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誠
信息化手段主要指結合信息化教學工具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信息化發展。2018年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隨著該計劃的穩步實施,直至2022年,各初中信息技術教育大多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形成以創新為主的信息技術高質量課堂,促進信息化手段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完美融合。但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過程較為復雜,尤其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而如何貫徹信息化手段,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創建高質量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成為目前教師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核心素養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意義
(一)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內涵
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大體圍繞四個方面,分別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文件強調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強調教師應以培養核心素養為核心,構建高質量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更多信息化人才。
信息意識強調在受教育過程中對信息敏感度、信息價值的有效判斷;計算思維即結合計算機領域知識,開展以解題方案為核心的思維活動;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強調在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時,采用常見且新穎的數字化工具與資源完成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管理,具備創新應用能力;信息社會責任即在學習中培養信息文化修養、行為自律以及道德規范等。
(二)信息化手段應用意義
在信息化手段加持下,更易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其逐漸具備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能力。信息化手段可為教師提供多種教學資源,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推進信息資源的合理化挖掘,有助于實現培育更多新時代信息化人才的發展需要。為達成教育信息化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將信息化手段貫徹于實際,在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上致力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其能夠在信息化手段的協助下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信息意識和計算思維等,以此帶動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長久發展。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策略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素養。信息化手段可在拓展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滲透核心素養,以提升初中生信息素養。為此,教師應以培養學生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素養為目的,結合信息化手段,更新教學理念、滲透信息技術知識;依托思維導圖、整理知識點關聯;利用網絡平臺,形成數字化學習;拓展知識內容,以信息技術發展史、文明上網主題活動,普及信息技術應用知識,展現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以此深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
(一)更新教育理念,增強信息意識
結合傳統教學活動分析,初中信息技術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而核心素養下信息技術教育更注重學生信息意識培養,致力于引導學生結合信息技術提升創新實踐能力。但信息意識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自主學習思維,能夠對信息技術問題展開深層次思考。
信息化手段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打破傳統教與學模式的束縛。同時,信息化手段也增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能夠在啟發初中生信息思維的同時,助力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為達成核心素養培育目標,亦為增強學生信息意識,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結合新型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手段,構建“教學做合一”育人課堂,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思維,使其能夠在信息化手段加持下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并增強結合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意識,以此達成核心素養下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目標。
例如,在開展“動畫”相關課程教學時,教師可結合信息化設備引導學生自主搜尋喜愛的動畫角色,并嘗試采用相關軟件完成角色繪制或是動畫制作,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在進行“編程工具的應用”相關課程教學時,教師可由面向對象編程的海龜編輯器代替全變成界面的IDLE編輯器,帶領學生體驗使用編程工具的樂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練代替教育;在“構建三維模型”相關課程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生活,帶領其體驗三維軟件的應用方法。為了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提升其創新創造能力,教師還可結合3D打印設備打印學生作品,張貼于教室,以此營造科技化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此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實踐的機會,還可以提升其自主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結合上述分析不難發現,信息意識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并且信息意識本身更強調學生對信息的有效判斷和總體敏感度。因此,信息意識的培養不應被局限于某節課中,應滲透到多節課程中的多個環節,利用多種教學活動,增強初中生信息意識,為提升初中生信息素養奠定基礎。然而,初中生由于成長環境不同,其信息意識也將出現一定差異,為此,教師應兼顧每位學生學情,合理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依托信息化教學更直觀形象地展現課程知識,為合理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提升初中生信息素養提供助力。
(二)結合信息化思維導入,培養計算思維
分析核心素養內涵可以發現,信息技術的計算思維多指學生在計算機領域所形成的思維活動。思維活動的組織情況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否順利解析實際問題。思維導圖能夠在思維活動形成初期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在信息化手段加持下的思維導圖更具有效性,可在明確學生知識要點的情況下促進思維活動的有序開展。為此,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初中生的計算思維,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基本原則,結合信息化手段、思維導圖展開信息技術教育,向學生展示更多關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相關資源,以思維導圖展現各部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此歸納和整理知識,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與遷移,實現其計算思維水平的穩步提升,為提升初中生核心素養提供助力。
以“程序設計語言和算法”相關課程教學為例,本課程涉及要點眾多,包括如何“執行計算機程序”“編寫程序”等,此類內容對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學習難度,若依然以傳統教學方法傳遞課程知識,難免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不利于提高其思維水平。為了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清晰掌握知識網絡,教師可結合信息化手段呈現以“執行”“編寫”程序為核心的思維導圖框架,引導學生沿著核心詞補充分支內容,包括“執行程序”“條件選擇”“循環執行”等相關內容,以此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依托信息化手段開展全新的教學嘗試,如在“編程”相關課程教學后,引導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結合生活實例,分析編程技術在生活領域中的應用,包括編程為生活帶領的便利、為不同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等。此方式能夠在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同時,使其建立信息技術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更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全面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同時,結合思維導圖開展“編程”課程學習,也能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編程”中的核心關鍵詞,從而搭建系統且完整的知識框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構建校園網絡,形成數字化創新學習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屬于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以構建校園網絡為前提,為學生搭建更具數字化的學習平臺。數字化學習平臺中包含諸多關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資源,在學習平臺中引導學生結合信息化手段增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確保教學與學習的有效性。具體而言,教師可借助校園網絡平臺開展微課、慕課等教學活動,結合電子教室、校方公眾號等為學生提供更符合信息社會發展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以此豐富學生認知儲備,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應用信息技術的機會,從而逐步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同時,數字化學習平臺也可以拉近生生以及師生間的距離,均可根據平臺中呈現的學習資源展開溝通與交流,分享自己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式,有助于積累學習經驗。
1.構建校園網絡,供學生隨時查看學習資源。
教師可以以提升初中生核心素養為目的,構建校園網絡,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和學習空間,為進一步開展數字化創新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常見圖形圖像處理軟件PS介紹”相關課程教學時,本課涉及Photoshop(以下簡稱PS)相關內容,教師可結合“喀秋莎”軟件詳細介紹PS相關內容,向學生展示繪圖工具的應用方法。同時,將所錄制的教學視頻上傳至信息化學習平臺,以供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的參考。
2.搭建信息化平臺,創新學業質量檢測。
為了定期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教師還可在學習平臺中,結合“問卷星”進行成果測試,如結合“圖像處理”相關課程內容發布項目式學習作業,組織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網絡學習平臺下的項目內容。信息化平臺下的測試活動帶有計分、計時功能,并且包含多種題型,能夠系統且針對性地根據學生學情導出學習成績。為此,教師可結合信息化手段加持下所形成的網絡學習平臺,動態化監控學生學習過程,并結合檢驗數據掌握學生易錯題,根據學生現階段知識掌握情況擬定下階段教學元,為融合線上線下教學、發展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結合信息化手段開展評價,如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學習思路,并開展學生互評活動,互相闡述對方的優勢和不足,以此積累學習經驗。此方式不僅結合信息化手段完善教與學過程,更確保學習的精準性和時效性,也增進教師對學生學情的了解,便于教師根據數字化學習平臺呈現的學生數據,擬定下階段教學方向和教學任務,為制定更具規范性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供助力。
(四)指向信息社會責任,拓展教學內容
相較于其他素養而言,信息社會責任屬于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決定學生現階段學習態度,還影響其未來發展方向。為此,教師應在不同課程、不同教學階段中合理注入信息社會責任元素,使每位學生均能掌握信息技術特點,并形成正確的信息化思維和學習態度,為提高其綜合學習水平、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多項課程教育中逐步滲透。結合初中生思維意識來看,許多學生均秉持主觀傳統的學習觀念,認為我國信息技術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還有待提升,認為我國信息技術落后于國際市場幾十年,對于中國特有的信息技術產業品牌了解較少。基于此,教師應以培養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為根本,提高學生對中國信息技術的認知,在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提升其文化修養,使其能夠對信息技術產生合理判斷,從而間接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為提升初中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推進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以“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相關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應用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信息技術設備(以手機為例),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展現手機研發的“簡史”和“過程”,帶領學生了解中國手機市場如何從最早出現的“中華酷聯”品牌,進入到現今的“華為”“VIVO”“OPPO”等“百家爭鳴”的手機時代,最終又是如何發展成“華為全盛時期”,以此展現中國手機行業乃至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引入“網絡信息安全”主題,幫助學生掌握如何正確獲取網絡資源,并圍繞“圖像處理”相關內容,組織學生以“文明上網”為主題結合信息化技術制作公益海報,在海報制作和設計的過程中,能夠在無形之中向學生普及更多網絡道德規范相關知識,提升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素養。
此教學方式,不僅通過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提高學生對中國信息技術的了解,更使學生掌握“文明上網”行為舉措,使學生能夠自覺肩負起弘揚中國信息技術的責任,并在道德規范教育中養成正確的信息技術應用習慣,為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結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并非在短期內形成,為貫徹核心素養教育準則,教師應推進教育的信息化發展,在明確核心素養內涵以及信息化手段實施意義的基礎上構建高質量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以發展學生信息素養為起點,更新教育理念,滲透更多關于信息技術領域的相關知識;以鍛煉計算思維為渠道,融合信息化思維導圖,搭建知識框架;以搭建校園學習網絡為根本,實施數字化創新學習,傳遞信息化學習方法;以提高信息社會責任為原則,傳遞文明上網思想,展現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而更新學生對傳統信息技術的認識,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