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憶
說起《夫妻雙雙把家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傳唱幾十載。正是膾炙人口的曲調讓全國人民知道了黃梅戲;《誰說女子不如男》又讓幾代的男女老少認識了豫劇;《甘灑熱血寫春秋》《智斗》又讓人記住了京劇;央視春晚將蘇州評彈和陜西秦腔的有機組合,讓億萬觀眾對古老非遺產生共鳴。一首曲帶紅一部作品,一部作品輝映非遺,來自民間升華為非遺項目的藝術瑰寶又傳向了民間,相得益彰,互為作用。在江南一帶,作為國家非物質遺產之一的錫劇,也誕生過不少優秀的曲目,譬如《紅花曲》中“一峰更比一峰高”,折子戲《雙推磨》中的“推呀拉呀轉又轉”,不僅老少傳唱,還被滑稽戲和蘇南其他劇種引用借鑒。作為經典曲目,在網絡上和新媒體制作中的傳播也是經久不衰。正是地域基礎和群眾基礎,戲曲音樂有廣泛的傳播性,有的還被改編為戲歌,廣為傳唱。如何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將戲曲音樂與非遺傳承結合起來?在當下形式和流行文化的裹挾沖擊下,戲曲音樂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無疑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好的音樂是最能直達人的心底的。好的戲曲音樂同樣如此。非遺的傳承一般覺得有時間、年代、趣味、歷史、認知等因素的阻隔,包括思維。這些都能伴隨著一定的載體,讓人與傳統文化交融。故宮乃歷史上的皇家禁地,深宮大院,盡管開放,但還是令人感覺深深的距離感,厚重的年代感使得其與現代的年輕人似乎有著間隙。但是2019 年開始的故宮文創,一下子成為突破與典范,成為年輕人關注的熱點。故宮由此也成為文化和現代潮流的結合點。600多年的故宮,越活越年輕,成為最受歡迎的一個文創IP。我們的戲曲音樂是否可以從中汲取一些借鑒呢?
當然,就傳承“非遺”戲曲的路徑而言,除了專門的專業的接班人外,能夠調動社會關注并且注入活力因子的,包括通過建設戲曲服飾博物館、專業團體在特定場合特定時段舉辦的具有互動效能的現場秀、體驗日等,都是辦法和手段。但是,從感官到內心接受,或者說喜歡,最直接拉近受眾與“非遺”戲曲距離,并且起到傳播作用的還是與之相關的戲曲音樂。許多人都普遍認為戲曲音樂所依賴的唱腔、唱段,年輕人不會接受,適合老年人。
2022年5月初,央視文藝頻道的專題節目《我的藝術清單·茅威濤專輯》中,講到傳統文化,特別是“非遺戲曲傳承”的話題時,茅威濤專門講到昆曲《牡丹亭》的傳播,特別提到青春版非常受到年輕人喜歡和追捧。其中重要的就是戲曲音樂。作為國家一級演員和越劇非遺傳承人的茅威濤認為,戲曲音樂比起戲曲服飾,更具有大眾特點,傳播成本低、效率高,普及率高。
同樣的道理,作為一位識別度相當高的“國樂網紅”,方錦龍在改編許多民樂作品時,都融入了戲曲音樂的元素,在廣東衛視、安徽衛視的國樂大典節目演出中備受關注。傳播的內容已經不限于戲曲非遺,而是延伸到樂器非遺以及演奏技藝的非遺。就這個意義來說,戲曲音樂的藝術魅力、藝術張力和藝術活力起到了一般手段起不到的作用。方錦龍先生在評價這個效果時曾說,我覺得別人叫我“大師”“網紅”,這都不如民樂“出圈”重要。據此延展,我們說戲曲音樂的“出圈”對于戲曲非遺傳承的助力時不我待。
“非遺”傳承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政府與社會各方面一起形成共識,才能使祖先留下來的文化成果得以發揚光大,歷久彌新。這里面需要承擔傳承具體任務的專業團體、行業人士、媒體有更多的智慧和貢獻,這也是經過時間檢驗,命題提煉,綜合施策的健康發展良方。首先,政府主管部門應拿出專門的預算費用,或者出臺專門的鼓勵政策,激勵承擔傳承具體“非遺”任務的戲曲音樂專業團體、行業人士有更多的創作,同時加大傳播的力度。有意識地引導每年有幾部作品參與省級、國家級的專業評比和展播,對獲獎作品予以獎勵,使之成為與城市“硬實力”對應的“軟實力”參數。其次,擔負著“傳承任務”的專業團體,要積極作為,要積極利用自身的專業背景、專業所長專心創作,提高站位,從對歷史對專業負責出發,用每年的目標去爭取上級的支持。同時積極整理、消化和再吸收歷史遺存中的精華,進行與時代結合與受眾需求結合的再創作,從而達到進一步用戲曲音樂作品推動“非遺”傳承的作用。從2008 年開始承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錫劇”傳承的無錫錫劇院,近年來不斷探索“非遺”傳承的新路子,利用錫劇藝術中心(錫劇博物館)每周舉辦面向市民游客的演出,定期開展藝術沙龍、戲妝體驗和寫真拍攝等活動,讓大眾欣賞非遺、走近錫劇。今年開始,還與無錫報業、無錫廣電兩大傳媒集團聯合推出民俗24 節氣短視頻,由錫劇演員出鏡、用錫劇一些旋律悠揚的曲調作為背景音樂,推送后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與轉發,由此也引發了錫劇作為“非遺”的“熱度季”。
與此同時,社會部門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尋找與“戲曲音樂”的結合點,以此來參與完成對城市“非遺”傳承的共同行動。無錫市錫惠風景名勝區、薛福成故居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古戲臺,他們積極邀請無錫錫劇院共同舉辦折子戲和江南絲竹賞聽會,動人的扮相動聽的曲調,加上美麗的園林景色,吸引了不少愛好者和網友前往,并通過手機朋友圈把“非遺”文化傳向四面八方。無獨有偶,常州市東方錫劇團是個群眾文化團體,他們一直因為自己的喜好傳播著錫劇,利用工余,把廠房車間作為劇場和舞臺,聞名整個常州市。來自周邊的觀眾說,因為她們傳播的“非遺”好聲音,我們喜歡上了錫劇。由此引申,作為有著深厚“非遺”戲曲土壤,當地的少年宮等少年教學基地,能否在民族樂器興趣教學中插入一定比例的戲曲音樂內容,以起到引導并幫助理解的作用,使得“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同時也可以兼容戲曲唱段與影視作品,以避免單純學習的枯燥,增加趣味性,使之興趣盎然,起到教學相長、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發展的眼光著力培養年輕觀眾和聽眾也同樣是重要一環。江南一帶“非遺”戲曲音樂資源豐富,江南絲竹本身就有著與戲曲割不斷的血脈關系。譬如蘇錫常,誕生過阿炳、劉天華這樣的音樂奇才,他們的作品享譽海內外,一些作品也被引用到“非遺”戲曲中。是否可以由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門牽頭,由一些專業性人員組成的協會實施,舉辦組織全市性或片區性的戲曲音樂、民族音樂會,有意識地做到推廣、提高,提升“非遺”關注度和發現青年英才的幾率。同時也可組織有關沙龍,探討研究,加深大眾對戲曲音樂的了解和理解,從而使得非遺傳承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傾聽群眾對“非遺”傳承的獻計獻策。
在以上的基礎上,還應發揮大眾媒體的傳播和引導作用,聯合研發解讀與賞聽類的音頻與視頻、文字傳播等。聯合舉辦“我是非遺傳承人民間大使”評選,有意識地引導民樂愛好者演奏戲曲音樂,讓不同的愛好者用各種樂器演奏耳熟能詳的戲曲音樂,發揮抖音、快手等頭部平臺傳播作用,為戲曲類“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推波助瀾。開展有獎征集,利用戲曲音樂譜寫適合地域傳播的戲歌。例如現在很多當地新媒體用方言傳播作品,無錫話“再別康橋”一出來就是10萬+。天津快板傳遞抗疫精神,轉發者無數。
最后,每個城市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在文化主管部門指導下,成立與地方戲發揚推廣同步的戲曲音樂研究機構,發現和培養戲曲音樂的研究人才,演奏人才。譬如無錫錫劇戲迷協會已經擁有上萬人的隊伍,遍布蘇錫常及周邊地區,與之相輔的戲曲音樂傳播與發揚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天時地利人和。
綜上所述,戲曲音樂的開發利用也是一項搶救性工程。一方面傳承發揚傳播“非遺”,另一方面也要整理挖掘老一輩戲曲音樂工作者的成果,過去因為忽視而逐漸淡忘甚至遺失,前輩創下的曲牌曲調漸漸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如今適逢文化繁榮的新時代,做好這樣的工作也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地方戲曲音樂是中華戲曲寶庫中的一顆顆珍珠,我們有責任讓它發出璀璨的光芒,為豐富中華民族戲曲文化的“非遺”寶藏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