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純 馬肖曼
關鍵詞:鄉村振興;大學生;返鄉就業;困境;對策
一、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面臨的困境
(一) 農村市場環境缺乏有效的治理
首先,我國大多數農村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存在知識產權交易混亂的問題。高校畢業生對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專利申請等許多領域不熟悉,在缺乏良好市場環境的條件下,高校畢業生在出現知識產權受到侵犯等問題時無法有效地自我保障,而當地政府又無法及時地加以處理,這大大降低了高校畢業生建設家鄉的意愿。其次,我國農村的市場機制不健全,存在著惡性競爭、假冒偽劣、強買強賣的現象。大學生初入職場,缺少社交經驗,不具備競爭能力,對各類商品的辨別能力差,易上當受騙,從而影響到大學生返鄉工作的熱情。農村地區的創業環境不佳,創業中缺少創業培訓、風險評估、法律咨詢、項目對接、金融貸款、市場開發等服務,缺少線上或線下的創業交流與協作[1]。
(二) 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不夠完善
如供水供電、商業服務、衛生事業等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是保證農村各項工作正常開展的基礎條件,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促進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2]。然而,當地政府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投入很少,后期的養護工作也不完善。與城市比較起來,農村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很多交通道路建設和網絡信息建設都很不完善,帶來的各種衍生性行業,例如,外賣業、快遞物流行業等都發展緩慢。尤其對于習慣城市生活的高校畢業生來說,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不能達到其要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成為阻礙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對農村地區的調查發現,由于子女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基本問題都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影響了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的積極性[3]。
(三) 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缺乏經濟基礎和社會資源
1、缺乏一定的經濟基礎。對于有返鄉創業意愿且家庭狀況良好的大學生而言,可以從父母的經濟資助上得到激勵,而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則很難得到父母的幫助[4]。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支援,反而還承受著來自于家庭的經濟負擔,在家人不支持的情況下,多數大學生會拒絕返鄉就業。父母“跳龍門”的態度也是阻礙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2、融資方式單一。高校畢業生主要依靠政府融資,目前國家出臺了大量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和經濟支持措施,在某種意義上減輕了返鄉大學生的創業壓力。然而,當地政府的政策落實涉及到多個領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執行起來并不如預期的那樣迅速,導致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的補貼不一定會按時到位。當前,我國民間團體、企業對高校的助學貸款數量少、門檻高,再加上創業項目起步困難、審批流程耗時長,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熱情。
3、創業具有風險性。由于剛進入社會,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和人際關系網,返鄉畢業生對失敗的接受能力較差。如果創業不成功,其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危機將使其和家人難以承擔,進而影響到其返鄉工作的積極性。再加上疫情影響下,許多剛起步的公司都面臨著破產危機,投資者在沒有發現良好的利潤和發展前景之前,不會向創業者們提供大金額的投資。造成了創業者在創業的早期階段缺乏資金,難以取得明顯成效,投資者見不到回報也不敢隨意投入,返鄉創業大學生缺少社會資源,創業也就無從談起。
(四) 高校的創業教育體系薄弱
首先,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是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大學卻忽視了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而在開設創業課堂的大學,其教學主要針對“挑戰杯”“創業競賽”等比賽,內容側重講授比賽的經驗,過于強調成績和名次,從而忽略了大學生創造力和專業素質的培養。高校對創新創業課程實質的認識存在偏差,造成了學校管理部門對創業課堂監管不力,老師只是通過以往獲獎競賽案例進行教學,而大學生又缺少親身實踐,這會對其創新精神和全面素質的提升產生一定阻礙。其次,許多大學只把創新創業課程以選修課、課外活動、講座等形式開展,沒有與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相融合,也沒有與教育教學體制相適應。把創新創業教育僅僅看作是對技術和技巧的傳授,而忽略了深層次的培養,導致了一種錯誤認識——把學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視為在執行上面的命令,在教學改革中沒有將創新精神與創業精神相結合,只靠著學分消極地從事創新、創業教育。
(五) 高校畢業生自我認識的局限性
1、缺乏正確的擇業觀。部分高校畢業生的自我認知定位不準確,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心理位置過高,出現不能堅持踏實工作、缺乏耐心、容易追求短期效益的傾向。當前,高校學生存在某種層面上的責任感缺失,做事時總考慮自己能否得到報酬,缺少積極性和獻身意識,缺少職業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會使大學生更傾向于安穩的工作,缺乏返鄉創業精神。
2、缺乏農村實踐經驗和市場競爭能力。目前,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大都缺乏農村實踐經驗,缺乏將專業知識與農村實地工作相結合的能力。比如,一些大學生從事農產品經營的相關創業項目,卻沒有對農產品種植、投資成本、干旱、洪災等方面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容易導致投資遭受重大虧損。還有一些大學生通過平臺直播等渠道進行線上銷售,但是面對來自互聯網的激烈角逐缺乏競爭力。
(六) 國家返鄉政策缺乏針對性
1、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當前,我國出臺很多政策支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雖然在融資、稅收、培訓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扶持,但大學生返鄉創業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仍有諸多限制。另外,各地的行政執法力度也有待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夠健全和較大的城鄉差別打擊了返鄉畢業生的就業創業熱情。目前,農村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創業服務平臺不健全,缺乏合適的創業宣傳平臺和快捷的信息傳播渠道。
2、政府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為了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好地為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在實踐中,地方和企業的相關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對自身設定的目標模糊、對當地的政策不熟知,這些都源于當地政府對返鄉大學生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充分考慮返鄉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一些地區也出現了一些“走偏”的現象,體現為政策執行具有象征性、選擇性,落實不到位、流于形式,導致政策執行效果大打折扣,致使很多激勵措施未能得以切實貫徹。
二、促進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對策
(一) 優化產業布局,發展第三產業
從產業結構來看,吉林省是農業大省,在第三產業領域發展不足,而且產業布局多數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相較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具有更強的人才吸引力,大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實現自身價值,因此積極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是吸引人才聚集的有效途徑[5]。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為返鄉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進而提高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吸引力。
(二) 提高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水平
各地政府要優化農村就業創業環境和基礎設施,把環境優、產業優、生態優作為發展的基本目標,加強交通、通信、物流方面的建設,在信息和互聯網等方面進行大規模投資,使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連接,不斷提高居住條件,使返鄉大學生能夠享有良好的公共服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提高返鄉大學生對居住條件的滿意程度,減少心理落差,從而促進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意愿[6]。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后缺乏財政支撐,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和學校的幫助。因此,對于國家而言,這也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各地政府要把返鄉大學生的需求和各個部門之間的職能協調統一起來,對其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首先要加強勞動教育、住房保障、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工作,改進和提高服務質量,使大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他們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和平臺[7]。
(三) 高校完善返鄉創業教育內容體系建設
第一,高校需把創業教育貫穿到人才培育全過程,教師應不斷地進行啟發引導,鼓勵學生多方面鉆研。第二,要建設創業類專業的必修課及相應的專業選修課,并將創業理論、創業實踐、創業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大學生考慮得更加全面。此外,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也要參加有關“三農”的課程,特別是要加強對農村的現狀、發展和未來方面的學習,通過深入學習增強大學生返鄉創業意識。第三,高校積極帶動大學生深入農村實踐,參加“三農”調研,主動與“三農”有關企業進行聯系,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返鄉創業教育的效能,進而提高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能力。第四,要做好大學生農村情懷的培養,加大國家鄉村政策宣傳力度,讓更多大學生了解農村、熱愛農村,愿意返鄉創業。特別是農業類高校要加強對農村籍學生農村情感的培養,將鄉土情感教育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相結合,使更多的優秀大學生樂于將自己的青春汗水灑向鄉村。第五,結合原有的創業重點課程,設定多樣的選修課程和通識課程,將創業技能、心理學、法律相關知識等與創業密切相關的課程納入到課程體系中,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8]。
(四) 高校積極開展返鄉創業實踐教育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各高校要在學校與地方企業之間搭建起橋梁,讓有意愿返鄉創業的學生能夠提前接觸企業項目的運營。第一,地方政府建立校內外的企業孵化中心,為畢業生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持與服務。第二,學校要充分利用國家及各級機構舉辦的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讓學生廣泛參與,使得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知識、技能積累更多,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三,幫助學生對接校外創業孵化中心或者創業服務機構,讓學生有更貼近現實的、更仿真的創業實踐機會。第四,充分利用校友企業或者實習單位,讓有返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早進入單位進行實習,了解企業運作模式。第五,發揮社團在大學生中的巨大影響力,引導學生建立各類創業社團,激發他們的學習能力以及培養他們的領導才能,通過社團活動提升返鄉大學生自身的創業能力。
(五) 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將“物質利益”與“個人價值”結合在一起,既要滿足自身的實際生活需求,也要努力實現個人價值,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理性選擇就業地區,不應盲目追求到大城市工作。如果大學生已經有返鄉就業的意愿,那么在大學期間應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綜合能力,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為畢業后返鄉就業做好準備。
(六) 父母要摒棄就業思想偏見,為孩子提供返鄉就業情感支持
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正能量,鼓勵孩子追求多元化的就業形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在孩子陷入就業困境時,應理性看待,結合孩子實際,為孩子提供合理建議。家長應鼓勵和提倡孩子結合自身個性特點理性擇業。當返鄉大學生有返鄉就業創業意愿時,作為家長要全力支持,并盡力幫助孩子搜集返鄉就業過程中需要的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多給孩子一些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為孩子順利返鄉就業做準備[9]。
作者簡介:孫純(2001-),女,吉林松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口遷移研究;馬肖曼(1987-),女,河北衡水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人口遷移、勞動力研究。
(責任編輯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