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振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大常委會
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著力方向,推動城鄉融合能夠為實現共同富裕打好堅實基礎。作為城鄉融合發展成效較為明顯,同時又處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接下來城鄉融合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推進共同富裕,努力成為示范區的標桿、爭做全國的示范。2021年底,吳江區委制定實施《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走在前列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提出了五個方面主要目標和五大方面主要任務,構建起了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
作為蘇州城區最大的板塊和戰略縱深所在,吳江區的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區第一方陣。作為貫徹共同富裕理念的“樣板間”,吳江區一直是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從產業結構看,2022年,吳江區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52.3∶46.1,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競爭力強,服務業增速較快,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吳江區是江蘇民營經濟最為發達、最為活躍的縣域地區之一,擁有恒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等多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全區民營經濟市場主體超12萬戶,民營企業遍布城鄉各處。
2022年,吳江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被成功認定為第四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意味著農業產業園發展邁進全國“第一方陣”。2022年,吳江完成《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各項目標任務,蟬聯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績考核“雙第一等次”。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萬元,同比增長10.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至1.869∶1。
責任主體帶動能力相對不足,存在等待觀望情緒。城鄉融合發展還缺乏系統性的統籌規劃,難以形成整體合力,尤其是鄉村產業、業態發展難度較大,社會資本參與鄉村開發建設的動力和意愿不夠強,導致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帶動能力相對不足。
產業發展總體良好,但離興旺要求尚有差距。農產品加工業大多以初級加工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細加工比重較低。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專業的社會化服務主體較少,服務主要局限于產前、產中等階段,鄉村現代服務業和新業態發展相對緩慢,缺乏龍頭企業牽引帶動。
利益分享機制相對滯后,涉農財政、金融制度有待健全。前期雖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但尚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分享機制,難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較為容易形成依賴思想。各地普遍反映資金不足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突出短板,迫切需要在新一輪城鄉金融體系改革中,加快培育一批專注于農業農村發展的金融服務主體。
樹立系統集成思維,強化城鄉融合意識。這是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前提,新時代深化城鄉融合發展要求我們堅持系統觀念,牢固樹立城鄉共同體思維,增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以系統集成思維促進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充分調動政府和農民的積極性,發揮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作用,綜合運用規劃引導、體制創新、市場配置資源、政策扶持等手段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規劃政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要素。城鄉融合發展強調城鄉的互補作用,空間上整體統籌,制度上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通過一系列產業結構轉化使城鄉地域空間達到高水平的結合。聚焦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目標,深入推進全區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人口集聚與城鄉空間優化提升等各類重點規劃編制,全面推進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逐步構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搭好全區開發和利用的總體框架。堅持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組團式開展鄉村建設,注重沿線功能串聯和品質提升,連片展現環長漾新時代魚米之鄉“最江南”風貌。
堅決穩住農業根本,促進全產業鏈發展。堅持“良田糧用”原則,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耕地拋荒整治力度,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噸糧田”。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省、市、區四級農業園區體系,大力發展精致農業、都市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引導龍頭型、成長型農業科技企業向園區集聚,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智慧農業園區和智慧農業示范生產場景。堅持以重大項目引領產業發展,深入推進農文旅、漁文旅融合發展,打造一批鄉村網紅打卡點。加快發展太湖生態漁業,依托漁業合作社等載體,延伸打造太湖漁市等休閑產品,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融合。
對標水鄉人居典范,持續建設美麗鄉村。圍繞蘇州“兩湖兩線”跨域示范區和吳江“魅力大運河”“美麗湖泊群”特色田園鄉村組團建設,加快打造一批臨水而居、與水共生、粉墻黛瓦、淡雅精致的最美鄉村。統籌做好新、改、擴建農房建設風貌管控和既有農房風貌提升,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保護好江南水鄉傳統村落和蘇式風貌,提升農村住房安全和品質。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擺在更突出位置,大力挖掘特色文化遺存,與古鎮古村落保護統籌銜接,讓農業文化遺產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進一步向農村地區傾斜,完善農村水電路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錨定共同富裕目標,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加快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長效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筑牢兜底保障防線。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提升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發展水平。持續推進“萬企聯萬村 共走振興路”行動,走好多村聯合的抱團發展、異地發展路徑,鼓勵有條件的村探索基金投資、股權投資等金融模式,發展好勞務合作社、農文旅項目。大力實施人才振興行動,加大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和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創新領導體制機制,激發干部隊伍活力。完善吳江區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發展指揮領導架構和干部隊伍結構,強化綜合協調,凝聚推進合力。加強規劃策劃,建立專家數據庫,加快形成融合發展樣板,打造獨具吳江特色的“政策超市”。將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發展作為一項長期事業,秉持“打基礎、利長遠”的科學政績觀,堅決扛起“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和政策引導作用。把和美鄉村建設、促進共同富裕等重點工作納入考核內容,將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提振“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精氣神,在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發展中展現擔當、干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