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華
摘 要:我國教育一直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更加切實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教師應積極革新道德與法治教育理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促使每個小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對法律的認知,加強對法治觀念的學習,從而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6-0227-03
當前,科學技術以及教育網絡信息建設獲得了很好的應用發展,多媒體技術日益廣泛有效地應用于各種教育教學實踐中,促進了教學研究工作更好、更高效地開展。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關鍵時期,教師應注重小學生的精神思想成長,在小學時期就進行系統培養。為了全面促進對學生理論素養以及應用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綜合提升,教師要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方法進行實踐教學并有效將實際教學內容生動鮮活、形象具體地呈現在每位學生面前,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實踐教學效果最優化。
1.利用多媒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欲望
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把文本所描繪現象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學生興趣如何激發?怎樣創設有效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筆者認為深度教學必須觸及學生心靈深處、引發學生強烈實踐欲望、達成知與行的和諧統一。深度教學要求教師在深刻領悟新課標的基礎上,對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進行深刻的領會,在此前提之下通過創設適當的活動情境,對所教知識進行充分挖掘,重視教師與學生、教材與學生之間的深層對話和學生學習的深層評價,防止教學行為浮于表層。新課標指出,兒童的道德是在活動中而不是知識中成長和發展的,因此,教材的組織必須避免學科知識化,而應以活動的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將知識蘊含于學習活動之中。對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依據主題創設豐富適宜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欲望,通過豐富的活動,實現道德與法治規范的內化、認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人,以此助推深度教學。
例如,在“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這一課內容的教學安排中,傳統講授模式情況下,教師會直接向學生簡單講明道理,這可能無法直接實現課本知識要點的科學有效系統傳授,學生在單調枯燥沉悶的傳統課堂氛圍中很難自主對新課程內容真正產生閱讀興趣,這本身就意味著無法切實達到新課程既定課程教學目標。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一則公益廣告,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拓展課堂教學資源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課堂上學生缺少情感的體驗、缺少思維的碰撞、缺乏情感的共鳴和升華,導致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認知的淺層化、碎片化、形式化的階段,進而造成學生的“認識”與“行為”不一致。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案例導入教學和實踐工作中,教師可以通過更多的案例的引入,包括一些更加溫暖的感人或對學生成長有影響的常見的事件。如可以把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與法律有關的事件通過視頻播放的方式引入課堂中,使學生對這些熟視無睹的事件從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資源,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法律保護我們成長”拓展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學生看到視頻中似曾相識的事件,會產生共鳴,激發起學習的興趣。教師再因勢利導進行引導,有意識性地對學生身邊常常遇到的一些法律知識進行普及,讓學生知道遇到這些事件時該如何處理,在小學生的內心深處種下法律的種子。
3.分散難點,突出重點
多媒體視頻互動式教學軟件就是為每個教師提供這樣一個完全的克服了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存在弊端的這樣一個全新概念的視頻交互式的教學的學習方式,使那些原來枯燥抽象、晦澀難懂的傳統教材中的內容全部轉化成更加生動、形象、直觀、有趣、好玩、可供聽視互動的多媒體動態內容,使傳統教材內容可以和其他教材的優勢實現完全互補。教師可以從一些知名網絡論壇上直接查找知識講解的視頻資料,也可以直接利用圖片資料進行教學與講解,這樣對多數學生而言,他們會覺得更加真實、生動、直觀,產生濃厚的課堂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知識逐漸變得生動、有趣。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感謝他們的勞動”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艱辛工作,從而尊重和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體驗“一分鐘”的活動。在體驗前,先播放相關行業人員的工作視頻,然后開始體驗。準備好鍋、菜、廚師衣帽等物品,讓學生體驗廚師在灶臺前翻炒20次的動作;準備竹枝掃把和大垃圾袋,體驗清潔工人揮掃50次,彎腰20次的動作;準備沙袋,體驗消防員負重、深蹲訓練……角色體驗之后,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此刻,學生才能深刻明白:各行各業的工作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正是有了他們的默默付出和忠于職守,才有了我們的幸福生活。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尊重勞動者、感謝勞動者的情感油然而生。
4.反饋學習情況,提高教學實效
課堂反饋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為優化學習過程、反饋學習情況提供了有力支撐。首先,優化學習過程。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合理安排自主學習內容發至班級群或者云平臺,方便學生查閱。其次,運用多媒體做鞏固題時,可以大大增加習題訓練時間密度,提高訓練教學整體效果。在做練習的鞏固階段中,由于大量運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大量板書備課和擦拭試卷的寶貴時間,能集中精力在這個較短的復習時間內,為每個學生都及時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課后習題,練習總容量會大大增加。這時學生可以利用預先模擬設計好的題目或運用多媒體教學設置成多種訓練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學習,突破重難點。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家鄉新變化”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近年來,家鄉在黨的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可以播放視頻,如家鄉的山——昔日是光禿禿的黃土坡,如今到處綠意盎然;家鄉的河——昔日垃圾滿地、河水渾濁,如今碧波蕩漾、魚群嬉戲;家鄉的街道——昔日雜亂無章,如今整潔有序……教師通過一組組的照片和視頻的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到美好的環境給人帶來的愉悅感,感受到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學生對祖國的變化感到無比自豪。通過將客觀事物加以比較,可以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對事物進行正確的評價。
5.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只有在活動中使學生認知和體驗道德規范,才能真正轉化為核心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體驗性的活動是學生形成道德品質的關鍵。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中產生豐富的內心體驗,提高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學與活動環節中,學生永遠是課堂中的教育主體,如果課堂教學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讓其他學生都主動參與這個課堂的討論活動中,不僅能使課堂學習氛圍變得融洽,還能促使其他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知識。而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可以為全體學生創設一種活動情景,讓廣大學生可以在這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下,充分發揮特有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探究、動手解決各類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課程“請幫我一下”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在課前給班級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班級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課下利用多媒體預習本課知識,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在網上下載課件并根據本課知識制作教學課件。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各個小組依次上臺講解教學課件,在講授過程中,要求學生說清楚自己遇到的具體困難是什么、遇到困難的時間和背景、如何結合多媒體等學習工具輔助以及最終怎樣解決困難的。最后,在學生講授完畢后,教師要讓學生總結本課的感悟和收獲,引導學生分辨哪些困難應該向人求助、哪些事情應該自理、以及哪些事情可以尋求網絡多媒體等平臺幫助。這樣能使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懂得遇到困難要想方設法解決,可以考慮線下線上兩條線解決,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6.增強師生互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加師生互動的頻率,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變得更融洽,還可以營造出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便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在學生與教師的積極配合下,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聲情并茂的特點,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的方式,結合教材內容,以一問一答或者一問多答的方式與學生互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可以在互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學生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例如,在講解“我參與,我奉獻”時,這節課主要涉及個人融入集體、同學平等對待的內容。其中重要的理念就是平等和友善,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播放一段關于文明有禮的視頻,視頻中展示文明禮讓讓人心情愉悅,而不文明行為往往令人感到不齒。鑒于此,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多次互動,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明有禮的內涵。此外,還有參與公益、友善相待等,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我參與,我奉獻”,使學生的思想覺悟有了質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均得到了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7.結語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讓廣大學生真正樹立起正確向上的社會主義人生觀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也要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每個學生,通過教師與其他家長、社會人士的廣泛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教師課后也必須懂得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網絡,加強與所有學生的溝通,正確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健康的網絡環境下學到更多的知識,實現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與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郭玉.小學道德課堂與法治課堂的有效融合教學策略及其思考研究[J].學周刊,2019(06).
[2]胥傳紅.網絡環境技術應用下關于小學教師道德評價與民主法治教學建設的再思考[J].名師在線,2018(13).
[3]劉陽.多媒體網絡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索[J]名師在線,2019(08).
[4]蔣福軍.信息技術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與感悟[J].寧夏教育,2017(02).
[5]柳琴珠.微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10).
[6]韋覺華.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23(04).
[7]黃利菊.多媒體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教育界,2022(12).
[8]余嵐嵐.基于多媒體網絡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06).
[9]蘇萬新.探析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21(34).
[10]楊秀.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路徑[J].中小學電教,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