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玲
《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指出:支持學校網絡設施設備以及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建設,推動線上教學開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積極探索新技術背景下學習環境與方式的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5G賦能智慧生活、智慧教育、智慧工作的新型樣態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5G時代對基于信息技術創設的教學場景、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的要求更高。相應的,“5G+教育”對于突破城鄉教育均衡瓶頸,提升鄉村教師教研能力,有效促進教育優質發展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更大。
一、城鄉學校信息化教學現狀對比
因人口不斷往城市聚集,造成農村生源大量減少,也造成農村學校辦學活力不足,再加上農村學校現代化教學資源匱乏,城鄉學校之間的發展鴻溝越來越大。農村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不足,部分教師連最基本的課件制作能力都不具備,偶爾運用的信息化教學也只是停留在通過網絡觀看教學視頻、播放微課等簡單的手段,農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亟須加強。
和農村學校相比,城市學校的信息化優質教學資源不但供給足,而且運用覆蓋面廣,使用頻率高。各個班級配備希沃白板,多數教師能嫻熟運用資源庫、學習空間,能根據教學設計制作小視頻、課件、微課等進行教與學的互動。疫情期間,城市學校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保證了線上教學的正常開展,直播課、線上批改作業、連麥發言、互動點評等基于網絡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業得到有力的保障,而這些卻是鄉村學校無法做到的,城鄉的教育差距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顯得更加突出。
“5G+專遞課堂”就是基于以上現狀而產生的課堂教學新樣態。它以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出發點,以城鄉協同互動為著力點,以雙師聯動課堂為落腳點,以優質資源共享為支撐點,通過可視化的遠程人機合作,構建智慧型的多元學習空間,形成城鄉遠程聯體“專遞課堂”,即利用5G網絡、多媒體設備、資源平臺將指定學校的教師上課過程進行直播,另外幾所學校教師同步授課,雙師或者多師遠程進行課堂同步教學的模式,從而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二、“5G+專遞課堂”教學新樣態的基本功能
智能化。“5G+專遞課堂”是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與學的新型模式,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構建這樣的智慧教學新樣態,離不開云平臺、網絡端、智慧教學系統等智能化設施設備的硬件技術支撐,也離不開優質數字資源庫、網絡學習空間、不同需求的公共服務平臺等軟件終端配套服務建設。
開放性。傳統的教學活動一般在固定的空間內開展,師生都局限于封閉的教學場所中,很少與外界進行溝通與聯系,基于5G的課堂教學則顛覆了以往教學的局限性,變得開放又自由。首先是可以通過直播、錄播、資源推送等方式建立城鄉學校同課同構,實現教師共同備課、資源共享;其次是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城鄉學校課堂教學實時互動互享,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最后是可以依托大數據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診斷,為學習者提供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學習建議。
生成性。在大數據的支持下,“5G+專遞課堂”有著傳統課堂所沒有的優勢,即課堂中的教與學都能全方位“留痕”,師生的互動頻次、語言行為、板書筆記、現場作業都會被記錄下來,在后臺生成可供參考的數據。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生成的數據詳細分析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自己授課的內容是否達成一致,雙師的主輔教學是不是能做到步調統一、配合默契無痕,這些數據在下一階段的備課、評課、學情分析、學業評價中可以發揮巨大的指導作用。
三、“5G+專遞課堂”教學新樣態的實施策略
資源共建共享,促進教學資源均衡。“5G+專遞課堂”教學新樣態的實施,要有豐富的、能開放共享的教學資源作為保證,這樣才能支撐正常的教學活動的進行。首先,要指導教師善于運用現有信息化教學資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一師一優課、基礎教育精品課堂等資源平臺匯聚了課程教學、專題教育、教改經驗探索等豐富的資源,包含全學科的課堂精品案例、作業設計、命題試卷等一線教師必需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在實施“5G+專遞課堂”時作為教師備課、上課的參考資料。特別是鄉村教師,可以在學習借鑒中更好地對接城市教師的教學水平,讓“雙師教學”的開展更加順暢。其次,要鼓勵教師進行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專遞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原有的信息化資源會不斷地調整及迭代更新,主講教師和輔助教師在授課中形成的學情、師情都會在大數據的支撐下產生變化,教師要將這些變化融入原有的教學資源,并將這些教學資源分門別類進行收集,匯聚到關聯的云端數據庫,充實專遞課堂后臺使用空間,形成資源共享平臺。同時,要實現資源的開放與共享,使其在各區域教學人員的課堂中都能得到有效運用。
課堂同教同學,實現優質教育均衡。“5G+專遞課堂”依托大數據進行的交互式、體驗式的多維場域教學活動,課堂教學體現“雙師在線,各司其職,互相促進”的特點,教學成效的關鍵取決于參與的各方是不是能協調配合、同頻共振。既要做到多方互動,各抒己見,又要實現同教同學,同步成長。不同區域的學習共同體要通過聯合教研保障每一節專遞課能有效開展。首先,主講教師對各方學生的學習狀況要預先了解,保證學生的全課堂參與,使課堂同步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其次,主講教師要與鄉村學校教師線上集中備課、共同磨課,保證輔助教師的全過程參與,促進參與教師個人教學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再次,在同一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各方教師要密切關注自己所在場域內學生的學習成效,做到同步直播互動過程中對學情的精準研判、對學生實施多元評價,不斷優化教學行為和教學流程。
教師共培共研,推動師資隊伍均衡。鄉村學校布點較為分散,校與校之間的交流受到局限,加上教師數量不足,學科兼任較多,學校的教研難以跟上城市學校的教研水平。因此,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在線協同教研對鄉村教師尤為重要。“5G+專遞課堂”學校共同體要搭建彼此都能應用的技術環境,制定可行的協同教研制度,定期借助釘釘、騰訊會議、微信、QQ群等多種形式組織教研活動;組建學習共同體,每一個學科都成立由實驗教師、教研員、信息技術管理員、行政管理者等為成員的小組,對備課、教學中碰到的知識教學重難點、技術操作困難點等問題進行討論探究;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作用,依托名師課堂示范、名師評課、名師教研不斷提升鄉村教師教研能力;鼓勵跨校、跨學科開展研討會、賽課曬課、校際協同課題研究、資源互享等教師研修,讓城鄉教師共同成長,共同提升,推動師資隊伍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