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忠銀
【摘 要】“雙減”政策的推行,要求教師提質減量。本文將探討如何在“雙減”背景下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雙減”背景 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的發布不僅要求嚴格控制小學生的作業總量,還要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讓作業的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縱觀當前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大體上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作業大多為書面作業,形式比較枯燥單調;內容機械重復,學生興趣不大;不夠突顯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影響學習效果;結構分層不合理,不注重個體差異。為了改變以上現狀,教師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立足點,在作業形式與內容上不斷創新,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
一、先做后學,延展前置性作業的知識維度
新知識教授之前,教師非常有必要事先弄清楚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儲備, 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開始教學。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再利用知識經驗有效遷移,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與生成。學生在前置性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充分的思想與知識儲備,進而拓展課堂中交流探討的深度,活躍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同時,還能讓學生擁有更多傾聽、訴說的意愿與動力,更易于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上“一個數除以小數”時,教師布置前置性作業:明明與軍軍住在不同的城市,明明家每度電0.5元,這個月電費是42.5元;軍軍家每度電0.6元,這個月電費是48.6元。這個月誰家的用電量多一些?請把你的思路和方法記錄下來,并做好交流匯報準備。在課上,教師先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再將問題的焦點引到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探索中,有了前一天的“先做”,今天的“后學”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教師針對性地設計這樣的前置性作業,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對于涉及關聯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有效探究,使學生更易于掌握新知。
二、樂中探究,轉變趣味作業的設計形式
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需從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場景出發,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感興趣的事物來激發。如果學生覺得所學知識新鮮又有趣,就會主動、持久地集中精力去參與。所以,教師應多設計一些趣味性濃的作業,這樣的趣味作業能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成為數學學習中的樂學者。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五下“質數與合數”的學習后,臨近下課時教師設計作業(口述):“今天請大家按老師的要求分批下課,每個同學走之前都要大聲說‘我的座位號是多少,我的座位號是一個質數或者合數,請大家互相監督有沒有按老師要求的方法下課。”這樣的作業讓學生興趣盎然,互相監督有沒有同學報錯自己的座位號是質數還是合數,即使先走出教室的同學,也在窗外觀望、監督。直到最后教室里只留下一位座位號為1號的同學,教師馬上追問理由,并在這種情境下強調“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在此輕松愉悅的氛圍里,用富有趣味性的作業使新授的知識得以反饋與鞏固,讓學生印象深刻的同時也讓學生對完成作業充滿期待,有趣的作業讓教學變得生機勃勃。
在設計趣味性作業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必須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及他們的興趣愛好為前提條件,經常性地變換題目的形式,以免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做中求知,強化實踐作業的育人功效
單純的模仿與記憶,勢必不利于學習效果,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實踐才能更好地促進知識內化。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量一量、畫一畫、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自身生活經驗,靈活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六下“比例尺”的學習后,教師設計作業:小組合作測一測學校操場實際的長和寬,然后由學生自行選定一個比例尺設計出操場的平面圖。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計算與分析,設計出一個合適的學校操場平面圖,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比例尺”的相關知識。這樣的作業給學生創造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促使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以鍛煉與提高。
四、激發探索,提升開放作業的思維含量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他強調,學生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特點設計有一定思維含量的開放性作業,調節學生各種感官的敏感度,讓學生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釋放和激發自我潛能,從而獲得立體式的全面發展。另外,教師應利用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某些自帶屬性,深挖例題中存在的開放性數學因素,設計出集個性化、活動化、探索化為一體的富有思維內涵的數學作業。
例如,學生在完成人教版二下“有余數除法”的學習后,教師布置學生完成□÷2=5……1的常規題后,順勢把題目改成□÷□=5……1,即刻變成一道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對有余數除法的基本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而且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教師還可以設計條件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按題目的意思自己添加條件。又如,在學習人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后,教師設計作業:請自行在括號中填入一個恰當的數字,并運用運算律簡便計算,(? ?)×75+173×25。大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數字特點,很快得到173×75+173×25=173×(75+25)=173×100=17300;還有的學生拓展思維,更進一步地得出:273×75+173×25=100×75+173×(75+25)=7500+173×100=24800。受此啟發,其他學生紛紛提出可以填83、383……小部分學生另辟蹊徑,利用75與25的倍數關系,在括號內填入9,即9×75+173×25=9×3×25+173×25=27×25+173×25=5000。設計不拘泥于條條框框的開放性題目,不僅讓學生保持濃厚的探索興趣,更大大地增強了學生思維的擴展能力。
另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真實存在,教師要秉持以人為本的觀念,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在設計作業時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所教授班級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學生進行層級劃分,針對層級不同的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根據學生層級制定標準,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分層設計與布置作業,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讓每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實施背景下,作業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內容與形式上應注重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加強他們的合作與實踐操作水平,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與實效性,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縣白樟鎮云渡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宋曉穎)
編后記
當前,減負增效是“雙減”政策實施的重要目標,教師不僅要在課后布置作業時注意提質、減量,更需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有效的助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本專輯的兩篇文章致力于“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及作業設計的有益探究,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