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凡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正展現從單篇課文教學向大單元教學的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大單元教學是相對于傳統單篇課文教學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從整體、全面的角度整合單元課文,進行全景式教學設計,展開融合性大單元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為真正科學高效地實施大單元教學,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教材,設計融合整個單元知識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實施結構化教學活動,開展以讀寫結合為目的的拓展性群文閱讀活動,推進大單元教學有序開展。
一、依據核心素養,設計綜合性學習任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課程標準》倡導以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單。實踐證明,找準大單元主題,設計融合單元各篇文章知識重點的學習任務單,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方法技能的遷移,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由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及“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讀讀童話故事”等版塊組成。這一單元的每一篇課文和語文園地等都體現了“大自然的秘密”這一主題,語文知識要素指向“積累和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因此,在備課階段,可圍繞上述人文主題、知識要素設計如下學習任務:(1)找出三篇課文中的動詞,熟練掌握它們各自的使用方法;(2)在口語交際版塊,讓學生借助動詞,說一說所熟悉的某一動物的有趣之處、可愛之處。(3)在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版塊,讓學生為課本上展示的名詞配上表示動作的詞。比如,(戴)手套、(穿)登山鞋、(看)地圖等,這樣既能促進學生掌握有關字詞,又能掌握動賓搭配知識。在“字詞句運用”版塊,讓學生根據課文要求,選一組詞進行動作表演,加深對這些動作的理解。比如,迎上去、穿衣裳、甩甩頭等。在“我愛閱讀”版塊,讓學生嘗試快讀教材中《分不清是鴨還是霞》,體驗繞口令的樂趣。(4)在“快樂讀書吧: 讀讀童話故事”版塊,可提供阿諾德·諾貝爾的《青蛙和蟾蜍》中一些較短的篇章讓學生大聲朗讀,讓他們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這樣以單元主題為主線,通過設計綜合性大單元學習任務,將各篇課文、各個教學版塊有機串聯起來,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系統化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二、借助思維導圖,實施結構化探究教學
思維導圖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學習工具,它依據一定的相關因素,按照一定邏輯將課文蘊含的知識信息羅列于各種圖表畫面之上,便于學生識記與理解,鞏固所學課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圖形和連線等,將某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尤其是單元主題、線索及知識重點、難點)梳理、壓縮成關鍵詞組或句子,從而組成一張脈絡分明的有機結構圖,促進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機結合。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將知識信息“錄”入大腦,形成清晰的邏輯聯系,需要時通過回憶便能輕松地從大腦中“調”出信息來。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畫思維導圖的關鍵在于找到大單元的“綱”及各篇課文的“目”,然后通過各種規律性圖表將整個單元的重要知識信息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幫助學生建構起大單元知識體系,系統高效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信息。
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三篇精讀課文及略讀課文《藏戲》,初看這些文章標題,似乎毫不相關,但深入學習鉆研之后,聯系本單元首頁“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學習提示,不難明白這一單元的知識點在于熟悉各地不同的風土民俗。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可提前要求學生通過請教長輩、回憶聯想、聯系生活、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本地逢年過節時在吃、穿、祭拜、串門等方面有哪些習俗,了解當地戲種的相關基本常識。然后,讓學生以風土民俗為總綱,思考本單元文章、詩歌中分別描寫了哪些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各有哪些習俗。再慢慢推出以“風土民俗”為主題的思維導圖。一條支線小標題為“節日習俗”,師生根據課文內容分別找出(北京)春節、臘八節、寒食節、七夕節、中秋等節日的習俗與禁忌;另一條導圖支線小標題則為“地方戲曲”,讓學生展開聯想,列出藏戲之外所認識的各地戲曲。可以適當播放高甲戲、布袋戲等福建戲曲視頻片段,讓學生聯系現實,談一談這些本地戲曲的歷史、名稱變遷、代表作品、發展趨勢等相關知識,教師再進行補充,完善思維導圖內容。這樣以思維導圖為抓手,聯系生活實際,有效地組織課堂探究活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課堂學習方式的重大改變。
三、基于讀寫結合,開展拓展性群文閱讀
開展拓展性群文閱讀,促進從課內向課外閱讀延伸,從書本向生活延伸,可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習慣。教師圍繞單元主題,提供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系列群文,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在學生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布置相關題材的文章嘗試寫作,以寫作鞏固閱讀知識,真正有效地促進讀寫結合。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提供《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等神話故事,教學中可以播放《寶蓮燈》《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牛郎織女》等影視片段,提供《神農嘗百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的文本,供學生課內外閱讀。還可以推薦諸如《阿拉丁與神燈》《猴子撈日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等國外神話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對比中外神話故事的異同,加深對神話故事及其寫法的理解,鞏固所學課文知識。在開展小組討論、探究等活動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沿著系列神話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的思路,分組對教材與國外神話進行故事概括,推選小組代表上臺講述,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可布置學生借鑒教材與國外神話的寫法、思路、素材等進行大膽想象,寫一篇神話或科幻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與寫作能力。因為有群文閱讀為基礎,學生寫作起來就比較自如從容,容易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目的。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是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以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與知識要素為主線,以改進閱讀教學為突破口,以強化讀寫結合訓練為落腳點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活動。教師可設計綜合性學習任務、借助思維導圖、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等方式實施大單元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