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yè)那年,我去父親的廠子里幫忙。父親經營著一個小加工廠,生產一種建筑材料。干了兩三個月,我對廠子里的各項程序有了大概了解,包括采購原料、組織生產、聯(lián)系銷售等等,漸漸能替父親分擔一些事務了。
一次,一個客戶到廠里參觀,并且想要購買一批產品,恰好父親去外地出差,我一時聯(lián)系不上他。原本打算等聯(lián)系上父親后,讓父親親自跟客戶談,但客戶急需用貨。想著自己對產品也算了解,我便代替父親與客戶談起來,最終談妥了價格和交貨日期。
父親回來得知情況,眉頭緊蹙長嘆了一口氣。原來,原材料已經漲價,產品的成本提高不少,而我并不知情,給客戶的報價過低。細算下來,這批產品我們完全沒有利潤空間,如果加上一些必要的損耗,還可能會虧錢。
“我現在就給客戶打電話,讓你和他重新談。”我著急地對父親說。我深知這行的不容易,白忙活一場實在太虧了。父親擺擺手,拒絕了我的提議,表示就按我談好的價格給客戶送貨。我很不解,交易還沒有完成,現在重新談完全來得及呀!父親看著我說:“和別人合作,最忌諱的就是一方有多個說話的人。既然已經達成協(xié)議了,就沒有讓人家再談一次的道理。不管是虧還是賺,都是我們內部的問題,和人家無關?!?/p>
后來,在父親的堅持下,我們頂著虧錢的壓力完成了那筆交易。不過后來,這名客戶成為了我們的忠實客戶。而我也終于找到了父親擁有眾多客戶原因。(摘自《做人與處世》 喬凱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