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青冉/文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激蕩人心、催人奮進的,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通過歷史的磨礪與考驗流傳至今的,是中華民族延綿至今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其中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舉措,對于堅定中華民族意志、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動民族事業進步與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新時代大學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對于高校來說十分重要,有助于大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充分學習、傳承、運用中華民族文化,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建設偉大工程、進行偉大斗爭、創造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為此,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同時,牢牢把握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與樹立這個目標,將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貫穿育人全過程,結合新時代新形勢,多措并舉,提高大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宣傳優秀文化的本領,教育引導大學生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旗幟,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在高校完成立德樹人這項根本任務的同時,樹立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對國家興盛、民族強盛能起到重要的影響。推進文化強盛、增強文化自信,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非常關鍵,一個民族的特征與個性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密切相關。總而言之,“文化傳承”這項工作非常關鍵。
傳承者、傳播者本身的文化自信,在傳承文明和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只有認可、認同民族文化和華夏文明,才能在文化傳承與傳播過程中起到積極主動作用。所以,高校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第一步是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是幫助、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心的基礎工作。
主體對某一事物或理念的“認同感”是主體對其的積極肯定。這個過程中,主體對其認同的事情可以產生情感歸屬,如果對這一理念或事物進行宣傳,那么主體會產生強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情感沖動。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而言也是如此。
沒有客觀、深刻的文化認同,就不會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應建立在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認同感上的,這種認同是人民自發的、主動的,是具有一定情感沖動的。因此,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信心要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和當代青年的主觀能動性,從文化認同感開始。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交流頻繁,世界文化交流暢通,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作為文化的交流場所,會出現多元化的文化。如果高校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自豪感、認同感,對本民族文化認識不深刻,加之所處的年齡階段和自身的社會交往局限,極有可能造成這一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群體出現中外文化認識失衡的現象[1]。假如人們的文化認識出現不客觀的偏差,就會出現盲目崇拜外國文化、貶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現象,不能正確分辨糟粕與精華。因此,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感,大學生才能以正確健康的心態看待中華文化,看待外國文明。樹立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客觀、正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共性與個性,開闊青年人的文化視野,提高民族自豪感。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勇立世界文化高峰的根源,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堅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高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我們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對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培養必不可少。當前,世界形勢錯綜復雜,面對國際形勢,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既有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共同的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傳統、自己歷史、自己地域、自己國情的中華民族特色。
高校在育人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與文明的認同感,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感與文化使命感,達到高度的文化自信,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高校立德樹人必不可少的環節。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凝聚力,是具有博大胸懷的優秀文化,中間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對世界觀、宇宙觀、人類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結。
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從點滴做起,循序漸進。同時,高校和教育者還要有科學、有序的教育計劃,要有邏輯清晰的教育思路,要有明確的教育目的。除此之外,還要有長期保持堅定的教育信念,將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使命牢記于心。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高校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高校,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牢牢記住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些問題,在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也要牢牢記住傳承什么樣的文化、如何傳承文化、為什么進行文化傳承這些根本問題,要做到文化為人民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將厚植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到文化自信的培養過程中,堅持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使命。
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是高校校園。高校可以利用校園這個平臺進行校園文化宣傳,達到增強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目標,引導大學生既繼承歷史使命,又承擔時代責任,既弘揚傳統精神,又書寫時代華章,引導大學生在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樹立堅強的文化自信。
(1)在教學區域、教學場所張貼宣傳標語。在校園中設立文化宣傳欄,利用宣傳欄進行文化宣傳。學校宣傳部門可以與學校學生工作部門、各二級院系探討論證,對大學生群體進行調研總結,以守正創新理念為指導,使宣傳的內容和形式既豐富翔實又與時俱進,做到直觀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文化宣傳與教育。
(2)利用校園文化廣播站,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宣傳。高校一般會設立校園文化廣播站,并在早、中、晚部分時間段進行校園廣播。高校可以利用這一平臺,在進行常規內容宣講的同時,穿插中華優秀文化宣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教育環節。
(3)開辦專門以宣傳中華優秀文化為主題的文體活動。第一,在舉辦活動的過程中,參與活動的學生會主動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第二,大學生活動進行展演的時候會向大學生宣傳中華優秀文化。例如:高校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校園歌手大賽,可以在比賽章程中設計專門的民歌組或戲曲組進行比賽;舉辦傳統書法、繪畫展演活動,將軟筆書法和國畫作為參賽項目。在舉辦各種活動時,既要有科學的活動方案,也要有全方位的活動保障,結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符合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目標維度,達到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學目標和教育目的。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要扎根本民族,要扎根故土。中華優秀文化的發展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也要選擇扎根中國大地的文化進行傳承與教育。
文化存在多樣性、多元化,也存在個性與獨特性,這是文化各美其美的表現。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多元性與獨特性相統一,既有包容的胸懷容納多樣文化,也要有自身的個性。這種個性和獨特性是基于自己本民族、本國家的民族特色、國家特色,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旗幟,也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因此,我們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文化弘揚、發展、傳承的過程中,要堅持文化的中國特色,選擇能扎根中國大地的文化內容進行傳承與教育,從而樹立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中國特色文化自信心的培養。
教師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塑造靈魂、培育新人的工程師,肩負時代重任。高校應該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培養高校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工作。
(1)育人者先育己。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之前,高校要教育老師先反思自身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是否滿足新時代高校教師的標準。如果教育者自身都缺失文化認同感,那么此項教育便無法實施。
教育者傳道時首先要信道,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的學識、有仁愛之心的老師。教師要做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大先生,要扣好大學生學習文化、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第一粒扣子。
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有端正的人格、嚴格要求自己的自律性、博大的家國情懷、新穎的思維、寬廣的視野、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用高尚的品質、強有力的真理贏得學生,做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2)結合三全育人的理念。高校對教師進行組織培訓,鼓勵教師將文化自信與“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從而使教師團隊有能力、有信仰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各部門應協調統一,形成教育聚合力。高校中,各部門在進行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過程中,應相互協調,統籌兼顧,形成教育的聚合力,高效率進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活動。
自信,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態度和認識。擁有五千年歷史積淀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最值得每位中華兒女所驕傲、自豪的,中華文明經歷千年風雨仍屹立世界潮頭,這便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最大來源,更是新時代大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自信之本,力量之源。高校應堅持以此為主流文化,樹立大學生先進、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外來腐朽文化的侵蝕,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聲音和中國特色,做到善于明辨是非,正確看待本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認同感,并進行積極的文化傳播。傳播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更多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先進文化,讓中華文化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引用
[1] 申青冉.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傳播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樣態與意義[J].中國民族博覽,2022(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