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暑期,繼故宮和清華北大之后,小學生們又攻占了北京的互聯網大廠。在機構的組織下,他們去網易、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研學,了解打工人的日常狀態。
高價圍觀打工人
7月的一天,50位戴著紫色帽子、穿著黃色馬甲的學生,排著長隊在京東的展廳里認真聽著劉強東的創業史和生意經。
“有那么一瞬間,我感覺我就像是動物園被圍觀的動物”,一位大廠的員工說。這個夏天,她已經在公司里遇見了6次研學團,但他們只是安靜地看一圈就走了。
據北京某上市研學機構的工作人員介紹,大部分互聯網企業愿意給學生安排講解和參觀,但不愿意讓學生們湊到工位旁觀察。一方面互聯網的工作門檻較高,很難解釋清楚;另一方面,頻繁地參觀工位也會影響正常工作。
企業研學的價格屬于中等偏上,多面向6到15歲的中小學生。以新東方的北京、上海、深圳名企研學為例,7天6晚的研學營需要9980元,參訪的地點包括《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科大訊飛等。一家杭州的研學機構推出了阿里巴巴的一日研學團,報價880元。綜合來看,企業研學一天就需千元左右,遠高于參觀故宮、頤和園和知名博物館的費用。
除了參觀工位外,學生們還可以體驗一些技術難度不高的工作。京東的物流園里,小學生們給一個個包裹貼上標簽,讓傳輸帶運走;在航空公司里,小學生們穿著定制的小空乘服,拿著檢測儀體驗安檢;可口可樂的工廠里,成千上萬的可樂易拉罐在流水線上整齊移動,孩子們趴在旁邊的玻璃窗上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們……
“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劉強東的血型”
家長把孩子送到大廠參觀,更多的是為了開拓他們的視野,樹立未來的學習目標,這也是很多研學團的宣傳策略。
“他們最感興趣的反而是劉強東的血型”,帶著小學生去京東研學的輔導員小程說。小程是兼職輔導員,最近三四年帶過15個研學團,其中三分之一去過企業研學,每次研學大約一個半小時。
體驗“打工生活”沒有讓學生們真的體會到工作的不易。“夏天去農場雖然很熱,但他們只熱了5分鐘,而且還打了傘。他們覺得這件事(摘水果)其實是件很輕松的事,”小程說,“帶他們去農場參觀是想讓他們體驗勞動的辛苦,糧食一步一步走到他們嘴里多么不易,但對于他們來說,這個東西5分鐘就可以拿到,而且很好吃。”
從這個層面看,中小學生的企業研學團,就像一個真空的泡泡,快樂而虛幻。
埋下夢想的種子
雖然學生是企業研學的主人公,但買單的家長才是真正的需求方。許多家長自己也對參觀企業感興趣,因此聽到企業研學就興致勃勃地帶著孩子去了。
在家長和研學機構面前,企業是更強勢的一方。企業并不接待散客參觀,只接待幾十人的旅游團。研學機構也認為企業的安排較為苛刻。例如北京某互聯網大廠接待研學團時有嚴格的規定,人數只能是50人整,多一個少一個都不行;時間只有半個小時,必須準時到場和退場,否則就會影響下一個研學團參觀。
企業接待研學團和游客除了直接的經濟利益,也有提高品牌影響力的考慮。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研究院院長張輝曾對媒體表示,工業旅游是絕佳的品牌營銷途徑,通過工業旅游,可以讓消費者了解企業生產流程、產品質量保障、企業文化等,無形中增加了對企業的信任,進而提升品牌價值。
而作為帶著孩子去了十幾個企業研學的朵朵媽媽,她覺得孩子們參觀工廠是為了了解世界運作的邏輯,埋下一顆好奇心的種子,甚至在未來改變該行業。
(摘自《看天下》 韓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