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玲



讓學生能夠獨立閱讀材料中的各類信息,是強化學生模型意識的重要前提。在本課教學的初始階段,吳正憲老師便著手引導學生在讀懂信息中理解模型。吳老師的課堂從學生最熟悉的上學情境出發,聚焦“誰走得快”的問題,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逐步呈現數學信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開展探究活動。吳老師巧妙地設計了三組數據,引導學生在對圖片信息和文字信息的閱讀與理解中(如圖1所示),喚醒已有經驗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路程相同直接比時間,到時間相同直接比路程,再到路程和時間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較,比一比“每分鐘走多少米”,“速度”的意義就產生了。從吳老師精彩的授課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堅守兒童立場,每一次啟發性的追問都將學生思維引向了更深處,促進深度學習,及時的引導和評價則潤物無聲般滋養著學生的學習。
【教學片段1】讀懂生活信息,感悟速度模型。
1. 計算動車速度。
師:坐過動車嗎?這列動車4個小時行駛了120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
生:1200÷4=300。
師:也就是把1200千米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1小時走的。(圖2)
師:動車起步的時候,可能是每小時10千米,然后到了每小時30千米、50千米,慢慢變成300千米,過一會兒也可能會超過每小時300千米,那今天我們所說的速度就是每小時300千米嗎?
生:不是的,是大約每小時300千米,是300千米左右。
師:是啊,那這個300千米是什么速度?
生:是動車行駛4個小時的平均速度。
師:對的,平均速度與我們每個小組人數都是4人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第一小組4人,第二小組4人,第三小組也是4人,我們就說每組有4人,它與我們這里說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有感覺嗎?
師:反過來,如果平均速度1小時行駛300千米,那么4小時走了多遠呢?
生:300×4=1200。
師:同學們對速度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了。
2. 比一比,哪輛車速度快。
出示兩輛車顯示車速的儀表盤。(圖略)
師:看得懂嗎?這里指針指到了三十幾,這是它的?
生:時速。
師:你們可真會閱讀,那這兩輛車,哪一輛跑得快?
生:兩輛車的車速是每小時35千米和每小時170千米,第二輛車快。
3. 讀一讀:你知道嗎?
師:下圖(圖略)為什么要寫“/時”與“/分”?能不能不寫,為什么?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約為4千米/時。②飛機飛行的速度大約為12千米/分。
生:如果不寫,就分不清楚是多長時間行駛4千米和12千米。
師:你說得太好了,特別會思考。這與我們之前學習的每支筆5元,每個文具盒12元是不一樣的,如果不寫,就不知道這是1分鐘走的還是1小時走的了。
師:回頭看看,剛才咱們寫的明明、亮亮和小光的速度,有什么需要補充的嗎?還請你上來寫一寫。
學生補充速度的單位。
師:這里每分鐘、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就是速度,那么每一天、每一年行駛的是速度嗎?
生:也是速度。
師:在下圖中你有什么發現?(圖略)
①聲音傳播的速度大約為340米/秒。②光傳播的速度大約為30萬千米/秒。
生:光傳播的速度比聲音快。
師:想一想,下雨天我們是先看到閃電還是先聽到打雷的聲音,為什么會先看到閃電呢?
4. 概括“速度”意義,探究數量關系。
師:那到底什么是速度啊?同桌之間互相討論。
生:每天、每分、每時、每月等行駛的路程。
師:就是在一個時間單位里所行的路程就叫速度。由此,我們就有了一個新的比較量——速度,用來比快慢。有了這把公平的尺子,我們就可以把這一類問題一網打盡。這就是數學關系的力量,你們發現了嗎?速度跟——
生:速度與路程和時間有關系。
師:這句話說得特別好,速度與路程和時間這兩個量有重要的關系。
【賞析】上述片段中,吳老師設計了多組與生活緊密關聯的練習。通過讀取汽車儀表盤上的數據信息,比較車速大小的練習設計,不僅融入了學生對速度的理解,更引導他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的自然現象,驅動學生主動關聯光速和聲速,并通過速度比較解釋自然現象,練習的設計指向了學生“三會”。結合對教學過程中的多個生活情境的數學抽象,加深學生對“速度×時間=路程”數量關系的理解,感悟速度模型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模型意識。需要指出的是,本節課學生多次計算速度,卻都沒有意識到寫速度單位。吳老師沒有“及時”提醒,而是在學生深入理解速度意義,主動發現速度是“每時”“每分”“每天”等時間里物體行駛的路程的基礎上,采用了延遲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頭看”,這比直接告訴他們單位的重要性效果要好得多。
【教學片段2】讀懂線段圖信息,豐富模型
師(出示圖3):看圖說數學故事,講一講今天的故事。
生1:我上學每分鐘走60米,我家到學校有多遠?
師:有同學舉手了,你想說什么?
生2:你還沒說走多長時間。
師:對啊,你還沒說時間呢!
生1:走了10分鐘。
生2:這里只有5段。
生1:走了5分鐘。
師:你怎么改了?
生1:這里的5小段就是時間。
師:太棒了,他說了上學的故事,還有別的故事嗎?隨便什么時間。
生3:爸爸去公園每分鐘走60米,走了5分鐘。家到公園總共有多少米?
師:你們這距離夠近的,還有誰?
生4:媽媽開車去菜場買菜,每小時60千米,5小時走了多遠?
師:可以的,這從家到菜場得多遠啊!一個來回一天快沒了。
【賞析】看線段圖編數學故事,在讀懂線段圖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數學表達,學生們基于生活經驗編出了各種各樣包含“速度×時間=路程”數量關系的故事,將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與速度模型主動關聯,繼續豐富模型,體會模型的實用價值,感悟模型的普適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合肥路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