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雪怡 楊月喬
【摘要】音樂創作中,創作心理分析對于把握音樂創作的情感基調、體現音樂創作的整體風格特色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勛伯格的音樂作品《華沙幸存者》為例進行音樂創作心理分析,意在了解創作者的想象思維狀態,從而進一步總結音樂創作心理的發展變化規律,為提升音樂創作心理分析有效性提供支持。本文以勛伯格的音樂作品為例,分別從想象思維、情感醞釀、創作背景分析、情感表達等方面探析,為了解創作心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創作心理;勛伯格;《華沙幸存者》
【中圖分類號】J6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2-009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27
音樂創作的過程也是心理變化的過程,創作者在創作實踐中需要保持飽滿的情感狀態和良好的情感感知力。同時,通過創作藝術創作技術的有效結合,使得創作過程和創作成果更具有個性化的風格。因此,研究創作心理是對創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外部因素進行研究的過程,了解豐富多元的外部因素、提高音樂創作的綜合性研究力度,對于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傳達內容有重要意義。研究音樂創作心理,也能夠為音樂創作本身起到啟發和引導的作用。
一、分析音樂創作心理的重要價值
音樂創作心理學的研究問題,在起源方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這一階段發生了顯著轉變。這種轉變也不同程度地體現在了音樂藝術作品的呈現效果上。結合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進行研究,并且確立基于作品的研究維度,對于取得更好的音樂研究效果,更加精準地捕捉受眾群體的心理狀態,創作者的心理狀態有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新伯格的《華沙幸存者》這一作品是創作者經歷了特殊的歷史發展時期和戰爭背景而創作出的一首代表作品,是最能夠充分反映出作者創作心路歷程的一部作品。在分析作者的音樂創作心理學時,既能夠幫助聆聽者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創作思路,也能夠通過音樂心理學維度的分析研究,更加接近作者的創作過程,感受到作者創作心理的變化趨勢。音樂創作心理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了解音樂創作心理的過程,也是了解創作者創作思路和創作中具體流程的過程。尤其是對于有豐富創作經驗且個人經歷豐富的創作者來說,其音樂創作心理也會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情感經歷的豐富等得到更加充分地體現。了解音樂創作心理學知識,也能夠從本質上對音樂作品創作的內涵理念以及部分音樂作品創作風格進行更加深入的感受和解讀。
另外,音樂創作心理與音樂創作的技法應用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因此,更需要創作者從心理層面、專業技術層面以及實踐層面進行綜合分析,以便獲得更好的音樂創作實踐效果,創作出更加有內涵、更能夠體現出創作者個人情感經歷以及個人內心世界的作品。只有與聽眾達成情感共鳴的創作者,才能創作出更加豐富,更加具有鮮明風格的作品,更好地將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認知等多方面信息與音樂作品實現融合。本文探討的《華沙幸存者》是勛伯格著名的音樂作品[1]。此音樂作品中既有顯著的時代特征,也包含了一部分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宣泄。從創作心理學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能夠引領受眾群體,從更加深入更豐富的角度去感受這首音樂作品體會其內部的情感內涵,從而引發個人共鳴[2]。
二、音樂創作要點
明確音樂創作的要點對于分析音樂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創作的過程與創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具有一定的匹配性,把握創作要點明確創作目標對于以此為基礎分析音樂創作心理非常關鍵。從作曲家的角度上來說,其音樂創作既要遵從個人的心路歷程、情感變化狀態,也需要基于音樂創作的專業維度尊重創作規律,運用合理的創作方法,調動科學有效的創作素材,達到音樂創作的目標。
(一)音樂創作中的想象思維分析
想象思維分析若進行進一步細分,又可分為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下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對想象思維的狀態進行分析。具體來說,無意識是指意識與想象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而想象和意識的形成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意識的觸動會受到無意識與意識狀態的影響。在想象思維的無意識分析中,可借鑒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創作過程中意識發揮作用的模式、意識發揮作用的過程。在本文的研究中,對音樂創作的潛意識進行重點分析。在潛意識產生后,藝術創作的靈感也就同步出現。靈感是對潛意識的感受進行形容的最為典型的詞匯。在音樂創作過程中,人的潛意識觸動能夠使其產生想象思維。同時,潛意識也是人們默認的一種意識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弗洛伊德的情節理論愛為進一步發揮作用。在潛意識的作用下,音樂創作的想象思維會更加具有真實感,也更加具有靈活性。往往會在一種動力的激發下,獲得更加具有創新性和發散性的想象思維,并且進一步形成能夠為音樂創作提供支持的成果。而對于有意識的想象思維而言,其主要是指已經發生了思想波動或情緒波動后產生的產物。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強調以有意識狀態為基礎的音樂創作心理。在有意識的狀態下,后期的意識會受到個人的思想認知、理論知識創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后期意識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也會形成相對具有固定性,具有靈活性的模式。因此,當有意識的內容越豐富,音樂創作中表達的思維靈活性和豐富性也會呈現出逐步提升的狀態。
(二)音樂創作中的情感醞釀狀態
音樂創作中的情感醞釀主要是指,音樂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會融入情感的豐富性,情感定位的精準性對于音樂創作的效果都會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音樂也屬于一門情感的藝術。因此,情感醞釀的過程,情感醞釀的狀態都會影響音樂作品的情感狀態和情感抒發模式[3]。從音樂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情感的醞釀狀態主要受到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所謂的原本性因素的影響。這種因素是心理學家沃爾夫岡在個人的教學方法中所提出的概念,原本性的原理若能夠應用在音樂創作中,可幫助創作者獲得更加具有真實感和原始性的情感狀態,并且觸動原始情感狀態,激發創作者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熱情。而從情感的性質上來講,情感屬于具有個性化的一種現象和狀態,不同人的情感在原本性的維度上會產生比較顯著的差異。即使對于宏觀上的幾種類型的情感而言,在不同的音樂作品中,其表達的形式、表達的深度、所呈現的內涵也會產生客觀的差異[4]。因此,在音樂創作中的情感醞釀環節,也需要注重情感醞釀時的環境狀態,情感醞釀的方式方法。以便將情感與音樂創作中的心理過程實現融合,通過有效醞釀情感,呈現出音樂創作的心理過程。
三、音樂創作過程分析
音樂創作的過程中明確創作動機,找準創作切入點,運用科學有效的創作方法,在音樂創作中埋下情感引導和思想引導的伏筆對于豐富音樂創作內涵、創新音樂創作內容有重要作用。從實際出發來講,音樂創作本身屬于一種思維發散的過程。同時,這種思維發散也需要以創作者的情感態度與心理狀態變化為前提條件。下文分別從創作動機、情感表達、創作伏筆三方面入手分析,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音樂創作心理的變化狀態。
(一)創作動機分析
本文探討的《華沙幸存者》這部音樂作品屬于現代派的藝術作品。現代派作品具有非常典型的現實性特征,也能夠在作品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情感,是伴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矛盾而產生的一首音樂作品。在現代派的作品中,往往會包含一部分對當時社會狀態和矛盾陰暗面的揭露。本文研究的這首作品創作于1947年,是勛伯格創作的一首探討二戰帶來的傷痕的作品。在二戰中,猶太人是被德國法西斯屠殺的主要對象[5]。因此,作為猶太人的勛伯格在音樂作品創作中也將批判性的情感代入其中。在這部作品創作前,有人已經建議勛伯格以猶太人的背景創作一部與自己的種族相關的二戰音樂作品。但由于二戰前勛伯格已經到達美國,并未真正經歷二戰的殘酷和洗禮。因此,在創作作品時,其實踐方面的靈感會存在缺乏的現象。創作時的狀態不佳,只能完成一部分,音樂作品的創作。這也是這首作品在后續創作中出現停滯問題的主要原因。直到1947年,他在街頭遇到僥幸逃出的幸存者后,才從這名幸存者的口中了解到二戰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的真實情況。當時的悲慘景象在勛伯格眼前重新展現。在這名幸存者的描述中,將自己藏身于城市廢墟下水道死里逃生的故事向他進行了講述。聽完幸存者的講述后,馬上激起了勛伯格激烈的情感變化。他以悲憤的情感為基礎,開始了這首作品的繼續創作,在12天的時間內就完成了這首作品的創作。且由于受到了很大的思想和情感沖擊,勛伯格所創作的作品在情感感染力方面達到了更高的水平。而這種創作實踐經驗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勛伯格的音樂創作,以及創作動機的強烈性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相信在聆聽了幸存者的講述后,其心理上所出現的激蕩和波動是非常巨大的。這使其音樂創作心理的狀態發生了劇烈變化,也正是這種劇烈的變化,激發出作者創作作品的靈感。從心理過程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可知,勛伯格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正經歷了上文所述的具有觸發性的有意識的創作經歷,使其心理上出現波動,激發創作靈感。
(二)情感表達分析
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是指,作品在展現方式上可呈現出多元性特征,情感表達也可以以多種渠道達到預期目標。在《華沙幸存者》中,作品可分別應用樂隊朗誦和男生合唱的方式進行呈現。朗誦時,通常會引入悲憤的情緒,用宣敘調進行朗誦,表達出控訴法西斯罪行的情感。而樂隊的演奏則主要選取尖銳不協調的12音音列來渲染悲憤而強烈的氣氛。在最后的樂段,希伯來人的眾贊歌表達了猶太人堅定的信仰。同時,也表達了猶太人堅決斗爭,并且堅持戰斗和必勝的信念,在樂曲中演奏的節奏和韻律是起伏波動的。人生語言和語調也使得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更加強烈。對于演奏者來說,其演奏不和諧音調的過程本身也帶有一定的情感渲染效果。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樂曲的情感基調,音樂素材能夠融合應用是對于情感表達而言,更能夠顯示出其充沛感和強烈性的重要輔助工具在音樂創作中音序為12音音序。這種音序的不協調使得作品的表達更加具有特異性,更能呈現出情感的強烈狀態。同時,在作品中也顯示出三種不同類型的語言和聲音,具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引入了華沙幸存者這一見證人身份的聲音,以英語朗誦的方式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敘述;二是引入了法西斯軍官這一人物形象,法西斯軍官則用德語聲嘶力竭的語調發出了屠殺猶太人的命令;三是無辜的猶太群眾,猶太群眾則用希伯來語唱著眾贊歌,以堅定的信念支撐他們走向死亡。不同角色的聲音在模仿時都以情感狀態和當時相應角色的心理狀態為基礎,在進行情緒表達時也非常注重情緒的變化,作曲家在創作時也必然經歷了自身情感的波動。而通過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形象將情緒分階段進行展現,更能夠體現出情緒的充分性和情緒本身的擴散性。同時,從音樂創作技巧的角度上來說,由于十二音的技法中包含了很多不協調的因素。因此,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勛伯格在音樂創作方面的技術能力。
在樂器的音樂方面,這首音樂創作的作品應用到了弦樂、小號、木琴和小軍鼓。這種豐富的樂器運用也是考驗創作者創作能力和樂曲樂段情感層次的重要表現,不同的樂器給人帶來不同的聽覺和視覺感受。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勛伯格應用多種不同的樂器來表現其創作時的不同階段的情感狀態和心理狀態,樂器的變化歷程。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他音樂創作心理的變化過程。樂器和人聲的配合,也能夠使樂曲的創作更具有立體感和豐富性。創作的效果,創作過程中所表達的情感也會更加飽滿。從聽眾的角度上來說,這種富有立體感且本身具有復雜性的樂曲創作過程,更能夠使更多的受眾群體產生共鳴。
(三)創作伏筆分析
創作伏筆本身也具有典型的發散性特征。創作伏筆的設置在現代派作品中屬于比較常見的現象。現代派作品的欣賞理念和古典主義音樂作品有顯著的差異,這主要是由于現代派作品的作曲家具有非常靈活而具有突破性的思維狀態。他們創作的作品也必然會體現出非常顯著的發散性特征。
以本文探討的《華沙幸存者》作品來看作品的創作,拋棄音樂傳達的初衷。將音樂的真實感作為音樂創作的重點目標進行追求,并不強調音樂本身的美感,而強調在現實中更加具有真實感甚至殘酷的真相。在音樂聆聽的過程中,聽眾們往往更愿意相信虛無但具有美感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并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往往只是發揮撫慰人心的作用。
另外,音樂作品的創作中,音樂表達與音樂呈現的真實感也會影響到音樂作品的風格[6]。對于勛伯格來說,其音樂創作心理的特征更加追求真實感和情境感,在音樂作品中往往表達了作者非常深厚的情感、非常真實的心理需求。在創作的過程中,心理需求本身也會更加突出地體現出來。這都是作者創作心理呈現的過程。而超長的創作思維伏筆,就是在追求真實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能夠深入人心的元素。能夠貼合現代派作曲創作技法的元素,對于創作者來說這也是能夠提升其作品內涵深刻性的重要動力。
四、結語
綜合本文分析可知,在音樂創作心理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創作時代、創作者由于其生活經歷、情感經歷以及個人創作技術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創作的作品中會滲透不同類型的情感狀態,不同類型的具體主題內容。同時,創作過程中多樣技法、多種元素的融入也都是為呈現創作心理過程提供服務的。從實際出發來講,這種創作心理不僅是對創作者本身創作狀態的反映,也能夠使聽眾與創作者在聆聽作品呈現作品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更好地傳達音樂作品的情感與思想。
參考文獻:
[1]萬凡捷.閩籍華僑華人音樂家的音樂創作——以周淑安、羅浪、殷承宗為例[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2):36-46.
[2]梁鶴,王柏力.立足人民觀照時代——賀綠汀音樂創作實踐的當代性思考[J].藝術教育,2023,(03):80-83.
[3]章佩君.西方作曲技術影響下的當代音樂創作藝術特征分析——以黃汛舫合唱曲《炊煙》為例[J].音樂生活, 2023,(02):55-58.
[4]陳樂瀟.促三位一體探調解之路——評姚亞平《價值觀與中國現代音樂創作——關于“可能性追求”的討論》[J].音樂探索,2023,(01):135-143.
[5]張靜琳.從音樂創作心理角度淺析德彪西印象派音樂風格的形成[J].黃河之聲,2022,(10):88-90.
[6]施詠.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二次高峰——1986-1992年中國流行音樂創作民族化的歷程[J].北方音樂,2023,(01): 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