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五育”融合是以發展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完整生命為目標,對五育中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學段的內容、知識、思想、經驗,以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式有機融合為一體的實踐過程。要實現“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不能面面俱到,而要因地因校制宜,通過“三化”舉措,畫龍點睛。一是各項工作要突出“機制性”原則,化理論為方法;二是要突出“主體性”原則,化理論為德性;三是學校“五育”融合的各實踐要素要相互協同,化平凡為神奇。
關鍵詞 “五育”融合;實踐反思;“三化”舉措
作者簡介 寧本濤,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
“偏于智、疏于德、弱于體、抑于美、缺于勞”,是對長期以來基礎教育“五育”失衡和割裂狀況以及“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教育評價生態的總結和反省。當成績成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和導向,那么孩子“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競爭壓力和焦慮就越來越大,孩子抗擊風險的能力越來越弱,長此以往,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令人揪心的青少年心理問題。中小學如何走出當前教育內卷困局,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教育強國,是將五育孤立地一一舉起,在管理體制機制上各自為政,互不越界,在各科課程教學中各自封閉,互不綜合,在學生成長中片面發展,只有求智,分數至上;還是“五育”融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貫通?這是每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面對和深入思考的“怎樣培養人”的方法論的根本問題。
一、“五育”融合的概念辨析
“五育”并舉更多是從名詞或副詞意義上的教育構成要素層面來說的,它強調五個育的并列、并重、并提和并抓,而“五育”融合則從動詞和實踐意義來講的,它強調的是五個育的互育、整合和融合,也就是說 “五育”融合是從學習者學習和終身發展視角對“五育”并舉的升華,從“五育”不舉到“五育”并舉,再到“五育”融通、“五育”共生和“五育”共美,是理想基礎教育生態構建的五個重要階段。
“五育”融合的關鍵在“融合”。 所謂融合,系指兩種和兩種以上的事物或要素在物理、心理及心靈層面和諧統一。因此,“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簡單拼湊和整合,而是實現“五育”之間的有機綜合滲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育”融合中任何一育之所得,并不意味著其他四育將有所損失。對于“五育”教育力分散乃至割裂的問題,迫切需要尋找一個契合點,將原先分離、割裂的教育形態,通過一個共同的契合點連接在一起。[1]
關于如何處理“五育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五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應同等重視,不可偏廢,重在全面和融合。“五育之間關系”實踐邏輯應該是:“五育”之中一個都不能少,又各具特色,重在平衡。[2]對培養孩子而言,德智體美勞就像一朵五色花,每一個花瓣都不可或缺。德智體美勞的“五育”融合,就像是一束美麗的光,里面的多彩顏色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我們之所以分開來談德智體美勞,一是考慮到學理分析、學科建制的需要,二是考慮到學校工作落實。總之,“五育”融合是一種新時代的以整體思維、融合思維和辯證思維為根基的育人新理念,更是著眼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育人新實踐和新挑戰。
二、“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在2019年10月率先成立了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并在12月成立了全國五育融合實踐聯盟。四年來,各實驗區(校)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五育融合的積極探索,積累了一定的改革經驗,并形成了要達到“全面發展,立德樹人”的基本愿景。
基本愿景之一:突破“五育”并舉育人理念邊界,超越對某一育的關注,實現對“五育”的系統和整體架構
整體的教育才能培養整體的人。改善“五育”割裂境況,緩解德、智、體、美、勞之間的相互排斥,通過融合“五育”形成教育合力,并由主學科推向全學科,使學生由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突破“五育”并舉育人理念邊界,超越對某一育的關注,改善“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實踐樣態,實現對“五育”的系統和整體架構。[3]通過融合教育激發學生自發的、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機,并維持一種長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讓學生在每一堂課、每一門學科中都能全面受教,使課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基本愿景之二:讓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盡可能體驗生命成長的愉悅
自由發展是指學生的各項發展是基于自身發展需要的,是基于興趣的,不是被外部強制的。充分的發展是指學生各項素質得到力所能及的發展,但不一定是德智體美勞都能達成完美狀態。
教育過程需要學習知識,記憶、理解、練習是必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融入美育、體育、勞育、德育,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的美好。知識積累伴隨兒童生命成長,通過“五育”滲透,學生慢慢能獨立思考,從碎片化、線性化思考到多維化、立體化思考,這才是完整的培養。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開始懂得道理,體驗到、分辨出善的品德、美的特質。“五育”融合實踐不是在現在學校課程中再增加新的負擔,而是將之前被忽視、未利用的資源重新整合,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去除兒童焦慮感,體驗成長的快樂。
基本愿景之三:讓每一門學科形成內化“五育”要素的統整型課程體系,讓每一個教育教學活動都為了培育具有“生命”的完整個體
不同課程的知識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傳授和演化,但知識的背后蘊涵著共同的育人價值、發揮著共通的育人功能。育人價值是學科價值實現的目的,學科價值是育人價值實現的條件,學科價值與育人價值相互協同、轉化、融合共生。
“融合課程”的實現是關鍵。學校必須在共同育人價值的統領下,以學生為本位,對學科知識進行解構,重建“五育”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重構“五育”融合知識,因地因校制宜開發課程資源,不僅讓學生動腦,更要動情、實踐。教師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把世界作為自己的課堂,能夠在相應的教學內容中聚集、滲透各育因素。努力消除教師們的“壁壘觀”,做好學科“分內之事”的同時要明確“直面全人”。
基本愿景之四:讓每一次教育教學評價的目光匯聚“育人”與“融合”
建立以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教育評價體系。評價要從“育人”和“融合”兩個方面來考查。“育人”需要關注課程教學多大程度上從知識教學、內容教學轉移到學生學習上,包括課程目標能否聚焦核心素養,教學過程能否堅持學習中心,活動設計能否促進學生深度理解。[4]“融合”主要在育人方式上體現整體育人的本質,不僅追求育人效果,還要關注育人過程,包括學校課程中“五育”在數量、層次上的均衡性,在建制、發展機會上的平等性,在教育教學、組織管理、文化建設等方面理念滲透的整體性等。
三、學校“五育”融合提檔升級的行動反思
當下,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以質量保障和品質提升為核心的新階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11月面向全球發布了《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探討和展望面向未來乃至2050年的教育。報告認為,人類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學習,思考學生、教師、知識和世界之間的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強國放到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因此,從實踐層面講,學校“五育”融合的提檔升級實施“三化”舉措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一是要學會“化理論為方法”。按照現階段學校“五育”融合的性質和程度看,依次有四個層次:拼湊式、疊加式、嵌入式和融通式。其中融通式是全方位、多層次、各方面理念、知識的滲透、貫通、整合,融為一體,這是最高層次的融合,也是我們努力追求和著力達成的目的。[5]學校要實踐“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不能四面出擊、面面俱到,而要因地因校制宜,堅持特色,“畫龍點睛”。各項工作要突出“機制性”原則。“五育”融合最終要憑借“機制”來落地生根,尤其是基于“五育”的“融合機制”。它要回答并解決三個操作性問題:第一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工作系統”,即對“什么與什么融合”“誰與誰融合”“在哪里融合”等具體問題作出明晰回答。[6]第二是促成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關聯和相互作用,解決的是“誰與誰如何融合”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五育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牽一育動四育”的連帶效應。這種體現“互動關聯”的“融合機制”,究其根本,是“過程機制”。[7]第三是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質量評價新機制其中,首先要建立的是體現“五育”融合的評價新標準,包括區域評價標準、學校評價標準、課程評價標準、學生評價標準和教師評價標準等。
二是要學會“化理論為德性”,突出“五育”融合育人方式變革的“主體性”原則。“五育”融合的實現,有三類主體的作用至關重要,即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校長和教師。以教育局局長為代表的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是否具備基于“五育”融合和“全面培養體系”的大格局、大思路,是否善于圍繞“五育”融合進行區域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校長是否能建立適應“五育”融合要求的學校治理體系,形成體現和滲透“五育”融合的學校管理新體制和新機制;教師是否能和學生共修共進,等等。
三是要學會“化平凡為神奇”。學校“五育”融合的各實踐共同體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而要久久為功,相互協同,同頻共振。未來深化“五育”融合育人方式改革成效的具體措施可包括四個方面。首先要“凝聚共識”。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如果對“五育”融合的理論發展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各專家學者對于“五育”融合內涵的認識,“五育”融合的基本目標、價值與意義等問題還是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融合育人課程與教學的現實推進。其次要融合育人生態化。將“五育”融合化為教師教育教學的行動自覺,將融合育人工作滲透到常規教研活動中,各學科的備課、上課、評價方式等都體現融合育人的視野。再次要教師素養綜合化。實施教師綜合素養提升項目,提高教師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跨學科素養,使之具備跨學科教學的能力。最后要家校社協同體系化。做好家校社協作育人工作的頂層設計,與社區、家長充分溝通,做好整體規劃,以主體化、專題化等特定方式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
此外,學校“五育”融合的深入變革要自覺融合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科學文化發展中去。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健全人格。我國目前在很多科技領域仍然缺乏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核心技術,世界級的學術創新和大師級的人才依然稀缺,而這正是我們過于倚重這種教育評價體系所帶來的“后遺癥”。[8]因此,學校“五育”融合生態圈建設迫在眉睫,具體內容包括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頻共振,重樹全人教育觀;改變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減少教育領域的急功近利式評比與競賽;改變教育評價機制,增加“綠色評價”,等等。
參考文獻:
[1][2]寧本濤.“五育”融合:何謂、何來、咋辦?[J].陜西教育,2021(4):10-12+29.
[3][4]黃書光,王保星,楊小微,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筆談[J].基礎教育,2022(6):15-45.
[5]郝志軍.新時代五育融合的路徑與方式[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1-69.
[6][7]李政濤.“五育融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J].人民教育,2020(20):12-15.
[8]陳先哲.“五唯”的制度根源與根本治理[EB/OL].[2023-06-11].http://www.hbskw.com/p/42343.html.
責任編輯︱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