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嬌
習作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言語活動。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習作教學的重要性,從而使習作教學成為閱讀教學的附屬品。另外,較多學生缺乏捕捉周圍事物的敏感性,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不足,積累素材的意識薄弱,再加上缺乏科學的習作方法的指導和系統的訓練,因此,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統編教材的編排使習作教學自成系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向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這給習作教學提供了契機,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以習作單元為突破口,探索習作教學的新模式。
一、依托課標,縱向解讀,系統教學
習作是小學生語文實踐活動中的難點,習作教學也是語文教學活動中較難挑戰的一環。如何突破這個難點?筆者認為,應全面、深刻解讀教材,對每冊教材進行對比研讀,以此發現編者的設計意圖,并進行系統教學。
從縱向上分析,較之舊教材,統編教材在習作內容的編排上更重視創新。從三年級開始,每冊單獨設置了一個習作單元,針對某一個習作知識進行專題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某項習作技能,進而提高習作能力。每冊習作單元編排的習作專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形成一條縱線,有層次、呈階梯式地漸進發展。這樣的設計符合小學生的學情發展特點和邏輯思維發展特點。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學習中,不僅鞏固了舊知識,還學會了新的習作技能,從而使習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例如,四年級下冊的習作單元:學會按一定順序寫游記。寫景作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而且是一種較難學會的寫作類型。編者根據學生的學情,有層次、有梯度地編排了相應的教學內容:三年級的狀物描寫為四年級真正接觸寫景作文打下基礎。高年級對寫景的習作要求又有所提高,難度也有所增加。如:五年級下冊要學會“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六年級學習“發揮想象,在寫景時融入真情實感”。因此,筆者認為,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的教學應有整體備課意識,對教材進行縱向的系統分析。教師不僅要讀透本單元的教材內容,還應對整個教材的相關知識、相關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解讀,從而使每個學段的教學都有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都有合適的教學內容,既不拔高要求、不超綱,又使教學更加系統、合理和高效。
二、把握要素,明確目標,精準教學
溫儒敏指出,當今的習作教學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和語文素養。習作單元的教學還應加強單元整體備課意識,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從而實現精準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把握單元要素,使習作教學不偏離“主道”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明確單元教學目標。
1.關注單元的篇章頁。每個單元的篇章頁中都明確寫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學生的單元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2.重視課后習題,明確教學方向。如《頤和園》一文的課后習題,編者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找出作者的游覽地點,從而讓學生在完成課后習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寫作邏輯、選景順序,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
3.不能忽視“交流平臺”。交流平臺是整個單元學習方法的歸納,對本單元學習的重點進行總結。教師要引導學生留意相關的對話,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練習。
4.用好“習作例文”,留心批注和文后提示。在《頤和園》一文中,編者用批注的方式告訴讀者作者游覽頤和園的順序。《七月的天山》一文通過批注“雪峰—雪水—山腳下的溪流”,把按順序寫景這種寫景方法隱藏在具體的景物描寫中。
5.關注習作的評價標準。一般來說,單元習作都會明確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而單元學習和訓練的重點,都會隱藏在本次習作的要求中。
橫向分析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整個單元的內容和細節編排,教師可以揣摩到編者的設計意圖皆指向本單元的核心任務,即按一定順序寫清楚一處景物。這是中年級學生對寫景作文的第一次接觸和嘗試,編者的安排符合學生的心理和接受程度,教師不可拔高要求。可見,只有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可行,才能精準施教。
三、探秘板塊,學其方法,靈活教學
統編教材的習作單元通常分為六大板塊,即單元導讀、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單元習作,這六大板塊各有特定的功能。教師要仔細研究每個板塊,設計好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學到寫作方法。單元導讀提出本單元的習作要求及學習的重點。精讀課文主要是寫法的具體介紹,因此,教師應對該教學內容重新設計,與傳統的閱讀教學要有所區別,要特別注重寫作方法的教授。交流平臺是本單元寫作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既準確又精練。初試身手是單元習作前的實踐小操作,為單元習作做好鋪墊,做足準備。習作例文的作用指向寫作方法的教授,應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并進行總結和內化,為單元習作的順利完成打好基礎。單元習作則是最后的試金石,是學生將本單元學到的知識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比較,筆者認為,六大板塊既發揮著各自重要的作用,又形成了一個整體,共同指向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調整這六大板塊的教學順序,使學生順利實現習作再創造。
四、情境助力,巧設支架,活學易用
習作教學的過程充滿各種挑戰和不可預測性。學生習作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一個長期的“量”的積累,還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和點撥,從而促成“內因”與“外因”的相互作用,實現質的飛躍。教師搭建習作支架,幫助學生整理習作思路,從而減輕學生習作時的畏難情緒是非常有必要的。
1.情境助力,拉近習作和生活的距離。寫作源于生活,習作素材只能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在單元習作的指導中,借助語境進行言語實踐,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中,必將使之產生真實的角色感,情動而辭發,這樣,學生的真情實感就可流諸筆端。
2.巧用思維導圖,設計有效的作業清單。在習作指導中適當使用思維導圖是一種比較新穎且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生嘗試使用思維導圖厘清寫作思路,將大大提高習作的興趣,降低習作的難度。另外,設計新穎、有效的作業清單,也可以起到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目的。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習作:游 ? ? ? ? ? ? ? ? ? ?”的指導中,教師可以設計課前作業清單,引導學生回憶游覽過的每一處場景,以此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習作變得容易、有趣。
統編教材的創新和《課程標準》的實施,讓一線教師對習作教學的研究有了科學的引導和具體的操作規程,而這個操作規程來自于大量的教學實踐,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情感、心理的發展規律,令教師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習作教學充滿信心。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城中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