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臻

一件藏品封存著一段歷史,而現在被人關注的更多是書畫器物、古董珍玩等藝術品,文獻作為記錄人類文明的關鍵載體和“物證”,收藏與研究需要一定的專業和學術能力,是故相對小眾,多少塵封已久的文獻史料,靜待著研究者的探索……
書畫作品的欣賞與研究固然離不開其作品本身,然而存世作品經時光更迭,真偽雜糅,在書畫鑒定時,權威可靠的相關文獻資料則作為佐證真偽的關鍵依據起到重要作用。
在青島,郭明華是一位頗著聲名的藝術文獻研究者。三十余年以來,他始終致力于藝術文獻的收藏與研究,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索隱鉤沉,通過考證詳實的文獻資料,努力還原城市百年美術的多面樣貌。
作為島城著名美術家郭士奇之子,郭明華從小便與美術結下不解之緣,但是他從書畫收藏轉而涉足美術文獻收藏,并且一發而不可收,進而沉浸于文獻研究,卻也經歷了一個認知轉變的過程。郭明華說,這源起于1992年前后的一次經歷。
1992年春節過后,郭明華以初探的心情,嘗試編著一部能比較全面展示1949年之后,以徐悲鴻、林風眠、黃賓虹、黎雄才等為代表的當代中國畫發展與革新之路的大型藝術圖集《當代中國畫精粹(1949-1994)》,設想選入的作品,盡力尋覓鮮為人知、且能代表畫家高水平的作品,并用文字逐一加以介紹評論,還附有每位畫家的照片。為此,他奔走于大江南北,先后尋訪于中國美術館、徐悲鴻紀念館、北京文物總公司、上海中國畫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單位,反復挑選作品,力求精益求精。先后賴得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秦公、韓天衡、施大畏、林曦明、劉國輝、吳山明等業界師友同道的熱忱相助。

1994年10月,歷時約二年,在諸多南北方朋友的無私相助下,郭明華編著的第一本美術類專著《當代中國畫精粹(1949-1994)》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面世。
在編著過程中,郭明華有幸與藝術大家吳冠中先生結識,吳老的一番話,改變他的收藏與研究方向。郭明華回憶,吳老當年對他說,今后要想研究藝術史,一手文獻尤為重要,因為藝術文獻是研究美術史的“根”,如果“根”沒有了,那又如何能做到還原歷史呢?研究畫家個案,也是如此。如果失掉藝術文獻,畫家們的創作初心和精神,以及藝術靈魂也就由此徹底失掉了載體……吳老建議他,如果對近現代美術史感興趣的話,不妨在畫家個案研究方面下些功夫,尋覓藝術文獻,要分先后緩急,循序漸進,注意把握材料線索,跟蹤追跡,尋訪調查,同時也要注意挖掘“活資料”……吳先生意味深長的話語,讓郭明華受益良多。
1999年春,在諸多友人的鼓勵與催動下,郭明華抱著為玩好的心態,來到昌樂路文化市場開了一爿小店,不曾想,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之久。在這里,除了日常的書畫生意外,郭明華的主要目的和興趣,還是為了尋覓購藏青島乃至山東的近現代藝術文獻。
郭明華坦言,他對藝術文獻最初產生些許興趣的肇始,那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學繪畫的時候。當時,依賴于父輩的美術圈子,雖然時有所得,只覺得好玩而已,自來到文化市場后,藝術文獻的收藏與研究逐步成為他的工作重點,素日依靠自律,時常認真思考與不斷修正探尋方向,進一步完善和拓展自己的學術素養和專業能力。
如此,藏以致學,以藏養學,也就成了郭明華二十余年如一日的日常。郭明華認為,那些在穿越百年時光的山東藝術發展歷程中,特別是1900年左右出生的一些著名藝術家、教育家,是他們為后來者開辟了從歷史通往未來的寬闊大道。郭明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大致上捋順出一個切入點,梳理草擬出一份十幾人的名單,并開始留意和關注有關他們的藝術創作軌跡,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家的個人檔案、日記、游記、歷次運動個人交代材料、畫案筆記、寫生手稿、創作草圖、個人出版物、資料照片,以及文房用具等相關私人物品。總之,有關藝術家個案研究的一切材料,皆在他征收的范圍。
隨著郭明華逐漸拓展的藝術交游,圈子日漸擴展,先后與全國多地的文獻收藏同好建立了廣泛的聯系,他們對豐富郭明華的藝術文獻收集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只要有為郭明華提供與之相關的信息后,他都是會立馬做出快速反應,有時為了去外地看一張老照片、幾頁文獻,或者是零星碎片式的幾紙詩文稿、創作草圖等,舟車勞頓,有時則因談不下來,無功而返,也是常有之事。數年間,陸陸續續收到了一些相當珍貴的老照片、文稿、政治運動的交代材料,以及零星的教案、速寫、創作手稿等,讓郭明華為之興奮不已。
其后,隨著文化市場的日益繁榮和城市動遷的提速,往來藝術市場的掮客和城市拾荒者日漸多了起來,通過他們提供的大量信息,這使郭明華斬獲收藏的藝術文獻逐日繁多豐富,有些珍貴的藝術文獻也逐漸綴連系統起來,這其中,作為青島百年美術史完整見證者的著名國畫家、藝術教育家赫保真先生的藝術文獻最為系統完整。


于是郭明華開始著手整理赫保真先生的個人文獻資料,擬定編著一部山東美術史畫家個案研究的專著。他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將百余張尺寸不一的畫家照片、二百余萬字的各種手稿文獻、寫生、創作草圖、研究歷代名跡手稿等,全面進行了人物考釋、文字手稿勘誤增訂、梳理。按藝術分類的邏輯規則,均已最大限度保持這些藝術文獻歷史聯系為準則:按同一根據劃分,而不能按兩個根據劃分;應當界線清楚,不能相互交叉和從屬;層次較多的分類,應按照類級的從屬關系逐級劃分,而不能越級劃;擬編內所設的各類名應與每類下所屬的文獻史料的內容范圍相符合,類名的概括不能大于或小于該類文獻史料內容范圍。遵循以上原則,郭明華對應選題從赫先生的各類藝術文獻中,經仔細梳理精選,用了整整五年的時間,編著完成了大型美術史研究圖文集《鑒史探源——赫保真先生藝術足跡回顧》一書,于2013年6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面世。
《鑒史探源——赫保真先生藝術足跡回顧》一經問世便在書畫界引起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地域美術史研究的珍貴文獻,填補了山東美術史畫家個案文獻研究的空白,對下一步美術史的研究起到積極作用。
2023年2月,“滿堂紅——赫保真藝術研究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隆重舉行,琳瑯滿目、豐富詳實的作品與文獻布滿了展館的兩層空間。郭明華說,這也僅只是他的赫先生藝術文獻藏品的一部分而已,算是自己這些年研究與收藏的一個階段性小結。
未來,郭明華將繼續在藝術文獻的道路上深耕不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歷史資料的佐證,為藝術史研究提供真實寶貴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