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偌仰
(山西傳媒學院 表演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舞蹈是有著較長發展時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產生時間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初期,在當時,舞蹈主要的用途就是幫助部落人展開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其是一種與勞動相關的動作和節奏組合,因此,最初的舞蹈動作以模仿勞動動作的手部拍打動作和腳部踩踏動作為主,在對這些動作的連續重復中得到節奏,結合呼喊、敲擊等聲音,最終形成了舞蹈雛形。在早期,舞蹈在部落中還有著凝集人心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這也是群體活動中經常出現舞蹈的原因。在奴隸社會中,舞蹈與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表達有關,人們會將舞蹈與對神的崇拜聯系起來,這個時期的舞蹈不僅在動作上更多元,也更連貫,相較于之前的模仿勞動動作的舞蹈而言也更為專業,更傾向于現代的個人舞形式,內容也從實際生活涉及神話等虛擬方面。而到了封建社會,舞蹈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其規模、內容、形式都得到增加的同時,舞蹈開始真正展現出它的觀賞性,此時的舞蹈會有樂器進行正式伴奏,會根據需求編制樂舞。同時期歐洲的舞蹈發展也呈現出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宮廷舞,這種舞蹈是吸收了民間舞蹈而形成的,是一種社交性質的舞蹈,芭蕾舞就是宮廷舞的衍生品。在舞蹈的發展過程中,早期舞蹈更多是一種對生活的記錄或者描述,而越往后期發展,舞蹈有了思想的展現和愿景的描繪,人們會更加注重展現效果,進行一定的創編工作。而舞蹈發展到現代,創編已成為其重要內容,是推動舞蹈不斷發展的重要助力,只有展現出好的舞蹈創編工作才能為觀眾展現出更為優質的舞蹈,讓舞蹈文化得到延續和發展[1]。
舞蹈編導就是舞蹈的創編人員,他們既是舞蹈作品的創造者,又是舞蹈作品表演的指導者。舞蹈編導要有很強的藝術綜合能力,他們不僅要在舞蹈這一藝術形式上有所建樹,還需要在音樂、服裝、燈光等方面有良好的能力,需要全面開展舞蹈工作。舞蹈編導與影視、戲劇導演不同,影視、戲劇導演根據劇本來進行藝術創作,但是舞蹈編導沒有劇本,需要他們自己產生創作構想,通過參考一系列的資料、觀察等將這種構想轉化為實際的舞蹈動作、隊形、音樂等,在這一過程中舞蹈編導需要展開整體的全面把控。在舞蹈作品的創作中,編導至少需要具備三種能力。其一,認識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因為舞蹈的創作基礎就是生活,因此其視角應該更為廣闊,要能深入實際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可創作成舞蹈的元素,創作具有豐富內涵和生活氣息的優質舞蹈。其二,對生活的舞臺再現能力。舞蹈是生活的展現,因此,舞蹈編導需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將現實的生活反映出來,將其轉變為一種適合進行表演的舞蹈動作,在舞臺上通過舞蹈的形式再現出來。其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維。舞蹈作品是需要編導人員展開好的工作引導的,如果編導人員無法很好地將自己所要展現的舞蹈思想傳遞給演員,那么這個舞蹈演員的技巧再高超也無法真正地將舞蹈作品的內涵和思想進行良好展現,因此,編導人員必須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邏輯清晰,可以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將自己所編創的舞蹈的思想傳遞給舞蹈演員,讓他們更好地對其進行了解,讓舞蹈思想真正得以展現[2]。
舞蹈演員是舞蹈的主要展現者,是舞蹈形象的重要塑造者,舞蹈演員將內涵豐富的舞蹈作品通過自己的表演展示給更多觀眾,從而讓觀眾可以更好地進行欣賞,更好地與所展現出的舞蹈形成聯系,展開深層次的心靈對話,欣賞舞蹈所展現的美麗,在視覺、內心等多個方面得到享受。觀眾的認可是對舞蹈演員最好的褒獎,觀眾的認可一方面源于舞蹈作品本身,一方面源于舞蹈演員的能力。舞蹈演員的能力不僅體現在其舞蹈技巧的高低,更體現在對舞蹈作品的詮釋,是對舞蹈作品的再完善和再升級,這也是舞蹈編導在選擇舞蹈演員時所看重的,在編導眼中,舞蹈演員應是“非人非物”的,要能拋卻個人特征,拋卻物品影響,而全身心地展開對舞蹈的詮釋,將舞蹈的思想展現給觀眾。當舞蹈動作根據某一思想情感展開特定排列和組合,與特定的音樂情景融合時,舞蹈動作也會變成特定的舞蹈動作語言,呈現出思想對話的世界,而這個世界的重要溝通者或者橋梁就是舞蹈演員,因此,舞蹈演員既要體會舞蹈的對話之美,又要將自身的舞蹈表現形象進行升華,利用自身高超的技能塑造出一個更為鮮明的藝術形象,讓舞蹈作品和舞蹈思想都得到好的展現,讓觀眾可以通過舞者與舞蹈作品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讓舞蹈的藝術魅力不斷地進行傳播[3]。
觀眾雖然不直接參與舞蹈作品的創作和表現,但觀眾是舞蹈作品創編和表現的重要助推者。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在展開相關的舞蹈創編和舞蹈表演活動前要考慮觀眾,即如何讓觀眾更好地感受舞蹈思想和如何讓觀眾得到更好的舞蹈作品欣賞體驗。觀眾的認可和良好的欣賞體驗是創編和表演舞蹈的相關人員開展工作的動力所在,會幫助相關人員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和創新,會有效地促進舞蹈作品質量不斷提高,會促進舞蹈文化的良好發展。我國民眾非常喜愛舞蹈,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民眾文化生活的豐富,民眾對于舞蹈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展開更為專業的舞蹈評價,這對于舞蹈作品而言,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有效地促使舞蹈創作者不斷提高舞蹈創作的質量,讓他們不斷推陳出新,展現更為豐富多彩的舞蹈作品,進一步使舞蹈表演者加強自身的舞蹈能力,提高文化修養,通過靈活的肢體表達和情感思想展現,為觀眾展示優質的舞蹈作品,從而讓觀眾的相關要求得到滿足。綜上所述,觀眾在舞蹈作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舞蹈藝術不斷創新和發展,有效助力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的進一步提高。
首先,引領者和彰顯者的關系。在一部舞蹈作品中,舞蹈編導人員是舞蹈作品的引領者,對作品的整體發展方向有自己的把控和指引,引導著演員朝著自己所給出的方向前進。舞蹈演員是舞蹈作品的彰顯者,是將舞蹈作品展示給觀眾的主要展現人,他們需要為舞蹈作品賦予生命,讓其動起來,讓舞蹈作品充滿生機和無限的想象。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編導人員需要展開創新,不能一味進行模仿,要將舞蹈作品構建得更為立體生動,讓自己的優勢得到最大的施展,真正將舞蹈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讓作品的生命力得到顯現。舞蹈演員作為形象美的創造者,他們不僅展示著舞蹈的思想和情感,更展現著一種舞蹈美、肢體美。因此,在舞蹈作品的表演中,舞蹈演員需要了解舞蹈深層次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展現舞蹈美和肢體美,讓自身好的肢體技能和好的思想情感表現感染觀眾。其次,啟發和互動的關系。藝術創作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形象塑造從而打動和感染觀眾,在舞蹈作品的創編中,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雖分工不同,但是其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共同努力,塑造舞臺形象,才能讓舞蹈作品更好地展現,實現最終的創編目的。舞蹈編導要充分調動舞蹈演員的情緒,讓其在所創設的情境中投入地表演,而演員則需要利用自己良好的肢體能力和舞感等對編導所給出的舞蹈動作進行展示,為編導人員的舞蹈動作調整和再創造提供更多的啟發,從而讓舞蹈作品更為優質。這樣的互動關系會讓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得到良好的收獲,會讓編導完善創編構想,展開更為順暢和高效的再創編工作,會讓演員進一步融入舞蹈作品所展現的情境中,展開更為到位的肢體表達,讓舞蹈作品的表演效果更好。舞蹈作品的創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斷調整的,舞蹈編導會通過舞蹈演員的表演對舞蹈動作、舞蹈隊形排列等進行實時調整,以便讓舞蹈作品最終以更優的面貌展現出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舞蹈編導人員和舞蹈演員之間更多呈現為亦師亦友的關系,二者是互助的合作者,為共同的目標不斷努力前進[4]。
首先,舞蹈編導和觀眾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商品創造者和商品購買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積極的關系,商品在創造初期不僅需要具備自身優勢,如具備造型美、質感美、顏色美等,還需要考慮到商品購買者對這件商品的理解力和文化素養等,需要根據商品購買者的一些需求來對商品進行創造。同理,在舞蹈作品的創作中,舞蹈編導不僅要很好地展現舞蹈所具有的美感和思想情感等,還要考慮到觀眾對舞蹈作品的相關需求和觀眾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素養等。如今的舞蹈作品編排中常出現創新不足等問題,編導人員對于舞蹈創新的不足會使得相關舞蹈作品同質化。觀眾會因觀看多個同質舞蹈,出現疲勞感,使得最終利用舞蹈作品感染觀眾的目的無法實現。因此,舞蹈編導和觀眾之間的關系是促進、助力的關系,創編人員可以更好地根據觀眾的需求展開舞蹈創編工作,豐富舞蹈種類和形式,讓舞蹈文化發展顯示出新的時代魅力。其次,舞蹈表演者和觀眾的關系。舞蹈表演者的表演需要得到觀眾認可和喜愛,因此,舞蹈表演者與觀眾的關系也和舞蹈編導與觀眾關系一樣,是一種促進、助力關系,但因表演者是與觀眾之間對話的人員,因此舞蹈演員和觀眾還有一種對話關系,舞蹈演員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不僅包括肢體、表情等,還是通過舞蹈所表達的一種情感和思想對話,這是舞蹈表演者和觀眾的心靈對話,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員會使情感通過不一樣的舞蹈動作展現出來,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會在心里構建出相似的情感情境,這就使得舞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情境和觀眾所產生的情感情境形成一致,達到互通,進而使舞蹈作品感染觀眾,觸及觀眾的內心,使他們在內心對舞蹈作品形成深刻印象,從而認可和喜愛舞蹈作品。在這一過程中,舞蹈演員和觀眾展開對話是十分重要的,而舞蹈演員不斷提升自己能力以及文化素養,也是為創建這種對話所準備的,舞蹈者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展示好的舞蹈作品所要展示的內涵,才能與觀眾進行這種心靈間的對話,這也是雙方之間對話關系的重要作用[5]。
總而言之,在舞蹈創編過程中,舞蹈編導、舞蹈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他們形成了一個閉環,缺少任何一方的作用都無法創編出優秀的舞蹈作品,因此,在舞蹈的創編過程中,編導人員和表演人員都需要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地展開好的舞蹈創編,讓觀眾的高質量舞蹈作品欣賞要求得到滿足,同時,促進舞蹈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