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偉 |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花語馨苑幼兒園
童謠多半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具有節奏感強、富有童趣等特點,易于被孩子接受。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鑒于小班幼兒普遍存在“喜歡跟讀韻律感強的兒歌、童謠”的語言發展特點,建議“提供童謠、故事和詩歌等不同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因此,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開展民間童謠學習的方法值得一探。
目前,我園的園本課程為傳統文化,在整個幼兒園的環創布置中,也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一樓為山水文化,通過孩子的筆觸描繪出千佛山、大明湖、超然樓等山東省名勝古跡,走廊中還穿插著民間傳統游戲;二樓為節氣文化,通過繪畫粘貼等多種形式表現二十四節氣的不同特點;樓梯間為多元藝術,通過教師的繪畫手工作品,給孩子美的享受和藝術的熏陶;三樓為傳統節日文化,在節日中滲透充滿文化氣息的教育,給孩子們節日的熏陶。
經典的文化需要傳承,我園將傳統民俗內容和現代童謠作品相結合。比如將反映二十四節氣、濟南社會民俗文化的傳統童謠作品潛移默化地融入園本項目,“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結合社區特色改編童謠,“大門一開,陽光照,花語馨苑真熱鬧,過家家,踩高蹺,自主活動玩得爆,糖葫蘆串兒,吃個油旋兒,比吃碗甜沫更地道”。朗朗上口、節奏鮮明的句子,易于孩子們在吟唱過程中理解和記憶。將童謠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不但能豐富園所的文化生活,而且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小的心靈中深深扎根。
玩一玩。游戲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利用游戲來學習童謠可以讓孩子更輕松,還能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拍手歌》,小朋友們面對面坐下,一邊聽兒歌一邊拍手,動作熟悉之后,三五個小朋友圍在一起,邊拍手邊說這首童謠。此類童謠就可以利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玩一玩中學習。
畫一畫。有些童謠的學習非常適合與繪畫相結合,比如《一個丁老頭》,孩子們完全可以邊說邊畫,利用簡單的線條將童謠中丁老頭的形象勾勒下來,既有利于對童謠的理解,還能增加童謠學習的趣味性。
演一演。有些童謠是簡化版的故事,幼兒可以分角色,將童謠表演出來。比如《老鼠娶新娘》《唐僧騎馬咚啦個咚》等童謠,幼兒可以分角色表演,通過語言和動作的加持,會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幼兒理解童謠的內容。
體育運動。“跳跳長長,你不長我長。你長得像鍋臺(兒)似的,我長得和屋檐(兒)似的。”這首童謠陪伴了一代代孩子長大。我們可以將其延伸至體育運動項目,采用比賽、合作、組隊的方式開展戶外體育運動,在童謠的陪伴中,增加體育項目的競技性,鍛煉幼兒的體育能力。
重傾聽。童謠語言簡練、富含韻律美,幼兒在傾聽童謠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語言的美。因此在學習童謠的過程中,要重視孩子傾聽的過程,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隨機播放童謠,有利于幼兒形成對童謠的整體認知,內化于心。
多拓展。童謠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語言美,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向外拓展。一方面可以利用節奏樂器、音樂伴奏、肢體動作等,豐富學習童謠的方式,增強趣味性;另一方面要鼓勵幼兒表達,讓幼兒敢說、大膽說,甚至創造性地嘗試改編童謠。
童謠能夠陪伴幼兒快樂成長,對于小班幼兒而言更是一種有趣有益的活動。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將趣味性、活動性、綜合性融于童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