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編者按】
2023年3月30日,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幸福教科研? 成就好老師”第二場公益活動成功舉行。活動以“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為主題,采取名家學術報告、名師經驗分享、主題沙龍、微講座等多種形式,致力于幫助廣大一線教師突破課題研究的瓶頸,化解課題研究的堵點、疑點和難點,帶領廣大一線教師走上幸福的教科研之路,加快成長為專業素養高、科研能力強的好教師。《本期聚焦》呈現了這次活動的主要成果,以期為廣大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摘要:幸福教科研,用溫暖的方式將教科研送到每一所學校,送到每一位教師手上。從實踐者走向實踐家,是幸福教科研的價值追求。實踐者與實踐家都需要重視實踐、首在實踐、重在實踐,扎根實踐。實踐家在三個方面發生超越:超越經驗、自我理論認知的深化、創造性智慧的提升并形成實踐家的重要特征。鍛造實踐家,要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下功夫,要確立教學即研究的理念,要學會持久、深入反思和及時改進。
關鍵詞:幸福教科研;實踐者;實踐家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5-0003-05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省教科院”)舉辦教科研公益活動,取名為“幸福教科研”。這一命名,內涵豐富,意蘊深刻。
美國教育學者內爾·諾丁斯在《幸福與教育》中認為,教師與學生過幸福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目的。蘇霍姆林斯基也一直詮釋教育幸福問題,認為學校對個人的幸福應予以關懷。他提出:“道德美才是一種幸福。”[1]陶行知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人生的最大幸福。教育家論述幸福,哲學家更關注幸福。馬克思有著更宏大、更深刻的幸福觀:“如果我們選擇了為人類而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的話,那么不管是什么樣的阻撓,都不可能使我們屈服。……如果我們選擇了這條路,那么我們便不會再沉浸在那貧弱、狹隘與利己主義的愉悅當中,人類的幸福就將成為我們的幸福。”[2]29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屬于勞動者。總之,幸福是人類共同的、永遠的追求。
我們一直在領悟和踐行這些論述。但是,有個問題我們繞不開:教科研真的是幸福的嗎?在我們的理念和經驗認知里,教科研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是講邏輯、講理論、講科學的,枯燥乏味,過于理性,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呢?蘇霍姆林斯基那句名言一直在激勵并鼓舞我們: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這一思想我們將如何準確理解又如何把握和落實好呢?這的確是一個難題,但也是一個可解題。
一、幸福教科研:以溫暖的方式把教科研送到每所學校、每位教師手上
首先,幸福教科研關涉到教科研的目的。教科研是為了探索教育規律,讓我們對教育本質有更深刻的認知。陶行知從四個方面論述教育科研的目的:一,教育為最有可為之事。古今名人莫不由研究教育而出。二,我敢斷定要想在國際教育上得到第一流位置,我們必須在教育上有第一流的貢獻。這種貢獻是持續不已的研究,苦心孤詣的實踐產出來的。三,我們研究學問,非只為增加一點個人的幸福,目的總是要改造社會。四,隨便要改良什么教育,都離不了實驗,教育學術,吾人所宜研究[3]。教科研為教育、為社會帶來幸福,也為學校、為教師帶來幸福。
其次,幸福教科研關涉到教育思維的變革。教科研需要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創造型思維。幸福教科研還要努力踐行關懷性思維。這里仍要提到內爾·諾丁斯,她關心倫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價值與實現,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她引用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觀點進行深入解釋:“關心是最深刻的渴望……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關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實的存在”,它是“人類的一種存在形式”[4]。因為關懷思維,因為教育的關心模式,教科研讓教師在追求嚴謹、科學的同時,有內心的溫暖,有被愛、被尊重的感受,有幸福的體驗。換句話說,幸福教科研追求的是對教師的關懷,其本身就是幸福的象征和手段。
再次,幸福教科研關涉到學校管理理念的轉變。教科研要建立起研究的制度,并由此推及學校管理制度的變革。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管理還應確立道德領導的理念。現代教育管理,已將道德領導置于領導的核心位置,認為領導權威不僅來自學術、專業,還來自“道德”的力量,既要關心人的情感、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要強調共同體成長對價值觀的承諾、教師對專業追求的幸福以及工作本身的愉悅。道德領導的理念創建了幸福教育模式,讓“道德美才是幸福”的價值愿景得以實現。而這樣的理念也會影響教師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幸福起來。
從以上分析看,我們感受到幸福教科研的意蘊:幫助教師從對教科研科學性的追求中,克服畏懼感和距離感,以溫暖的方式將教科研送到學校,送到教師手中,形成特有的教科研文化,形成江蘇教科研的特色和氣象。
二、努力成為實踐家:幸福教科研的幸福之所在
幸福是可以確證的。前段時間,我和宗錦蓮博士一起去南京市櫻花小學參加教科研活動。南京市櫻花小學是辦在老小區的一所極為普通的小學,但是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已被譽為辦在家門口的一所好學校,正在成為一所新優質學校。一所小學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校長張健和他的團隊從心底里感受到是教科研帶給他們信心,教科研讓辦學有方向,育人路徑有新拓展,幫助學生進步有好辦法,教師專業發展有重要階梯,提高教學質量有規律可循。幾年前,在各級教科研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學校成功申報了教育部課題“小先生制下伙伴學習的實踐探索”,這一課題成了學校發展的重要載體,為師生發展搭建了高平臺。學校將課題研究落實在課程、教學改革中,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教師的精神面貌用煥然一新來形容并不過分。宗博士告訴我:課題研究前,開會、討論,老師們基本不開口,不敢說、不愿說,也無話可說。而如今,教師變了,成了教科研的積極參與者,并將教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行為,與“小先生”共同成長。
我在櫻花小學還聽了一堂語文課《兩小兒辯日》,兩小兒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參與討論,成為兩小兒中的一兒;用表格的方式整理觀點、闡釋理由;自己調整板書,理出辯論的論點。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課堂成了辯論場,學習成了思維碰撞的過程,但這一切又是通過聽說讀寫來進行的。課文中有句話,兩小兒想知道誰是誰非,問孔子,“孔子不能決”。教師請學生結合孔子的名言,比如“學而不思則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談談自己的看法。課文以兩小兒的話“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知識淵博呢?)來結束,教師設計了一道課后思考題:這句話去掉好不好?為什么?這堂課以思維為核心,以學習活動為手段,采用多種方式打開學生視角,打破學科邊界,體現了課改精神,又體現了“小先生制下的伙伴學習”的特點,是一堂好課。
案例來自教改實踐,是開在改革田野上的花朵。這堂課,讓我埋在心里的一個概念——“實踐家”活躍起來。實踐家的概念源自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他說,在日本,教師形象的類型可以劃分為作為公仆的教師、作為勞動者的教師、作為技術熟練者的教師、作為反思性實踐家的教師[5]262。他認為,“反思性實踐家的教師”“把教師工作界定為高度專業化的職業,它不是依據科學知識與技術,而是求之于通過實踐情境的省察與反思而形成的實踐性見解與學識。……主張民主自律性,構筑同學生、家長、同事及其他專家之間的合作關系,創造性地直面科學技術不能解決的復雜難題”[5]264。究竟是實踐者,還是實踐家呢?有學者認為這是翻譯的問題,說的就是實踐者。但我仔細閱讀了全文,認為“實踐家”是佐藤學深入思考、研究后,對教師形象的專業化認定,是對教師專業發展境界的描述,是對作為公仆的教師、作為普通勞動者的教師、作為技術熟練者的教師的提升與超越。我將“實踐家”的概念進行遷移,并結合我國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用它來解釋教科研之于教師發展的價值、目的與境界,還是比較適合的。
三、“實踐家”是對“實踐者”的認同,又是對“實踐者”的提升與超越
(一)實踐者與實踐家都首在實踐、重在實踐
實踐者與實踐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更不可對立,應積極對話。實踐者與實踐家都要實踐,首在實踐、重在實踐、扎根實踐。實踐,是實踐者、實踐家的生命源泉。離開實踐,便談不上是實踐者,實踐家也無從談起。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來自火熱的革命實踐,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支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育人觀。馬克思指出:“所有的社會生活,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實踐性的。”教育更是實踐的,離了實踐,教育的生命之花必定枯萎而凋零,教育生命定將結束。馬克思又論述了實踐與理論的關系:“眾所周知,只有用實踐的方法才能解決理論上的對立。”理論問題實質是實踐問題,理論問題要經受實踐的檢驗,用實踐解決理論上的對立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還說:“觀念的實現需要擁有強大實踐能力的人。”[2]7強大的實踐能力讓人強大,推動觀念的轉變和實現。教師應當是“擁有強大實踐能力的人”。毛澤東的《實踐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實踐的論述豐富深刻。理論與現實無數次證實了實踐的重大價值,教育科研正是要扎根在實踐的土壤中,教師正是要在實踐中練就立德樹人的真本領。“詩意地棲居”不是浪漫式地生活在世外桃源里,單純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偏離實踐,遠離生活,是對“詩意棲居”的誤讀誤用,顯然是荒謬的。教育科研,尤其是中小學的教育科研,要自始至終扎根在教育的土壤中。它是基于實踐的反思性的實踐活動,所謂純之又純的研究是不存在的,也是違背教育科研的本質屬性的。一旦離開實踐,教育科研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無論是實踐家,還是實踐者,實踐是研究的生命之所在。
(二)實踐家更注重基于實踐的反思和研究,對實踐經驗進行理性思考,促使經驗的結構化
首先,實踐家基于經驗,又勇于、善于超越經驗,促使經驗結構化。杜威早就指出:“一盎司的經驗之所以勝過一噸理論,是因為只有在經驗中,任何理論才具有充滿活力和可以證實的意義。”[6]2不過,杜威又明確界定,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6]1。他一直強調教育要有“新的眼光”[6]9。所謂新的眼光,是透過經驗有新的發現與見解。康德也有精確的概括:沒有經驗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理論的經驗是盲目的。所以經驗需要改造,經驗也需要結構化,從而成為個人化的理論。
先說一個寓言故事。冬天下雪的時候,野兔出洞覓食,一定要找到自己曾經在雪地上留下來的那個腳印。腳印一旦消失,它就知道危險在前頭等著它,馬上退回洞里,不再輕易出來。它總得尋找食物度日,所以獵人在野兔腳印下面挖了個陷阱,表面上恢復原來的樣子。野兔出來了,踩著自己的腳印向前走,掉下陷阱,被獵人抓住了。野兔是有經驗的,又是小心翼翼的,但它固守經驗,不知道經驗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及時改造,最終躺在經驗中,被抓住了。經驗是可貴的,但有時候又是可怕的。缺少“新的眼光”,缺失改造經驗的意識和能力,經驗很可能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敵人。實踐家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對經驗的超越,使經驗在反思中結構化、概括化。
其次,實踐家有不斷發展、提升的理論素養。理性的思考也必須不斷深化,實踐家善于開拓自己新的理論視域,促使經驗再次結構化。隨著實踐的深入,理論也在不斷發展,人類的文明是在實踐與理論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發展的。隨著理性思考的再提升,實踐經驗會再次結構化,形成新的概括,促使個人化的理論再次獲得進步。
我訪談過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張齊華。他首先表明,實踐家這一概念是有別于實踐者的,是對實踐者的提升。但是,無論是實踐家還是實踐者,都以育人為目的,實踐育人成為實踐家、實踐者的“大概念”——居于上位,具有統領性、導向性,可以發生高通道的遷移。從實踐者走向實踐家是從一般走向深刻的過程。他認為,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蘇教名家首先應當是實踐家,而且永遠是實踐家。這就在名師名家與骨干教師之間,多搭了一個階梯、多提供了一個腳手架,讓名師名家成長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張齊華一直致力于具有文化意蘊的數學教學研究,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但他從用教育學的角度來研究拓展到用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不僅學習情境認知理論、心理學理論,還閱讀、學習社會學書籍。學習后,他思考一個問題:學生在課堂里不應該是孤立的,更不是孤獨的,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互動、分享、合作的過程,是社會化學習的過程;學習方式背后或深處是一種社會關系的存在,只有改善社會關系,才能促進學習方式的深度變革。而社會關系中又自然生長出權利關系,其中包括權利性領袖,也包括人格性領袖和學術性領袖,只有調節好權利關系,鼓勵合作性人格形成和共享機制的完善,學習才會真正發生,創造性成長才會生動地呈現在課堂里。由此,張齊華還得出一個結論,優秀教師、蘇教名家和教研員應當反身抽離,讓自己的經驗結構化,讓自己的教育理念系統化、概念化。這是一個在理論上轉換視角、開闊視野,教學主張抑或說教育理論自我發展、提升的過程,是實踐家必備的理論素養。
再次,實踐家要創造性地直面單靠科學技術不能解決的復雜難題,具有高度專業化的實踐智慧。佐藤學概括出教師工作的三個主要特征:回歸性、不確定性、無邊界性[5]264。所謂回歸性,我的領悟是,責任最終還在教師自身,猶如“投”出的勢必回歸投擲者手中的“飛鏢”[5]265,因此,教師應當有勇氣,打開教師之門,樂觀地面對一切。所謂不確定性,我的領會是,要在實踐情境中面對問題的復雜性,“引出教育實踐的創造性與探究性”[5]267。因此,教師要通過探究與創造,化不確定性為確定性。所謂無邊界性,不是指學生的跨界學習,而是要確定教師的專業性,“限定每個教師的角色與責任”,“尊重教師的自律性和專業屬性”[5]268。以上三個特征,用在實踐家身上也是適合的,不過,三個特征進一步聚焦,那就是實踐家要在專業化上下功夫,強調探究性、創造性,倡導實踐家的反思和實踐智慧。當然實踐者也應同樣具備這三個基本特征,不過,實踐家的反思性、探究性、創造性要求更高,其實踐智慧更具思想的深刻性和戰略思維的宏大性。
四、教師要努力從實踐者走向實踐家,在專業化的階梯上再進一步
幸福教科研將從實踐者走向實踐家的命題呈現在我們面前,向我們發出了深情的召喚,并鼓舞我們在教科研中走上幸福之路,提升專業發展的水平。這一命題的凸顯,讓教師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不是冰冷的而是溫暖的,不是枯燥的而是豐富的,不是干澀的而是鮮活的。這是一個具有審美意義的專業化提升過程。從實踐者到實踐家,沒有嚴格的界限,兩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支撐,但兩者又有重要區別,我們應該通過教科研,加快這一進程,用實踐家引領自己的發展。
今天,討論從實踐者邁向實踐家,更有特殊意義。其一,要聚焦一個戰略性話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踐家應當在提高未來人才質量上下更大功夫,以創造性工作積極回應人才強國戰略,在培養人才的同時,讓自己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討論實踐家問題,更具有使命感和榮耀感。
其二,要確立一個核心理念:教學即研究。教師要堅持在課堂里進行研究,把每一堂課當作研究課,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真正、持續地落實在每一堂課中,讓學生形成緊張的智力生活狀態,“我會聽”“我會想”“我會說”“我會用”體現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智力與非智力,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核心素養都會充分而自覺地表現出來。正是教學即研究這一理念,讓教師從實踐者走向實踐家。
其三,要學會反思、學會改進。佐藤學在提出實踐家概念時,前面就有一個重要限定詞:“反思性”。這一限定,實質上是揭示了實踐家的特征,也指出了成為實踐家的主要路徑。反思就是走向研究,走向理論自覺,走向專業品質,走向精神生活。反思的目的在于改進,反思讓改進常態化、專業化,體現了教學的研究性和專業發展的提升性,在文化上進入自由創造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137.
[2]馬克思.馬克思箴言[M].汪培倫,編譯.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言論集[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222-225.
[4]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23.
[5]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6]邱磊.“偷師”杜威——開啟教育智慧的12把鑰匙[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