當下正面臨著提高特殊兒童入學率以及發展融合教育質量的雙重教育難題。在這一階段中,我國的融合教育面臨著大量的挑戰性,比如融合教育特殊兒童教育的社會接納性不足、融合教育體系不完善等。因此為滿足當前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我們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推廣融合教育理念,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為目標,推進學前階段的教育融合,以此讓我國學前階段的融合教育得以發展。
關鍵詞:學前融合教育;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35-0014-04
每一名特殊兒童都是祖國的一朵綻放的花朵,只是他們的花期各不相同。等待花開的過程需要擁有耐心與微笑,作為幼兒教師我們需要耐心等待他的綻放。要相信生命的旅途中是充滿奇跡的,奇跡的路途上鋪滿的是愛與教育。在特殊兒童教育中,我們可能會付出艱辛的努力,也可能會有堅持和絕望,但只要有陽光照耀,花兒就會茁壯成長,因為生命的力量是無限的。在特殊兒童教育事業上,我們同樣有著這樣一份執著和堅定。作為一名從事特殊教育的學前教育者,筆者深知在面對特殊孩子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驚嘆和懷疑,同時也會失去最初的樂觀和期待。因此,我們需要站在兒童的高度,以他們的視角去審視、感知和觸摸這個世界,從而更好地教育他們。融合教育是當下特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這一教育模式為特殊兒童成長帶來新的希望。鑒于此,文章研究融合教育下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策略。
一、 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實施的現實意義
(一)解決特殊兒童家庭不懂特殊教育的問題
在教育中筆者常常會聽到一些特殊兒童的家長的抱怨,“為何幼兒園不愿意接納我們的孩子,這讓我們幾乎精疲力盡。”這究竟是因為什么呢?對特殊兒童而言,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成年人的悉心照料,而在某些家庭中,由于特殊兒童的父母也需要參與工作,因此如何照顧這些孩子的問題變得異常棘手。而某些家庭的父母缺乏對特殊教育的了解,他們常常以正常兒童的標準來要求特殊兒童,這種做法常常導致家庭內部的矛盾和不和諧。在長時間的煎熬后,好不容易幼兒可以進入幼兒園學習了,但是卻遇到個別幼兒園不愿意接受特殊兒童,并以各種借口拒絕了他們,這無疑給特殊兒童家庭帶來了傷害。根據國家的規定,特殊兒童也是祖國的未來花朵,他們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為了確保特殊兒童能夠順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必須盡全力協助他們回歸主流教育,以保障他們接受教育的權利不受任何損害。
(二)提高教師素養,幫助特殊兒童回歸幼兒園
在國家對特殊教育兒童的重視度逐漸提高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幼兒教師進入幼兒園,這也為幼兒園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實際上一些幼兒園已經開始重視教師對特殊兒童的教育,通過進行培訓與學習,一些普通幼兒教師也掌握了部分特殊兒童教育的方式,為實現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礎。比如,一些教師通過視頻途徑學習常用的手語,并通過幼兒園的培訓獲得學習盲文的機會等。同時,園內一些教師還積極請教特殊兒童教育教師基礎的特殊兒童訓練方式。在教師培訓方面幼兒園也做出了努力,積極邀請特殊兒童教育專家為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和技能培訓,以此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性素養,為迎接特殊兒童做好準備。
(三)讓更多人關注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推廣,不僅可以幫助特殊教育兒童早日進入幼兒園學習、融入集體生活中,還可以引起社會更多人對特殊兒童群體的關注,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關愛和關注。對特殊兒童而言,接受規范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有些特殊兒童能夠恢復到正常狀態,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這不僅可以減輕家庭的負擔,還能夠對他們的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應當積極推行融合教育,以此讓特殊教育兒童可以在集體進行生活,并提高兒童的動手能力與知識認知發展能力,同時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狀態,讓幼兒在康復的過程中掌握社會生活規范,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二、 融合教育下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策略
(一)創造開放融合的幼兒教育環境
在特殊兒童融合教育中,幼兒教師需要抓好特殊兒童的聽、說、讀、寫等基本功,這也是助力特殊兒童獲得知識技能發展的核心。鑒于此,在特殊兒童教育中教師需要強化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訓練。為了克服特殊兒童在聽力、語言表達等方面的不同障礙,幼兒教師在特殊兒童教學中需要為其創造一個開放和諧的學習氛圍,促使特殊兒童可以在融合開放的環境之下獲得語言能力訓練的機會,促使其感受到自己擁有與普通兒童相同的能力,并積極地闡述自己的想法。語言學習過程中,特殊兒童得到自我展示的機會,并在展示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平等的尊重。比如在端午節時,幼兒教師則可以為幼兒講解“端午吃粽子”這一內容,在講解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為特殊教育兒童提供感官刺激以及語言學習情境,在觀看這一視頻后引導特殊兒童自主提出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這時在情境的刺激之下特殊兒童開始提出自己的問題,其中包含對端午節習俗的探究、粽子為什么用紅棗做、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人物等。在特殊兒童提出問題后,教師則可以讓特殊兒童與其他幼兒共同探究,結合教師給出的視頻回答問題,并鼓勵其他幼兒積極幫助特殊兒童回答問題,這一過程中幼兒們則可以學習到端午節知識,氛圍更加融洽,特殊兒童也能在這一融合環境中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幼兒的相同之處,并形成自信。接著教師為了給特殊兒童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呈現了一個屈原在江邊眺望滔滔江水時,萬千思緒涌上心頭的情景,引導其他幼兒幫助特殊兒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屈原內心的痛苦和情感。通過口語表達,特殊兒童可以與普通幼兒進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感受到展示自我的成就感,在獲得興趣的同時形成了表達自信。
(二)融合教育下設計分層教學目標
在特殊兒童教育中,幼兒教師需要意識到特殊兒童的學習心理也會受到教師教育態度的影響。因此在融合教育當中針對特殊兒童身心特點提出了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也就是分層教學模式。為了實現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兒童教學目標,教師不僅需要為特殊兒童打造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更需要制訂符合其特點的教育方案。在特殊兒童的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分層教學方式,以集體教育為主導進行個別化教育,以此讓教學效果得以最優化。比如,幼兒教師引導幼兒學習一些趣味詩歌時,部分幼兒能夠順利地掌握古詩詞講解的內容,并在教師多次講解之下可以發散自己的思維并進行繪畫創作,但是對特殊教育兒童教師則可以為其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以此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比如對普通兒童,幼兒教師引導其結合教師講解的詩歌,圍繞詩歌描述的內容畫出來,并可以正確地讀出來,但是對特殊兒童,教師則為其設計了簡單的學習目標,如可以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并可以閱讀即可,這樣可以讓特殊兒童尋找到學習的信心。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當根據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制訂分層教學目標,以協助其提升朗讀技能,強化這一部分兒童的學習信心。
(三)構建因材施教開啟融合育人新模式
隨著融合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大量的幼兒園開始接納特殊兒童,將他們融入正常的教育環境中,以促進他們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以此幫助這些幼兒融入正常的學習環境中,同時也讓更多的教師和家長了解和接納他們。對特殊幼兒而言,創造一個包容、接納和專業指導的環境至關重要,因為孩子在日常學習、同伴關注、模仿、社交規則遵守、獨立游戲和生活自理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
比如在本園內,有一名特殊兒童A,他是一名患有聽障的幼兒,其語言溝通能力、聽覺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等都需要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與評估,雖然幼兒戴著耳蝸可以聽清聲音,但是在聽到聽懂、獲得聲音到分辨聲音以及理解聲音這一過程是需要進行反復訓練的,因此需要根據幼兒的特殊需求進行差異性的教育。而融合教育之下,筆者深刻認識到特殊教育兒童的成長最直接的引領者就是他身邊的同伴,因此在融合教育背景之下,需要積極創新構建因材施教育人新模式,鼓勵幼兒同伴提供給他們幫助與支持。
A同學在幼兒園接受學習的過程中,在生活適應性、與其他幼兒進行有效溝通交往等多方面存有挑戰,因此,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引導他們。而在聽障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得到同伴的協助和支持,則成了他們邁向進步的重要一步。由于聽障兒童自身條件的限制,他們在嘈雜的環境中對聲音的識別能力會受到影響,常常會出現聽力障礙,這會影響到幼兒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會引起小朋友的不滿和委屈。此時如果能得到伙伴的鼓勵或者表揚,就能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興趣。鑒于此,教師積極鼓勵其同伴提供給A同學必要的支持,比如鼓勵幼兒及時向教師講述情況,這樣遇到問題后教師則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在A同學剛進入幼兒園時,面對教師與其他幼兒的問候,他總是躲在母親的身后,進入教室后也表現得非常膽怯,默不作聲,無論老師如何引導,只回應以點頭或者是搖頭,仿佛聽到了聲音,但卻無法表達,與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因此,為了讓他更好地享受游戲的樂趣,教師特別安排了兩位小朋友陪同他一起玩耍,三個人互相分享玩具,共同參與游戲,同時教師還鼓勵班級的其他幼兒積極幫助他解決遇到的問題,并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在老師的引導下,A同學逐漸展現出自信和活潑的一面,他的笑容變得更加燦爛。
同時對A同學來說,同伴也是他良好的習慣模仿對象。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要求入園人員有序地完成常規檢查活動、遵守游戲規則進行晨間游戲、養成午餐午休的良好生活習慣、學會打理自己的基礎生活,并勇于發現、解決問題,還需要在戶外游戲時與同伴活動,這些都是特殊兒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獲得的技能,可以助力他們能力的發展。對年幼的聽力障礙兒童而言,語言障礙是最大的挑戰,因此,同伴們作為A同學的老師,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同伴多重復幾遍說的話,以幫助A同學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在特殊兒童的成長道路上,同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引路人角色。在幼兒期,語言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口語表達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為了讓A同學有著良好的溝通能力,教師安排值日伙伴在需要他值日的時間幫助他,以提升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在A同學進入中班后,語言能力已經獲得一定的發展,可以闡述簡單的語句,但是與其他幼兒相比較,依舊存在表述不清晰的問題,并且表達狀態相對較為被動。對聽力有障礙的孩子而言,他們的聽覺和口語能力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語言康復效果。為了幫助A同學適應幼兒園的環境,教師在游戲活動中鼓勵他與同伴進行交流、共同創作繪畫、共同演唱兒歌以及一同參與游戲。并指導A同學的家長選擇合適的讀物與他共同閱讀。在接受家庭、幼兒園和專業教師以及同伴的幫助之下,A同學的各項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由此可見,同伴在特殊兒童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鑒于此,幼兒教師進行特殊兒童融合教育中,應當積極發揮其他幼兒的作用,這樣才能幫助特殊幼兒適應外界環境,獲得自身發展。
(四)強化教師培訓讓教學獲得新發展
1. 提升自身學科素養,學習特殊教育知識
融合教育視角下,幼兒教師應當認識到特殊兒童的學習融合質量會受到班級幼兒教師的影響,因此幼兒教師需要相互協作,協商特殊幼兒教育計劃,以達成一致的特殊兒童教育態度,讓教育合力發展,以此幫助特殊兒童融入集體中,提高融合教育的質量。
首先,幼兒教師應當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接納特殊幼兒,應以包容心態接納特殊兒童,傾注關懷之情,平等對待,杜絕任何形式的歧視,善于發掘特殊兒童的優點。
其次,幼兒教師應當認真探究特殊教育知識,深入特殊兒童中,發現他們的特點,以此為他們提供支持和幫助,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班級教學和活動。
再次,在班級中構建有效的教師之間的溝通機制,融合個體的發展目標于日常幼兒教學中。
最后,配置專業的幼兒教師,鼓勵專業教師積極與普通教師溝通,傳遞特殊幼兒教育方式,并獲得普通教師的支持,以此制訂特殊兒童教育策略。
2. 根據特殊兒童能力以及教育需求,進行課程調整
融合教育是幼兒園為實現特殊教育兒童培養目標而進行的教育內容,由于特殊兒童的發展普遍滯后,因此幼兒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以此讓特殊兒童的發展需求得到滿足,讓特殊兒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幼兒活動中,進而更好地發揮出特殊兒童班級融合的作用。為了提高特殊兒童的自主行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幼兒教師則可以提供給幼兒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比如可以通過調整座椅、強化視覺體驗、合理地規劃學習空間等形式實現。再比如在投放區角材料時,幼兒教師則可以結合特殊兒童的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材料,以吸引他們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調整材料的位置、大小或操作難度等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特殊兒童的發展水平,從而增加他們與普通兒童交往的機會。為了讓特殊兒童在班級教學和日常活動中獲得積極的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認同感,教師還可以深度地探索其能力發展基礎,降低課程教學目標或者是分解目標以簡化學習步驟,讓特殊兒童融入學習中。
(五)建立“多元主體協同”的教育救助支持體系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公共難題時,協同理論主張多元主體應相互協作,在互相依存的環境之下獲得共享權利,協同管理。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涉及多個方面,因此也可以建立協同體系,以此實現特殊兒童協同教育。多元化主體協作是發揮融合教育的重要基礎。在協作中,不同主體應當遵循平等、互助原則,構建以特殊兒童為中心、以幼兒教育為主、以家庭教育為輔助、以社會幫助為基礎的交互協同教育模式。
鑒于此,為了讓社會等其他主體積極參與到特殊幼兒融合教育中,則需要構建參與能力提升的專項計劃。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在特殊兒童融合教育中承擔訓練特殊兒童基礎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等能力的主要責任。幼兒教師則是兒童教育救助的組織者與實施人,是融合教育獲得發展的關鍵人物。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反思并總結特殊兒童在人際交往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共性,在實際教學中分析特殊兒童的真實訴求,體悟其行為與表達能力,并將其為基礎尋求其他主體的幫助,比如幼兒園可以增加特殊兒童生存課程,家庭教育中可以提供基本生活能力教育,社會體系也可以提供適當的教育形式,同時不斷地發展自身的教學專業能力與素養,以此助力特殊教育兒童融合教育的發展。
三、 結論
融合教育落實消除了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之間的教育隔閡,確保了特殊兒童在教育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當下,我國的融合教育發展依舊存在較大的空間,鑒于此,需要進一步推廣學前融合教育,積極鼓勵更多幼兒園接收特殊兒童,讓特殊兒童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曹莉,李強.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研究的發展及反思[J].衡水學院學報,2022,24(4):100-105.
[2]夏鶯.深入推進融合教育的區域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22(13):53-55.
課題項目:文章系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學前融合教育中自閉癥幼兒同伴支持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B1393)課題已結項,形成研究報告,獲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作者簡介:彭峰(1978~),女,漢族,河南周口人,扶溝縣縣直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