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璇
摘 要:“詞匯學習”是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關乎學生英語基礎的夯實以及英語素養的提高。隨著現代教育技術與學校教育體系的不斷融合,“微課”在各學科教學過程的應用頻率也得以大幅提升。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筆者嘗試將切入點放在小學中段英語詞匯教學層面,以期通過對詞匯教學微課設計原則、設計策略等重點內容的探究,實現對“微課”實踐應用價值更深層次的探索,并完成對其后續實踐應用體系的初步構建。
關鍵詞:小學;中段;英語教學;詞匯教學;微課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6-0230-03
在本次研究正式開始之前,筆者在各大學術網站及線下圖書館內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對“微課”概念及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意義、優勢等方面有了相對全面與深刻的認識。基于此,筆者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總結得出了將微課應用于小學中段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秉持的基本原則,進而又對其在小學中段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應用策略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并將基于以上兩個層面所得的研究結論與當前實際所用教材內容相結合枚舉出相關案例,從而將相關理論研究落于實踐,也在某些層面上給予了小學基層英語教師以頗具學習與實踐價值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1.詞匯教學微課設計原則
(1)微課設計應秉持“微型”性原則
第一,通過對微課課件時長控制體現“微型”原則。微課之“微”體現在其時長方面,作為教學活動高效開展的輔助工具(在課堂學習時間段中應占據輔助地位),其整體時間不宜過長,一般需要控制在5~8分鐘,若所針對內容之于學生群體的學習難度偏大,則可適當將時間延長至10分鐘左右。
第二,“詞匯”及“詞匯學習”本身特點體現微型原則。詞匯是小學英語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最小學習單位,就其自身特點而言,其學習過程具有其他內容不具備的高度自由性與靈活性,且無法進行更進一步的小單元劃分。基于此,筆者認為“詞匯”及“詞匯學習”本身就已然具備微型化特征。相較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閱讀學習、習作學習、語法學習等教學項目而言,詞匯教學與微課之間存在天然高度契合。
(2)微課設計應秉持“情境”性原則
第一,情境性強的微課課件之于小學中段的學生群體而言更具吸引力,學生可更加自然地投入自主學習過程中。小學中段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微課多被用于課前學生對既定知識的預習、課堂中對學習重難點的針對性闡述、課后對所學內容進行高效復習。以上三種應用時機均對學生群體的投入程度及自主學習態度有著頗高的要求,而處于小學中段的學生群體自主學習意識相對薄弱,若自主學習內容與形式過于刻板單調則極易導致學生群體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投入程度有限,進而影響最終的學習收效。若將集音樂、影像、畫面切換等多媒體技術于一身的微課課件引入詞匯教學課堂,不僅能使學生群體的學習狀態得以有效改善,情境性頗強的微課課件內容還能引導學生更為順利地進入積極自主的英語學習狀態。
第二,情境性強的微課課件更易引導學生進入沉浸式學習狀態。不同于其他學科,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學習宜早不宜晚,從三年級才開始接觸英語系統學習于學生而言并不占年齡優勢,且基層學校在組織開展英語教學時授課形式也相對刻板單一,導致提及英語學習,學生群體中的抵觸情緒便油然而生。語言學習離不開真實情境的支撐,詞匯的生命力只有在適宜的語境中才能得以彰顯,亦可表達為“融詞于文/境方能更為直觀地體現其意義與應用路徑”。詞匯只是英語學習中的最小模塊,本身單獨的存在并不能稱之為“語言”,若將詞匯教學視之為與其他內容隔絕開來的獨立教學模塊,則在無意間切斷了學生將其應用于實踐的可能性。換言之,高效科學的詞匯教學活動開展,必須依托語言情境的創設與應用方能得以順利實現。而創設語言情境則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入手:①充分利用微課設計的靈活性與多樣性,通過多情境融合的形式對既定詞匯進行多角度展示與闡述,從而幫助學生群體實現對相應詞匯含意與用法的深層次理解。②詞匯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盡可能地與當前面對學生群體的基礎認知現狀契合,相關情境與其真實生活、邏輯思維現狀之間的契合程度越高,學生對相關詞匯的理解程度與掌握速度也會隨之提升。③可適當提高微課情境的整體性。英語詞匯本身具有碎片化特點,既定詞匯之間的關聯性較弱,若在進行情境創設時,不對相關碎片化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群體對相關詞匯的理解與記憶。基于此,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微課情境創設時,可通過故事情境的編撰實現對既定詞匯的整合,并以視頻、音頻、圖片等內容配合的形式將該完整故事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
第三,確保詞匯微課情境的趣味性。微課具有其他教學輔助形式所不具備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利用微課形式呈現詞匯教學針對性與重點存在多種可能性,如將極受學生群體歡迎的卡通形象、動畫特效、闖關游戲等元素融入微課課件中,以實現對“詞匯”與“詞匯學習”本身刻板性及枯燥性的改善,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群體的詞匯學習興趣。
(3)微課設計應秉持“復現”性原則
據筆者翻閱“青少年學生群體學習與記憶規律”的權威文獻資料可知,學生群體的記憶形式涵蓋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與永久性記憶,而從瞬時記過渡至長時或永久記憶的關鍵則是在黃金記憶節點對既定知識與內容的復習。相關研究明確指出,小學中段青少年學生群體若要實現對某一特定知識的牢固記憶,則至少需要對其進行6~18次的有效復習。筆者根據對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深入分析得知,學生群體在完成對既定知識的初步記憶之后,“遺忘”也就隨之開始,且對特定知識的遺忘大多是遵循“非線性遞減”原則,若通過微課形式實現對既定詞匯的多頻次復習,則可大幅提升學生群體的記憶牢固程度。
第一,提高既定詞匯在微課課件中的出現頻率,深化學生群體的初步記憶。基層教師在進行微課課件設計時,應充分利用微課學習的靈活性,在用完整故事情境將既定詞匯串聯起來的同時,提高單個詞匯在情境中的出現頻次,使學生在通過微課課件進行自主學習及針對性學習的同時,盡可能多地對既定詞匯進行復習。
第二,對微課課件進行趣味化處理,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利用微課課件進行自主復習。部分教師在將“微課”這一教學輔助工具引入英語教學過程中之后發現,學生群體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迫于教師的要求在被動狀態下進行自主學習。究其原因,無非是微課課件中呈現的內容以及相關內容的呈現方式無法與當前學生群體的趣味落點相契合,且不具有激勵作用的學習助力。基于此,教師在進行微課課件設計之前,應對當前所面對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狀態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并以具體了解結果為據有意識地對課件內容與呈現方式進行調整,并為學生制訂一系列的自主學習激勵計劃,如鼓勵學生通過視頻錄制的形式對自身自主學習及復習過程進行記錄,并分享至班級群;又如,教師根據學生群體的自主學習及復習次數、學生對既定詞匯的掌握程度,對其進行激勵性表彰。如此,方能在提高微課課件復現率的同時,也為學生群體源源不斷地注入了自主學習動力。
2.“微課”在小學中段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微課課件實現對既定知識的課前微預習
第一,明確課前預習以及利用微課課件進行課前預習的價值以意義。對剛接觸系統英語學習不久的小學中段學生而言,在課前對既定知識的有效預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即將學習內容的初步感知,提高后續課堂學習的效率與針對性,還對學生群體良好預習習慣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價值。利用微課形式對既定內容進行預習,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預習形式的乏味,還能通過視頻畫面更好地輔助學生群體理解既定詞匯意義,通過模仿跟讀音頻內容幫助學生群體掌握其發音規律并提高口語輸出能力,進而使學生群體的預習效果得以全面提升。
第二,以人教版PEP四年級上冊教材中My classroom Part A部分的詞匯微課教學方案設計為例。在進行用于課前微預習環節的微課課件設計時,應先明確在本課中學生群體應掌握的目標詞匯,即為教室中常見的物品及教學輔助工具,分別為:classroom、blakboard、light、picture、door、window。并且,與以上六個詞匯相關的六個短語也同時需要學生通過課前微預習初步了解。此外,本課中所需學生群體掌握的核心句型為:What's in the classroom?基于對以上教學內容與學習重點的清楚認知,教師可在課前預習微課中融入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形象,最終以視頻形式將既定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進行課前自主微學習時,可根據教師發送的微課課件完成自主跟讀,在實現對既定詞匯、短語以及核心句型的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①錄制并上傳預習視頻。根據教師提供的微課課件,將本課中涉及的六個詞匯、六個短語以及一個核心句型讀五遍。②填寫預習調查表。根據自身對既定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實填寫“我會讀XXX”“我會認XXX”“我不會XXX”等調查項目,從而幫助教師了解當前學生的學習難點,并以此為據合理調整課堂教學實踐過程側重點。
(2)利用微課課件實現對既定知識的課中輔助性學習
第一,做好教學主題導入。可應用于小學中段英語詞匯教學的微課導入形式包括真實情境導入、游戲導入、謎語導入等。同樣以人教版PEP四年級上冊教材中My classroom Part A中的相關詞匯教學為例。此處筆者選擇通過真實情境創設實現對教學主題的有效引入。情境創設背景大致如下:在新學期伊始,一名轉校生Andy加入了班級,在轉來第一天Andy就展現出了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而Andy在這一天之中幫助老師和同學們做了哪些事呢?由此便可順利實現教學主題的導入。
第二,確保既定詞匯在微課課件中的動態有序出現。以人教版PEP四年級上冊教材中My classroom Part A中的相關詞匯教學為例。新同學Andy在同學的帶領下參觀了教室,并就既定詞匯對應的物品進行了發音展示,隨后在同學們和老師的配合下套用了核心句型,實現了對對應六個短語的動態有序呈現。
第三,在課件中對既定詞匯的音、形、義、用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例如,在進行人教版PEP四年級上冊教材中My classroom Part A中door一詞的教授時,可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直觀發音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該單詞的正確拼讀;通過對課件中就該單詞形象化的處理,構建起學生對其形與義深層次認識;通過真實情境再現,幫助學生掌握該單詞的具體用法。
第四,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根據學生群體的課前微預習情況,發現學生在前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在微課課件中著重進行多元呈現,在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難點的同時,使教學針對性進一步提升。
(3)利用微課課件實現對既定知識的鞏固性課后復習
第一,利用微課課件完成課后微復習。在完成人教版PEP四年級上冊教材中My classroom Part A的教學之后,可要求學生以視頻錄制形式完成對既定知識的課后復習與鞏固。如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快速口頭匹配正確的單詞、短語及核心句型。
第二,利用微課課件實現對學生學習資源的補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觀察,并根據當前學生群體的課堂學習疑惑、課堂表現不足之處、具有普遍性的課堂學習難點(如單復數形式變化、核心重點句型的應用、詞匯對應短語前的動詞與冠詞的應用等)等,進而以微課課件形式為學生群體補充針對以上問題的補充學習資源。
第三,在學習交流群內上傳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因當前學生群體的實際英語水平以及對既定內容的掌握程度存在頗為明顯的差距,這就決定了進行課后復習與鞏固時,學生需要的學習資源與所選切入點不同,基于此,教師應確保相關資料的全面覆蓋性。因此,學習資源應涵蓋課前預習微課課件、課中教學輔助微課課件、課后復習鞏固微課課件以及相關補充資料,以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更高效的課后復習與鞏固。
3.結語
微課是互聯網高速發展背景下現代教育技術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典型代表,若要在將“微課”價值最大化的基礎上解決近年來的學科教育問題,教師應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更充分地挖掘其潛在價值,并盡可能地發揮微課對學生英語學習層面的助力作用。
參考文獻
[1]嚴肅.微課在小學英語開放式詞“慧”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7(Z1).
[2]鄧凱.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