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 上海市嘉定區鶴旋路幼兒園
進入大班后,孩子的各項身體和運動機能有了很大提升與發展。每天,他們從幼兒園上下樓梯多次,像要展現自己的特殊才藝般,花式動作輪番上陣。“老師,陽陽又從3格臺階上跳下來了,林林也跟著跳了。”“老師,晗晗不好好走樓梯,非要直接往下跳。”……離園前的最后幾分鐘,孩子們的“告狀”、保育老師的“批評教育”、隔壁班教師的“溫馨提醒”在我耳邊此起彼伏。我想,有必要詢問一下孩子們的意見。于是,一場關于“跳樓梯的對話”就這樣開始了。
實錄一:為什么喜歡跳樓梯?面對孩子如此感興趣又執著地跳樓梯行為,我提出了疑問:“你們為什么喜歡跳樓梯?”孩子們沉默了。我接著說:“我們先拋開跳樓梯的行為到底對不對,說說你們喜歡跳樓梯的理由。”陽陽說:“我在視頻里看到有人跳樓梯,動作很帥、很酷。”林林說:“我想試一試自己到底能往下跳幾格。”晗晗接著說:“跳樓梯挺刺激的,跳下來很有成就感。”毅毅說:“我一格一格跳下來,挺省力的。”哲哲說:“跳下來覺得自己像一個超級英雄。”
思考:聽到孩子們的回答,我陷入了沉思:也許,跳樓梯的行為在成人世界里已經被貼上標簽,意味著“危險”“不守規則”“離經叛道”等,但在孩子眼里,就是單純的喜歡,有些小小的刺激、挑戰性和成就感,我們不能將成人的對錯標簽過早標記在孩子的行為上。尊重孩子,要從聆聽開始,入心、共情,站在兒童的立場換位思考。
實錄二:樓梯真的不能跳嗎?在一部分孩子講述喜歡跳樓梯的理由后,我問道:“有人持不同的觀點嗎?”雯雯說:“跳樓梯太危險了,會把自己摔傷。”辰辰說:“樓梯應該一格一格走下去,跳下去的話會影響其他小朋友走路。”小語說:“跳樓梯可能會導致骨折。”我說:“雖然我們有很多喜歡跳樓梯的理由,但是跳樓梯還是有一定危險的,也可能影響別人。”那么,樓梯真的不能跳嗎?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快樂地跳呢?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想對策,最終形成了一份安全跳樓梯協議:跳樓梯時要有教師在場,確保小朋友的安全,盡量避免人多,以減少碰撞,還要有防護措施。
思考:“跳樓梯的對話”告一段落,我開始深入思考以往教學行為的一些約定俗成。例如,看到一些違規行為,經常批評教育;聽到一些爭執和告狀行為,經常進行調解;遇到一些和成人標準相左的事件,經常以“教師”身份引導勸說,但這樣的慣性教育行為,真的關注到孩子行為背后的緣由了嗎?有時,我們恰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于是,我嘗試改變教育行為,從說“不能跳”轉變為可以“嘗試跳”,前提是讓“跳”的行為更合理、更安全。尊重孩子,要從聆聽開始、理解出發,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與愿望,讓師幼在平等對話中共商共議,解決問題。
實錄三:玩轉樓梯王。在師生共同達成跳樓梯的安全協議后,我和孩子們一致認為,室內有跳樓梯的良好條件,既有教師在身旁,又能滿足人流較小的需求。于是,孩子們從一級臺階到二級臺階、三級臺階、四級臺階,不斷往下跳,同時創造出更多玩法。例如,林林和雯雯一起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誰輸了誰往下玩跳一格或二格臺階;還有孩子把墊子鋪在臺階上,玩起了滑滑梯。樓梯成了孩子運動的場地,每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思考:從一開始對跳樓梯的告狀,到對跳樓梯的安全約定,再到最后玩轉樓梯,跳樓梯還是那個“跳”,只不過,孩子不用再覺得違反規則,可以光明正大地“跳”、安全有趣地“跳”。在我心中,這個“跳”是一種打破約定俗成的教育觀,不以成人眼光評定幼兒行為的對錯,在理解與支持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創造時機和條件,給予幼兒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