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吳 江 李慶華 吳曉岑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企業越來越注重“人”的要素,關注員工的各方面需求[1]。按照地方文明施工的要求,具備一定規模的項目在臨建規劃和搭設上要從綠色環保、安全舒適、人文和諧的角度出發,結和項目實際,配置辦公室、宿舍、會議室、醫務室、娛樂室、閱覽室、食堂、衛生間、澡堂、洗衣房、鍋爐房等工作生活場所及相應配套設施。有些項目更別出心裁,在臨建設施上加以升級,添加了一些如健身區、放映室、網吧,銀行、郵局、超市等照顧到特殊化需求的場所,為員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營造溫馨的氛圍。
但是后勤保障體系如何實現高效運轉,尤其是在“勞務荒”日益明顯,工價高、人難管的當下,是很多項目不得不面對的難題[2]。有些項目后勤管理人員配置不足且業務水平不高,導致在管理過程中出現從頭管到腳、管理跟不上的被動局面,甚至帶來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雖然增加管理人員是直接的解決辦法,但是實踐證明,若是管理模式沒有實現根本轉變,最終不得不面對混亂的管理局面[3]。
本項目占地面積59177.20㎡,總建筑面積270905.98㎡,由四棟高層建筑、一棟保留建筑及地下車庫組成。其中1#樓為高129.95m采用框架-核心筒形式的酒店及商務辦公建筑,2#樓為高99.90m采用框架-核心筒形式的商務辦公建筑,3#、4#樓為高99.95m采用框架-核心筒形式的商務辦公建筑,5#樓為高21.65m的改建工藝中心,地下為局部含有人防的2層地下車庫。
2.2.1 雙村長制度
項目在施工高峰期人數可達到900多人,分包單位和施工班組人員來源復雜、流動性較大,在有限的場地內如何提高工人的生活幸福指數是項目管理探索的方向。
管理模式的創新首先體現在制度方面的創新,該項目工友村實行“雙村長”制度,即項目和公司黨群部各推選一人共同擔任村長,共同推進工友村的建設與完善。之所以實行這種制度是為了發揮雙方的優勢,項目管理人員擔任村長是因為項目人員是工友村運維的主體,對實際情況更加了解,也是制度落地的實踐者、推動者,而公司黨群發揮的是“一帶三建 ”的引領作用,以黨建帶領群團發展,將黨建理念深度融入到工友村的實際建設中,助推高效建造、完美履約。
在實地考察項目的建設規劃后,兩個村長與項目管理人員、工友代表商討:如何才能將項目的工友村打造為“示范工友村”,公司黨群部提出了融合屬地歷史、項目歷史的建議,綜合上海靜安區地方弄堂文化特色,將工程建設的意義放置在歷史的脈絡中,融入周邊、融入當地,增進與業主單位的聯系,提升整個建設團隊的向心力。工友代表提出他們自身的需求,包含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哪怕是很微小的建議,村長們也認真傾聽、一一記錄。項目村長依據項目整體規劃,綜合考慮雙方建議,提出了工友村的設計規劃以及運營模式。
2.2.2 設計理念
最終確定為以便民、利民、服務于民為目的,建設具有上海靜安區地方弄堂文化特色的工友村,并在村中設立了“靜思里”、“安雅里”、“祥泰里”、“和善里”、“昌樂里”以及“盛明里”6個弄堂小村,每個小村設立小組長,共同建設項目工友村,形成獨特的工友村文化。
工友村采用物業化管理,設有服務站點近20個,如物業辦公室、工友學堂、裁縫店、理發室、自助洗衣房、晾衣區、便利店、閱讀室、自助廚房、插卡式24小時洗浴熱水、浴室更衣間、電瓶車充電棚、施工用具充電房、健身設施等,此外,所有宿舍配備空調、USB充電插孔、WiFi等,為工友切實提供生活便利。
為落實《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做好工友教育,村中設立了垃圾分類站點,為工友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工友村也是上海市首個執行垃圾分類的工友村,倡導文明建筑工地新風尚。
2.2.3 “工友村”基礎設施
(1)“工友村”大門設計
“工友村”大門結合當地文化元素設計,門梁主要以拱形、樓牌形,并標上“工友村”三字,門頂的工友村三字可以使用LED,筑以亮燈的形象感,也可以考慮燈帶照明的效果。
(2)“工友村”大門旁工友出行通道設計
入門左右兩側可考慮建設電動車停車充電棚和汽車停車場,規范安全管理。大門旁行人出入口安裝廣聯達虹膜識別門禁系統,與施工現場閘機系統相聯動,防止非務工人員進出工友村,給工友們創造一個良好、安全的生活環境。
(3)“工友村”路牌設計
路牌基座立桿為不銹鋼制,路牌黃底灰字,標明工人宿舍、浴室等位置,立于進村顯著位置。
(4)“工友村”村道設計
村道路面全線硬化,鋪設透水磚,或者預制混凝土砼塊。路幅寬不低于 3m,道路兩邊可以種樹植草,以營造綠色相生好環境。
(5)“工友村”臨舍設計
“工友村”臨舍為活動板房,統一 CI設計,最高不超過兩層,每間面積為標準 3K,每間宿舍按照要求擺放 5張床,入住人員不得超過 10人,條件允許可以預留設置“夫妻房”,體現人文關懷管理。
宿舍樓前按照晾衣服、洗漱區分區布局杜絕走廊下晾曬衣物。
可以安裝安全 WIFI60秒(即工人要先經過安全視頻觀看后才能連接視頻)專用光纖免費 WIFI全覆蓋工友生活區,帶寬不低于 50M。
臨舍統一采用阻燃巖棉板材搭建,每間宿舍內統一安裝單冷空調一臺(大一匹),安裝 36V低壓 LED照明、USB充電器,低壓充電,安全便捷。安裝溫感消防噴頭,做好消防安全,保障工友住宿安全。
(6)“工友村”道路兩邊文化品牌墻宣傳設計
道路兩邊圍擋品牌文化,可以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主要內容,弘揚“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價值觀念。
(7)“工友村”體育文化娛樂廣場設計
“工友村”參照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設置健身廣場(區),配置國標健身器材,種類不低于 5種,供工友免費使用,服務工友業余文化生活。
(8)“工友村”食堂管理設計
食堂按照廚房、就餐區進行布局,就餐區可以考慮設計快餐區、小炒區、面食區等格局布置。窗口按照二個以上窗口設計,打菜窗口設計有欄桿,讓工友有序排隊打餐。工友餐廳飯菜集中供應,保障飯菜質量和食品安全。
(9)空氣能熱水器使用
“工友村”設置空氣能熱水器,加安全圍欄,實行集中供水,刷卡管理,24小時供應熱水。
為了給工友們營造良好生活環境,提高工友村的衛生標準,項目部要求物業派專人每天對生活區地面、排水溝、廚房和衛生間進行消毒清理,定期防蟲滅鼠,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日產日清。做到定人定區域定時段定標準,項目部派專人不定時進行考核獎罰檢查,每月不少于四次。
為了方便工友們的日常生活以及項目部對工友村的管理,人員的進出場和洗浴都采用刷卡管理,吃飯和洗浴分班組分時段進行,整個工友村攝像頭全覆蓋。同時為了方便工友們平時網上購物,項目部在項目門口設立專門的快遞處,門口保衛處保安會妥善保管包裹,直到本人過來簽收,同時保存詳細的簽收記錄,避免快遞丟失。
食堂所有工作人員必須持有健康證,食堂統一為工作人員購置工作服。工作時所有食堂工作人員必須身著工作裝,帶好帽子、口罩和手套,并注意個人衛生。
食堂廚房環境衛生必須保持干凈整潔,食堂四周墻壁嚴禁亂涂亂寫、亂釘、亂掛雜物,天花板必須定期清理打掃。每次工人用餐完畢之后,食堂工作人員必須打掃廚房衛生,清洗干凈廚具。
食堂大米、肉類、蔬菜、食用油等必須通過正規渠道采購,保證食品質量和安全,并分類存放,防止食物污染,禁止食物存放時間過長,必須保證飲食安全。
食堂使用的電器、液化氣設備、油罐等設施必須檢驗合格,并定期檢查所使用的設備,保證用水、用電、用氣安全。
食堂熟食、湯水注意妥善存放,注意防蚊蟲、蒼蠅、蟑螂等,保證不被污染。
剩飯、剩菜統一倒在泔水桶里面,飲料瓶、塑料袋等統一放在生活垃圾桶里,嚴禁亂倒亂扔。
每次就餐結束之后,食堂餐桌、洗碗池、地板、泔水桶等必須安排人員清理打掃,保證下次就餐時食堂整潔干凈。
所有工人就餐必須在指定地點,嚴禁在宿舍用餐,嚴禁私自移動餐桌。
食堂內外剩飯、剩菜、生活垃圾每天清理,必須做到無蠅、無鼠、無污、無亂。
食堂人員要積極認真做到好防火工作,發現隱患及時制止,如因食堂工作人員原因引起火災后果自負,嚴重者追究其法律現任。
所有人員文明就餐,自覺排隊打飯,不準插隊,不準打架斗毆。
就餐人員自覺愛護食堂餐桌、飲水機、水龍頭等公共設施,如人為損壞的,工人所在的單位負責修復或賠償。
食堂工作人員工作區域不能有積水,地板上不能有雜物,注意防滑,保證工作人員生命安全。
食堂聘用新的人員時,食堂負責人必須對新聘人員交代清楚衛生管理規定,廚房用具使用方法,食堂安全注意事項等規定,不得私自上崗。
人文理念是對以人為本的人性化體制的擴充和創新,是企業新形式下發展的必然要求。本項目工友村管理提倡以人為本、人性化管理,盡可能地為工人提供良好的生活設施。冬夏季采用空調供暖降溫,設置夫妻房,設置空氣源熱泵提供熱水,建造運動場所和閱讀室等,同時設置裁縫店、理發室多個服務站點旨在為工人創造一個舒適的具有人文生活氣息的生活環境。
在工友村入口處,設置一塊展板,上面清楚寫著解決工友訴求的清單,哪些已經解決,哪些正在解決,哪些還未解決,將解決工友的訴求持續作為工友村改進的目標。同時,項目設立“書記工友見面日”,黨支部書記吳江每月定期一天與工友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難題,根據他們提出的實際需求與困難制定清單,要求各對應部門迅速落實解決。
項目工友村運用公司“四堂一體”模式,即歷史學堂——以工業遺址彭浦機械廠老廠房/豐富現場研學,陣地課堂——以集團網絡陣地/線上廣泛學習,燎原講堂——以黨員先進模范帶頭講/情景教學,青年云堂——以青年逆向黨課/人人上臺授課等,以項目管理人員帶動工友學,形成聯動學習、共享學習的氛圍。
同時,借助項目團隊根據老廠房的場景特點因地制宜搭建的“六個一”陣地,即一室——“建證匠心·紅色先鋒”沈健勞模工作室,一廳——“建證力量·紅色基石”智慧展廳,一碼——“建證力量 紅色傳承”融媒體采訪播放二維碼,一報—“建證”報紙,一榜——“建證·紅黑黃”榜單,一站——“建證·紅色工友驛站”,激發紅色引擎,塑造精神家園。
工友村建立工友學校,以“每周一課”制度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開展施工生產、科技創新、職業技能、日常生活、權益維護等方面的課程,并邀請內部領導、外部專家等切實解決建設工程中遇到的通病問題,推進項目履約。
精簡一站式服務圈,工友生活更便捷。項目設立“工友驛家”,將實名制辦理、進場三級教育培訓及資料辦理、法律援助等服務融合,縮短工友的辦事時間,拉近工友間的心理距離,真正走近與工友們息息相關的生活。服務中心一并提供“辦實事”柜臺服務和“自助式”柜機服務,五湖四海的工友們可以自由選擇服務方式,每一位工人都可以充分表達,每一件訴求都可以得到回應。
工友村設置意見箱,聽取工友每一條細微的需求,每天收集意見,分類、逐層消納解決。工作忙碌,項目部配備洗衣機,在冬季為工人精心挑選棉被和手套,在夏季發放成套的洗漱用品,方便日常生活。定期開展食堂滿意度調查,依據季節變化和工友需求調整菜譜,保證吃得滿意、吃得安心。項目根據工友的意見設立了自助廚房、自助充電處,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讓工友住得安心。
項目工友村標準化管理,從項目自有特色出發,立足于工友的學習、工程建設、衣食住行等方面,輔之于物業化的專業管理優勢,打造了現代化的工人生活區,改善了農民工的住宿生活環境,營造了同一個工友村的和諧氛圍。同時,全面遵循凡是有工作就要有目標;凡是有目標就要有計劃;凡是有計劃就要有執行;凡是有執行就要有檢查;凡是有檢查就要有結果;凡是有結果就要責任;凡是有責任就要有獎罰的理念,秉承“拓展幸福空間”的企業使命,來推行工友村的建設和管理。
綜上述,在工友村的標準化管理下,工友們提升了理論素養和職業素養,同時訴求得到回應,提升了幸福感,為工程聚焦生產大局“一帶三建 ”,助推高效建造、完美履約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更好服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