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珍
【摘 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改變教學視角,重構閱讀生態,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群文閱讀 課外拓展 有效引領 多元評價
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既要會閱讀,也要會教閱讀。傳統的閱讀教學存在著文本單一、選擇盲目、評價機械等問題,已無法很好地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要求。那么,在《課程標準》視域下,如何改變教學視角,重構閱讀生態,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一、變“單篇教學”為“群文閱讀”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將一篇文本掰開了、揉碎了,兩三個課時只講一篇文本,學生的學習量較少;而有的教師又讓學生海量閱讀,閱讀量又過大。以“群文閱讀”替代“單篇教學”,可有效解決“吃不飽”和“吃太飽”的弊端。
比較,是群文閱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即圍繞學習話題進行多層次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從而發現讀與寫的方法和規律。比如,“人物描寫一組”編排了《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三個片段,可以采用“類教”的方式,圍繞“人物描寫方法不同”這個學習話題進行整體建構。一是比較描寫方法,讀出人物特點;二是比較動作描寫,讀出場面動靜;三是比較人物出場,讀出方式迥異;四是比較外貌描寫,讀出寫法有別。
又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師可以選取《母親的純凈水》《學生,媽媽為什么打你》一起教學。這種類型的文章應當依據內容由淺至深,寫作方法由簡單至復雜的形式進行層次結構的設計和整合,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母愛和父愛的偉大,最終達到教會學生同一類情感文章閱讀的方法。在同類情感文章的閱讀教學中,巧妙地設計內容,可以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覺不到很大的學習壓力,從而提升了學習效果。可見,通過確定議題、組合文本、比較異同、整合建構,變單篇教學為群文閱讀,是促進學生提升閱讀效率的有效舉措。
二、變“局限課內”為“課外拓展”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按照 “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進行編寫,從一年級開始就設置了“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與教科書單元主題相關的國內外優秀讀物,將閱讀策略滲透于課外閱讀,將整本書的閱讀納入課程計劃,其目的就是為了改善閱讀現狀,使整本書的閱讀課程化、序列化,變“局限課內”為“課外拓展”,真正將課外閱讀指導落地。
比如,教學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在學生理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是指,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后,可以引領學生步入陸游寫詩的環境:在那個北風呼嘯、寒氣逼人的冬夜,詩人渾然忘我,一氣揮就了八首詩,并滿懷深情地教導小兒子子聿做學問的道理。本課是其中的第三首。學生聽到詩人一氣揮就“八首”時,都張大了嘴巴說:“太有才了!”于是,筆者抓住契機,問:“你們想知道詩人寫的另外七首詩嗎?想不想讀一讀、背一背?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找來讀一讀、背一背,下節課,我們就來看看誰讀得好、誰背得多。”這樣,以一首古詩帶動學生閱讀其他七首古詩,學生不僅積累了閱讀量,更激發了閱讀興趣。
三、變“盲目選擇”為“有效引領”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受到空前重視,很多兒童文學作家走進校園,和一線教師聯手打造書香校園;從小學語文考試命題趨勢來看,閱讀題的增加,也給課外閱讀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但是,在課余生活中,學生依然缺乏對名著的閱讀,導致考試時閱讀題依然是學生的“傷心嶺”“失分坡”。遭遇尷尬之后,我們有必要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課外閱讀不盡如人意之處,變“盲目選擇”為“有效引領”,以應對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當下很多一線教師自己不讀兒童文學作品,而是依賴專家推薦的閱讀書目。不可否認,一些書目是專家們經過反復思考、推敲,然后才推薦給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的。但因為現在的課外讀物種類比較多,所以在選擇必讀書目時,教師還是要身體力行,盡可能親自閱讀或做一做相關的閱讀調查。
例如,在教學完《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后,筆者對學生選擇的課外讀物進行了引導,向學生推薦了《儒林外史》。如果學生只是讀過《臨死前的嚴監生》,通常就會認為嚴監生是吝嗇鬼形象的代表。倘若他們進一步閱讀《儒林外史》,就會發現書中不乏嚴監生一擲千金的情節。如王夫人去世時,嚴監生也曾花費四五千兩銀子大辦特辦。這樣,學生對嚴監生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就會進一步完善——既吝嗇,又重情重義。只有這樣,嚴監生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才會立體、豐滿起來。
四、變“機械評價”為“多元評價”
要變“機械評價”為“多元評價”,倡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開展智慧化、項目化評價,將閱讀興趣、閱讀態度、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閱讀素養等綜合考慮,以鼓勵先進,督促后進。科學精準的評價具有激勵、督促、導向的作用。
就學習心理而言,無論是“正逼”還是“倒逼”,只要是被“逼”而學,其學習效益就都很有限。學生即便一時“背”得滾瓜爛熟,只要考完不用,相關知識便很快就會遺忘。可見,以評價促閱讀,必須要從理念到實踐進行全方位改革。一方面是理念的更新。《課程標準》以任務群為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其中專設了整本書閱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認真領會不難發現:《課程標準》倡導的整本書閱讀評價,不僅關注讀書內容的積累,更關注讀書品質的呈現;學生讀名著不應只依靠記憶力,而是要全面理解、分析、鑒賞,甚至還應積極參與創作,真正體會讀書的快樂。另一方面是方法的運用。從日常整本書閱讀教學來看,評價不應只是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簡單地考量學生的閱讀情況,也不應都是教師評價,而是應發揮評價量化表的積極作用,帶動學生參與評價,以期有更多的學習收獲。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海底兩萬里》一書時,筆者只布置了一項作業,即給尼摩船長寫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傳。筆者隨后組織學生研制“五星評價表”,內容包括“概括尼摩船長的活動”“描述尼摩船長的奇特”“評價尼摩船長的特點”。全班學生一起參與了“星級”評價。有趣的評價方式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有的學生還拓展閱讀了《神秘島》,只為更好地介紹尼摩船長。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激勵性、智慧性等多元評價。
當前,國際比較流行的PISA閱讀素養測評主要從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反思評價四個方面進行。鑒于此,筆者認為,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更多的還是得借助文本內容本身展開。當然,內容的理解要簡化,“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在重視寫作課程建構的同時,要堅持閱讀教學的多元指向——指向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實現閱讀課程的多元價值,這才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應然選擇。
走在閱讀教學改革的路上,教師只有懷揣一顆平常之心,冷靜地審視和反思當前閱讀“熱”的現狀,適時、適度、適合地進行教學,才能不失初衷,更具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