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2014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指出,要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的特點和規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以河南的實際情況來看,縣域面積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經濟總量占比超六成,故縣域經濟對河南發展大局的影響至關重要。2021年,河南省委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必須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然而,長久以來河南縣域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困境,離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還需努力。鑒于此,本文對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困境和對策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和成效
河南省政府十分關注縣城經濟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河南縣域經濟的發展成績斐然,無論是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還是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建設,都有了長足的進展,這為河南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首先,根據《河南統計年鑒》的相關指標,河南縣域經濟達到了3.4萬億元,占全省GDP的61.35%,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此外,全國GDP超過400億元的有41個縣,相當于全省縣總數的40%。河南人均GDP 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到2020年,每個縣級市的平均GDP達到5萬元左右。其次,繼續加強金融力量[1]。稅收是地區經濟力量的間接反映,例如,2020年,河南縣級財政年度總收入為1717億元,比過去5年增加了513億元。再次,不斷進行工業布局的優化。“十三五”時期,河南通過對工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了全縣工業結構的最優化。例如,在2020年,河南省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是0.45萬億元,二三產業的產值是1.5萬億元,第三產業的產值是1.4萬億元,產業比重從2016年的14:51:35,上升到13:44:43,總體上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而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2]。最后,城市化程度明顯提高。城市化是我國農村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根據河南省的統計資料,2020年,河南縣(市) 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70%,總人口6949 萬,城鎮化率為46%,在鄭州、洛陽兩個大都會區域,城鎮化率高的縣(市) 相對較高,說明河南的中心城區發展帶動了周圍縣(市) 的城市化發展。
二、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 河南省整體經濟水平偏低,地區間差異顯著
河南地區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發展很不平衡,整體實力也較差。首先,就綜合實力而言,根據《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2020年,河南省共有7個縣進入了“國家百強”名單,位居中部第一,但河南省的綜合排名并未進入40位,僅有中牟、新鄭這兩個地方實現了GDP的突破[3]。百強縣中,有16個是江蘇省,9個是浙江省,3個是湖南省,河南與其他幾個大省比較,處于弱勢地位。其次,從增長速度來看,近年來河南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GDP比重有所降低。2016年,河南省的縣域經濟規模為2.7萬億,增長速度為8.8%,占全省GDP比重為67.23%,到2020年,其規模為3.4萬億,增長速度僅為0.72%,全省GDP比重下降到61.35%[4]。最后,從區域發展差異來看,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排名前十和排名后十的平均水平分別是820億元和140億元,而且差距還在繼續拉大。
(二) 河南省產業結構失衡,特色產業發展落后
產業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現階段河南省正在大力促進縣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但由于長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依賴,導致縣域經濟面臨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現階段河南省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發展呈現“二三一”型,即大部分縣(市) 的產業結構以第一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占比較少,占比在45%以下的縣超過六成[5]。其次,產業轉型升級速度較慢。我國農業發展尚未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河南省更是在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現代化方面比較弱[6],工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使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此外,河南省的服務產業大多是生活性服務業,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較為落后,難以對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支持。最后,河南省缺乏縣域特色化支柱產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河南縣域經濟逐漸形成了縣域特色產業,如方城林業、新鄭紅棗產業、長垣醫療耗材產業等,然而從省級特色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河南特色支柱產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缺陷,不僅產業規模較小,且產業知名度也有待提升,難以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 河南省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鄉融合發展欠佳
在促進農村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河南省一直以來都是以新型城市化來促進農村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從而使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在此基礎上,首先要提高小城鎮規劃的科學性,少數縣在城市化進程中過分強調經濟增長,采取高密度開發和高密度建設的方式,而忽略了交通、水利等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配套,這不但使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下降,也使城市生活水平下降。河南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河南的人口組成來看,縣域居民占70%以上,而全省90%以上的高校和三級甲等醫療機構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區,城市居民的醫療和教育需求與當地醫療服務供應存在著結構上的沖突。此外,河南省還存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農村居民在收入、就業、居住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不足。
三、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三起來”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起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縣域治理的集中體現。基于“三起來”理念,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既要成為經濟總量高的“強縣”,也要實現“富民”,為居民提供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以改革和開放為兩大抓手,打造城鄉融合的經濟發展格局[7]。基于此,為了實現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必須要以“三起來”為指引,以維持縣域經濟各項指標平穩增長態勢為目標,協同推動縣域經濟朝著綠色、創新、開放發展。另一方面,圍繞產業發展,正確看待并處理好各項重要關系,包括強縣和富民、創新和開放、城市和農村等,以推動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提供助力。
(二) 河南省應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產業是核心支柱所在。要想使農村地區的工業更好發展,就應該按照“以農為農、以工為工、以商為商”的方針來發展。首先,強化本土特色產業集群,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特色、地理位置和傳統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優點來培養特色產業集群,以此促進區域內產業發展,夯實區域經濟的根基。其次,對當地各類產業中的領軍企業進行培養,建立領軍企業培養數據庫,通過領軍企業來引導下屬公司,進一步優化已有的工業空間分布,提出以“專精特新”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模式,促進其持續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最后,對現有的開發區體制改革進行深化,充分發揮管委會的作用,打造“管委會+公司”的聯合管理模式,讓開發運營向著市場化方向發展。同時,還應積極實現產業集聚區提質增效,打出“畝產論英雄”的口號,不斷提高土地產能,清除落后產能和低效產能。
(三) 河南省應積極推進高質量城鎮化建設
縣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主體。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必須要積極推行以縣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要對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進行統籌,從而達到實現縣域公共服務均衡化,促進城鎮和農村的共享化發展。一方面,河南省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供電供水、垃圾處理、醫療服務等,同時與中心城區的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以進一步提高縣域基礎設施的承載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河南要持續加強醫療、教育、圖書館、停車場等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完善的便民服務體系。除此之外,還要實現對縣域發展的規劃、建設、管理三個環節的統籌管理,秉持經營城市的理念,將便民作為核心導向,打造高品質宜居城市。
(四) 實施人才驅動戰略,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后勁
創新驅動戰略實質上就是人才驅動戰略。“吸引、留住、使用”,使各種類型的優秀人才都可以自我實現,自由地生活,這也是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引進新鮮血液。為在豫就業的大學生提供相應的住房補助,鼓勵更多大學生就業單位大力發展青年人才公寓和公租房等,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大學生到豫工作。二是留住省內高端人才。河南省人才發展平臺較少,自身培養人才實屬不易,要高度重視省內高端人才,避免人才工作出現“燈下黑”現象。要從住房、薪酬待遇、子女上學、配偶就業、職稱評定等多方面優化用人環境,最大限度地留住各類高端人才,減少高端人才流失。三是引進國內高端人才。對國內高層次人才要借助相關創新平臺,進一步實施優惠政策,優化工作生活環境,筑巢引鳳,做到引得來、留得住,對于高精尖端人才以及“退休工程師”“候鳥專家”和“雙休人才”,可以采取柔性引進的辦法,做到“不求所有,但為所用”。
作為縣域大省,河南在縣域經濟發展上投入了巨大精力,也收獲了顯著成效,但由于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管理模式,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定困難,影響了河南經濟發展。鑒于此,河南必須要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遵循新發展理念,踐行“三起來”,依托城鎮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等途徑,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特色的新發展格局。
作者簡介:郭社霞(1979-),女,河南中牟人,講師,研究方向:會計教育。
(責任編輯 董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