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鈴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以幫助更多的小學數學教師參與到對數字課堂的應用中來,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育向著高效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精準教學 數字化 “雙減” 提質增效
在“雙減”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以提質增效作為目標,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解決過去教學中學生負擔過重、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讓數學教育的育人價值能夠真實體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課堂生成的數字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也得到了廣泛關注,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數據中反饋出的信息改進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行為,讓教學可以真正指向學生的道德品質、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各項素養的發展,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優化教師觀念,樹立數據意識
數字化課堂改變了教師以往的教學組織形式,需要教師借助信息技術來收集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學習成果等信息,并且將這些信息轉化成為可以量化分析的數據。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從而更好地利用數字化課堂來提升教學質量。
1. 樹立數據挖掘意識。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形成數據挖掘的意識,正確理解數據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從中發現可用于開展高效教學的線索。教師也要善于使用多種途徑來獲得可用的數據,讓數據的教育價值更好地體現出來。在對數據進行挖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體現“雙減”的育人觀念,看重學生在數學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實際發展情況,而不僅僅挖掘學生解題正確率這項數據信息。此外,教師在數據挖掘中也要善于從全班學生的共性、個別學生的個性兩個方面去挖掘,從而制訂出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案。
2. 形成數據分析意識。
在數字化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形成敏銳的數據分析意識,善于從數據反饋的信息中找到更加合理的教學思路,將數據轉化為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的信息,從而真正發揮出數字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電子教材,讓學生運用電子教材來進行自主學習。每隔一段時間,教師可以對學生使用電子教材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如某位學生經常會瀏覽“小數乘法”“運算律”等與數的運算有關的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從中意識到該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有一定困難或者有較強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該生的作業數據進行分析,判斷該生屬于哪一種情況,從而提供正確的指引。總之,教師要加強對數據的分析,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得到滿足,提升教學的精準度。
二、借助數字化技術,優化教學環節
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到借助數據來全面改善教學質量,首先要利用數字技術對多個教學環節進行改善,并設計合理的實施方式。
1. 課前線上預習,明確教學重點。
在每堂課上,教師都應當圍繞著課程重點開展教學。而教學重點應當基于學情來確定,而不是依靠教師的教學經驗。因此,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線上預習活動,獲得學生的前經驗信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中發現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以及通過預習對新知識還有哪些不理解等等,從而讓教師可以精準地判斷出教學的重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下“小數的大小比較”這一內容之前,教師在線上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1)在家里面和爸爸媽媽一起展開跳遠的比賽,將全家的成績記錄下來。從記錄的成績中,你發現了什么?(2)小明和小紅測量身高,小紅的身高是1.54米,小明的身高是1.44米,那么他們兩個誰更高一些?你是怎么比較的?我們可以首先比較兩個人身高的整數部分,可以知道()。接下來再去比較十分位,可以知道()。最后再去比較百分位,可以知道()。(3)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給下面的數字排序:3.33,3.32,3.67,4.33,3,3.03。(4)小燕子和老鷹在比試飛行的速度,它們同時飛過100米的距離,老鷹用了2.35秒,小燕子用了3.78秒,那么誰飛得更快一些?
在學生完成上述的預習任務之后,教師使用結果數據來進行精準判斷。第一題讓學生體會小數源自于生活,學生的回答數據可以反饋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感知能力,根據學生的反饋決定課堂導入的方向;第二題、第三題通過數據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舊知中小數各個數位的理解程度,從而決定本節課知識點的高度;第四題的反饋數據可以判斷出學生是否了解用時越長、速度越慢這個道理,從而決定是否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做出額外的引導。如此,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能夠幫助教師實現精準備課,更好地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要設計合理的預習任務,并且運用數據來分析信息,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2. 結合學情認識,實現分層提問。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而提問則是師生課堂互動的主要方式,由于學生的思維水平差異、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來對學情進行深層次的判斷,了解不同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結合學生的差異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保證學生可以更好地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精準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上“倒數的認識”這一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數據來對學情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設計分層問題。教師設計如下一組問題,進行數據分析:觀察四組分數[6/7]和[7/6],[4/3]和[3/4],[3/7]和[7/4],[2/7]和[3/7]。(1)你可以發現什么特點?(2)可以怎么對這些數進行分類?(3)你的分類標準是什么?相同點是什么?(4)將每組數的兩個分數相乘,可以發現什么結論?(5)你認為什么是倒數?
這五個問題層層遞進,尤其后面兩個問題抓住了倒數的本質,對于后進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的。通過問題的逐層深入,數據捕捉到的學生差異就比較明顯。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差異,將學生分別建組。針對不同組別,設定不一樣的目標,進行分層提問、分層評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展開深度思考,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 優化作業設計,循序提升能力。
優化作業設計是“雙減”政策落實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避免盲目地給學生減負,應該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精準判斷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科學地設計作業,讓學生可以在課后的有效時間內獲得更全面的成長。教師要充分挖掘數據中的信息,借助信息技術分析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正確率,及較喜歡的作業形式,從而為每一個學生設計更有針對性的作業,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課后學習效率,讓學生的潛能更好地得到釋放。教師可以結合數據反饋的信息,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讓學生得到適合的引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自選作業,讓學生自行選擇。在科學減負的同時,教師還能收集到更多的數據,為教師不斷提升作業質量創造機會。
三、整合學習信息,實現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能夠激勵學生進步,并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針對過去教學評價隨意性強、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教師要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來整合學生的學習信息,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他們的能力發展情況、學習積極性等進行全面的分析,并給出更加合理的評價。此外,教師也可以使用互聯網技術收集學生的各種學習成果,包括數學日記、數學手工等,將這些作品轉化為可以量化的數據,從而更好地面向學生的成長過程來進行評價,讓學生得到更多有意義的指導。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江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