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潔
□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天王學校
法治素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生應具備的學科素養之一,要求學生正確認識法律,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的思想,具備一定的守法用法意識和行為準則,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社會發展需求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有豐富的學識、廣泛的知識涉獵,還要具備相應的素養,法治素養即其中一種。因此,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初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從政治學習中樹立法律意識,形成法律思想,能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進而實現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從情境教學、問題引導、生活引入、實踐活動、日常引導五個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實現對學生法治素養的有效培養。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情境教學是廣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許多與政治知識相關的圖片、視頻、新聞資料等內容,這些內容對學生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做到對知識的有效記憶有重要幫助。同樣,在開展法治類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與法治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認識法律、重視法律,增強法律意識。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法不可違”教學為例,根據課程教學安排,學生需要在本次課程的學習中掌握違法行為的定義、種類,認識到行政違法和民事違法行為的危害,正確辨別各種形式的違法行為。在新知識講解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思考性問題情境:
判斷以下行為分別屬于什么違法行為?判斷依據是什么?其中實施違法行為的人員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情境一:張某在學校操場上撿到李某丟失的手機,但拒絕歸還。李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判決張某限期歸還李某手機。
情境二:梁某等一行人在體育場館內觀察體育比賽時,發生起哄、打鬧、展示不文明標語等行為現象,工作人員在多次勸阻無效后報警,梁某一行人被警察帶走。最終,梁某等人被公安機關給予警告處罰。
情境三:謝某為謀取非法利益,介紹魏某向趙某等人(已另案處理)非法收購瀕危野生動物。后經人民法院審理,謝某行為構成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
通過對上述情境內容的分析,學生需要分別掌握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的含義,行為表現,責任承擔等知識,知曉自己應建立怎樣的行為習慣,進而增強法律意識,提升自己的法治素養。如情境一中張某的行為是民事違法行為。根據民法典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而張某并沒有將手機歸還給李某,侵犯了張某的財產權中的物權權利,因此法院判定張某承擔民事責任,并要求其將手機歸還李某。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他們的思想非常活躍,對事物的認知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開展法治類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思想活躍的特點,運用問題引導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上,促進學生對法治內容形成正確的認識。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生活需要法律”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為什么生活需要法律、生活需要哪些法律、法治的發展進程等知識。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系列性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式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對本課程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漫畫素材對學生進行生活與法律關系的提問:“請思考空格處應填寫的內容,并回答圖1、圖2、圖3 漫畫中的信息分別涉及什么法律?”具體漫畫如下:

_____生活離不開法律(圖1)

_____生活離不開法律(圖2)

_____生活離不開法律(圖3)
根據漫畫中的信息,學生判斷出圖1 是家庭生活離不開法律,主要涉及《反家庭暴力法》,圖2 是學校生活離不開法律,主要涉及《義務教育法》,而圖3 則是社會生活離不開法律,主要涉及《環境保護法》。其次,教師繼續從上述三幅漫畫中進行延伸提問:“如果生活中沒有《反家庭暴力法》《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出現的矛盾與糾紛需要依靠法律來解決,如果缺失法律的規范,社會會陷入無序的狀態中,并且讓學生意識到任何法律都是既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頒布的,又是對生活進行規范和調整的準繩。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開放性思考的問題,即有人認為只要不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法律就離自己很遠,你認為這種想法對嗎?你是如何思考的呢?
教師采用問題引導法開展教學,可以使學生借助問題思考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內容,對學生理解法律知識、掌握法律知識、培養法律素養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法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無法離開法律談生活,也無法脫離生活談法律。對此,在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實際以教學素材的方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借助生活現象對法律知識進行思考,進而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識,使其厘清法律與生活關系。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法律保障生活”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法律的作用與法律的特點兩個核心知識點。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事件,以學生喜歡的漫畫形式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判斷哪種行為受到法律的約束和規范。

事件1:隨手扔垃圾

事件2:上學遲到

事件3:打擊貪污行為
上述三個事件都是生活存在且經常發生的事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對三個事件進行判斷。事件1 中隨手扔垃圾受到社會道德的規范,事件2 中學生上學遲到被教師批評是受到校規校紀約束,只有事件3 中的貪污行為受到法律的約束與規范。
其次,在“法律的作用”教學時,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交通擁堵現象,帶領學生深入了解了法律的規范作用,使學生認識到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有規范作用,并規定了我們應享有的權利及應履行的義務。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與糾紛,引導學生思考法律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保護作用。比如,當家庭中出現遺產糾紛時,子女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解決,實現遺產的公平分割;遇到高空拋物等危害到自己生命安全的生活事件時,同樣可以采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生活事件的引入,使學生對受法律約束和規范的生活現象有清晰的認知與了解,知曉生活中哪些行為是違反法律,哪些行為應受到法律的規范與約束,知曉哪些行為應受到法律的保護,使自身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進而增強自身法律意識,提升法治素養。
學習不應只停留在書本上,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安排為學生設置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運用的有效結合,使其在實踐活動中深入理解法律知識,為提升法治素養打下良好基礎。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預防犯罪”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如何遠離犯罪等內容。
首先,在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前,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完成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刑法的作用、內容,犯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刑罰的含義和分類,如何預防犯罪四部分知識點。以學習犯罪的含義和特征為例,在犯罪特征部分,學生需要掌握犯罪最本質的特征,即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掌握犯罪的法律標志,即刑事違法性;掌握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即應受刑罰處罰性。在此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上述三個特征有充分認識,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新聞中曾出現的事件。
其次,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后,為了讓學生對犯罪的知識內容有更深入的認知與了解,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要求學生以演講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犯罪的理解與認知,并在結合具體事例的基礎上,分享自己對如何預防犯罪的思考。比如,有的學生深入分析了違紀、違法、犯罪三種行為之間的關系,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三種行為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許多犯罪行為的實施都是由于不良違紀行為升級所引起。在談及自己對如何進行自我防范、預防犯罪行為時,該學生表述道:第一,我們要認清犯罪帶來的嚴重后果,不應逞一時之氣,讓自己行后悔之事;第二,應逐漸提高自身的法治觀念,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第三,應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避免沾染不良習氣,做到防患于未然。
從此次實踐活動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對犯罪的認知,可以使學生在課程演講、教師引導下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內容內化于心,進而增強遵守法律的意識、踐行法律的行為,提升自身法治素養。
對于法治素養的培養,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法律知識講解外,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班級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滲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對法律知識的吸收,進而使法律規范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有效踐行,實現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目標。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善用法律”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對重點知識“青少年應該怎樣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以及難點內容“青少年為什么要同違法犯罪作斗爭”進行深入了解。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講,他們所接觸到的違法犯罪行為多與學生相關。當學生受到侵害時,會因法律知識淡薄、不知曉怎樣尋求法律幫助而讓實施犯罪的人員有逍遙法外之機。對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間接性的法律知識的滲透,讓學生認識到實施侵害的人員需要受到懲罰,被侵害人的合法權益應得到保護,進而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在滲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分享有關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等機構曾經服務過的對象、具體的案件,讓學生有更真實的體會和感受,進而引起學生的重視。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班級中貼標語、分享法律書籍等方式,將法律思想滲透進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促使學生知曉如何在保護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有勇有謀地應對違法犯罪。
在日常引導中,教師需要注重引導過程的自然、合理,應避免讓學生產生被說教的感覺。對此,教師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的普遍性事件,或者社會上發生需要學生知曉的重大事件,基于學生能力、認可的方向開展針對性教育。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想法還不成熟,對社會的認知還存在不足。對此,教師需要采用創新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的興趣可以集中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上,以此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循序漸進樹立法治意識的主觀能動思想,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法治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