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文 | 北京市豐臺第一幼兒園書記、園長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各方面都離不開網絡,信息化技術在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從《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的頒布中,我們能看到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也能夠感受到信息化在教育發展變革中的強大力量。同時也要看到,教育現代化對幼兒園的教育管理、教學模式、組織形式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是否順應了時代的變化?如何發現信息技術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怎樣利用技術解決幼兒園遇到的難題?撥開迷霧,我認為要讓信息化為幼兒園插上騰飛的翅膀,園長有必要審時度勢,思考清晰發展的現狀和路徑。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注重以德為先、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共建共享,這說明幼兒園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現代化,單靠現代化設備設施的投入不可能達到教育現代化,要建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網絡化、數字化、終身化的學習型幼兒園。由此來看當前幼兒園信息化實踐的現狀,依然是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幼兒園對教育信息化認知出現偏差。片面地認為幼兒園的信息化就是信息化的環境建設,將電子產品的應用等同于幼兒園的信息化,或是將幼兒園信息化等同于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技術的運用。
近年來,學前教育領域的教育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由最初的投影、PPT到后來的微課、教育白板、VR技術,軟件硬件不斷推陳出新。但觀察后不難發現,大多數信息化產品服務于財務管理、工作考勤等方面,這些時代的技術產物是否真的可以承載當下幼兒教育改革的需求?在一線實踐中,教師們已經能夠借助信息化工具開展教學活動,多媒體手段、網絡平臺的演繹令人眼花繚亂,線上資源、視頻課程的建設如火如荼,但這是否就是幼兒教育的全部?幼兒園的教育不單包括教育教學環節,幼兒的學習是一日生活中時刻發生的,信息技術的運用還不夠深入幼兒在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兒教師缺乏信息技術實踐與幼兒教育融合的有效思考。信息技術的應用沒有關注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沒有關注到幼兒園的情境性、生活性、游戲性的發展需要。
在引入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出現過分追求技術和娛樂的趨勢,卻忽略了幼兒的本質需求,表現為教學上追求流于形式的信息化,只是利用多媒體將圖像、視頻整合,難以發揮信息化的作用和價值;過度依賴信息化教學模式,沒有根據班級幼兒實際情況改進和完善,認為信息化可以替代教師的引導。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為主的,這是技術浪潮亦無法改變的規律。教師如果僅僅將能力的提升局限在各種信息技術軟件的使用,就會與教育信息化的初衷脫節,與教育信息化主導者的身份產生角色錯位。
片面地認為幼兒園信息化與教師的發展、幼兒的成長缺乏關聯性,技術與教育分離。信息技術的使用沒有涉及幼兒園關鍵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數據還沒有與兒童發展的內在價值和幼兒園的有效發展產生關聯,還不能很好地把握關于信息化文件的精髓與幼兒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
各種科技感滿滿的軟件,的確給園所辦公帶來了便利,為教師搜集資源拓寬了渠道,但碎片化的應用所產生的數據無法系統性地沉淀、整合,數據對兒童發展和園所建設的價值并未被重視起來,距離觀察兒童、理解兒童、支持兒童還相去甚遠。
沒有切實找到學前教育信息化助力解決幼兒園發展問題的路徑。只是一味模仿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應用或者幼兒園之間簡單效仿,缺少屬于幼兒園個性化的需要方案。盡管幼兒園普遍開始了信息化的探索,但無可否認,幼兒教育信息化還處于初級階段,部分幼兒園教師不懂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課程設計,而教育信息化產品的提供者由于缺少幼兒教育的相關知識和理解,難以開發出貼合幼兒園需求的產品。由于幼兒發展的特殊性,當教育信息化與幼兒園教育碰撞時,所產生的挑戰和沖擊要大于其他教育階段。從改革策略來看,許多幼兒園教育信息化的改革照搬中小學,或者脫離園本情況簡單效仿其他幼兒園,必然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狀況。
為何教育信息化走入幼兒園,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思索背后的原因,我認為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并未理解幼兒園教育的內涵。結合北京市豐臺第一幼兒園在近些年的信息化探索和嘗試,我認為,幼兒園教育信息化是以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礎,對教師發展、幼兒成長、家園共育等有效支持的要素進行匯總,形成數據庫,對能夠支撐教師專業發展又能助力兒童成長賦能的數據進行收集,對本來模糊的結果進行分析使其更加清晰化,讓信息技術最大化發揮優勢效能,與幼兒園管理的需要達到整合的過程。其中,信息化形成的數據最重要的是促進園與園之間、家園之間、家園社之間的互相了解,促進共識的達成。
第二,教師信息化素養有待提升。信息素養是一種綜合能力,涵蓋面寬廣,對教師的思想意識、文化積淀、心智能力、跨學科融合理解都提出了要求。具有信息素養的教師,能夠高效地獲取和判斷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在信息世界中探求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借助信息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而現今幼兒園教師的信息素養大多依然停留在技術層面,對信息素養的認識存在誤區。
第三,政策視角的缺失。目前,學前教育領域還缺少針對性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各地出于慣性地參考中小學相關政策,一線摸索容易陷入迷茫。
當前存在的問題說明,我們距離以信息化助力學前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還較遠,基本處于重硬件、輕軟件,重教學、輕教研,重使用、輕數據,重外顯、輕內涵的狀態中,在形式上以知識和訓練為主的所謂游戲,缺乏對兒童主體的尊重,導致和加劇了“小學化”傾向。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我們是跟著搞技術的走,還是技術為幼兒園所用、為幼兒園向高質量的教育發展而服務。
我認為,當前信息化技術在幼兒園的應用主要表現為由淺入深的三個層面:淺層應用是設備上的應用,如打卡考勤、體溫測量;一般應用是模式上的應用,如線上互動、教研分享;深層應用是發展上的應用,如觀察評估、行為分析、數據統計、有效整合。需要注意的是,三個層面的應用關鍵都是綜合考慮如何利用信息化所產生的數據,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服務幼兒園發展。借力信息技術解決教育中的疑難問題,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實踐路徑的參考。
解決難題一:每年全園幼兒的體質測試的統計記錄和分析。身高、體重、立定跳遠、10米往返跑、網球擲遠、雙腳連續跳、坐位體前屈、平衡木,每個孩子在每年都要完成這些內容的測試,工作量可想而知。測試時間長、數據不準、錄入數據煩瑣、每年的數據之間不能有效地對比等,成了我們的難題。我們借助科技公司開發的信息化工具,形成兒童健康體測智能系統,告別傳統的體測數據記錄方式,達到了高效精準的測試,最可貴的是分析了孩子的體質發展水平,支持實施科學、系統、針對性的教育。同時,家長也能更及時地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為助力家園共育提供更強的說服力。
解決問題二:園本課程建設的價值有效運用。教師每年在預設和生成課程研究中都會呈現出許多精彩的案例活動,如何能夠把這些活動輕松分類整理出來,成為其他教師查閱參考的助手呢?我們建立了線上的園本課程資源庫,讓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成為助力教師們專業成長、教師發展評價的助手。教師能夠通過觀察借鑒、分析創新等相互學習和評價,整理出對孩子發展有價值的內容,支持教師及家長看到兒童成長的過程。
解決問題三:助力幼兒園教科研的有效推進。課題是推動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有力工具,我們積極將課題研究與信息化融合。比如,在培養幼兒閱讀習慣的課題中,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以趣味打卡、實踐記錄等方式推動家園共讀,記錄和展示每個孩子的閱讀情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由此可見,信息建設,應用為王。幼兒園信息化的寶貴資源是數據,幫助教師通過數據采集、數據統計、數據分析來了解兒童、評估兒童,并監測后續教育的質量與效果。教育數據的智能化,實現了資源共享、數據歸類、信息要素連接的功能,體現出從碎片化到系統化、從個案化到整體化、從靜態化到動態化的特點。根據信息數據的動態發展性,可以隨時調整實施的教育活動方案,研究問題的有效解決,達到觀察后實施方法的適宜性和高效性。沿著這樣的應用方向,我們有理由期待信息化助力幼兒園發展,能讓幼兒教育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