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菊
□貴州省黎平縣城關第三幼兒園
溝通交往能力是適應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人與人溝通的基本保障,是促進情感交流、順利分享信息的前提。3—6 歲幼兒處于語言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營造語言表達氛圍,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積極影響。教師需加強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與重視,挖掘可利用的學習資源,激活幼兒自由講述、大膽表達的欲望,讓其在生活與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語言能力并掌握正確的社交方法,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而有力的基礎。
本文對幼兒人際交往和語言能力培養策略展開探討,簡述“人際交往”與“語言能力”的概念及二者與幼兒發展的相關性,從環境、技能、生活、個體差異、實踐五個角度出發提出幾點可行性教育建議,希望對幼兒教師有所幫助,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人際交往也被稱為人際溝通,指個體通過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等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實現信息互動與反饋,且傳遞者和接受者雙方對交往信息達成一致理解。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課題。首先,良好的交往關系能深化幼兒自我認識,在集體生活中找到存在價值,并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其次,人際交往還可以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讓幼兒掌握正確的社交技巧與方法,對其終身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總而言之,人際交往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橋梁,是教育工作者重點探討的課題,更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元素之一。
語言能力是現代人在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即考查個體掌握語言的能力,能在與人溝通時準確地說出合理合法的語句,并擁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幼兒語言能力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標及培養要求,如“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及“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等。可見,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是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加強對該項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視,為幼兒未來生活夯實基礎,做好充足準備。
《指南》中語言領域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與幼兒語言能力密不可分,在社會交往中,幼兒既是交往的主體,也是交往的對象,加強培養其語言能力,可以讓幼兒準確、清晰地將看到的事情、畫面講述出來,學會正確地表達與交流方式,在講話中培育良好的學習能力,實現語言與社交能力的同步提升,對幼兒身心成長、學習生活乃至終身發展具有積極的奠基作用。
環境對幼兒身心發展、能力提升具有隱性教育的功能,創設具有互動性、探究性的學習環境能快速激活幼兒講述欲望,在自由講述與大膽表達中逐步增強幼兒的交往意識,提升學習能力,最終實現語言能力的提升。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教師可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元素與話題,將其投放在幼兒隨處可見的地方,讓幼兒對環境展開互動,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語言能力,在互動中逐步增強幼兒的交往意識,最終達成教育目標。
首先,教師可以調整班級內的環境,讓幼兒說出自己喜歡且感興趣的物品,使用師幼共討的方式創設交流契機,在交流與討論中點燃幼兒的交往熱情,并逐步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班級學習環境的創設中,教師可詢問幼兒相關問題:“大家喜歡哪些材料?想要在班級中增添哪些物品?有什么好的想法?”利用問題引導幼兒自由討論,讓其說說自己對班級環境的構建與整體創設想法,在師幼共討中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在自由、開拓的學習環境中發展幼兒的交際能力,以環境為依托,初步培養幼兒的交流意識。
其次,教師可以以“人際交往”教育主題在班級中張貼相關元素,通過海報、畫面、卡通圖片的影響,讓幼兒在不經意間掌握正確的社交技巧。比如,在裝飾墻面時,教師可以張貼“禮貌用語”海報,以圖示的方法展開教育,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正確的社交方法。在墻體環境創設中,教師可構建“會說話的墻”,以繪本故事為主,定期更換繪本內容,運用環境構建隱性教育,提升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及語言能力。
再次,教師還可以對各個區域游戲環境進行再次開發。比如,在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時,教師可構建主題性活動《我會好好說》,將環境創設的工作交給幼兒,讓其圍繞主題活動商討環境創設的方法,讓幼兒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自由討論中既能呼應教育主題,又能提升幼兒語言能力,在商討中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運用區域環境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
最后,在投放區域材料時,教師應當優化材料的設置與投放,用游戲提升幼兒的交際能力。比如,在圖書活動區投放人際交往主題繪本,讓幼兒在閱讀中掌握全新的交往技巧,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創設角色扮演或合作類游戲,為幼兒打造交流溝通的契機,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讓其在趣味學習中實現能力的提升與經驗的增長,在環境中體驗人與人交往的快樂。
語言領域學習是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良好契機,也是豐富幼兒語言講述經驗的關鍵途徑。領域課程具有系統性、指向性的教育特點,教師可加強對該領域課程的開發,選擇合適的學習主題,讓幼兒在短時間內獲取豐富且有效的學習經驗,掌握正確的交往技能,推動語言水平的提升。
繪本故事是語言領域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幼兒語言邏輯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借助繪本構建課程活動,創設具有指向性的學習主題,讓幼兒掌握正確的社交技能與表達方法,達成教育培養目標。在選擇繪本主題時,教師可以選擇“人際交往”類繪本,如《我有友情要出租》《鱷魚華夫餅》《香蕉游樂園》《女巫的魔法》《100 個圣誕老人》《大個子圣誕老人和小個子圣誕老人》等。此類繪本以友情、朋友交往為主,向幼兒講解了正確交往技巧。教師可以運用繪本故事創設學習活動,在學習中提升幼兒的交往技能。除此之外,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鼓勵、引導幼兒自主閱讀、自主講述,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實現兩項能力的同步發展。
良好的語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間形成的,需要幼兒在點滴生活中逐步豐盈講述經驗,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學習能力,進而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一日生活蘊含豐富的交流與講述契機,教師應將語言培養目標滲透在生活環節中,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
在幼兒清晨入園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與同伴打招呼、禮貌問好,讓幼兒主動與身邊的同伴交流,使其掌握正確的交際方法,學會使用正確的語言傳遞信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其他班級的老師或小朋友時,也需引導幼兒禮貌問好、熱情回應,增強幼兒的交際意識。
構建生活情境課程活動。比如,在游戲活動、領域學習中,讓幼兒學會傾聽他人講話,使其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并引導其根據講述內容做出正確的回應;在請求他人幫助時,讓幼兒學會使用“請”“謝謝”“麻煩您”“不客氣”等詞匯,學會禮貌待人,掌握基本社交用語。
總而言之,一日生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應樹立常態化教育意識,利用生活因子構建課程活動,將人際交往知識滲透在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時時刻刻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6 歲幼兒雖然年齡相仿,但存在不同的特點,在同一項學習活動中不同幼兒會呈現不同的表現,具有“同一時間不同速,同一速度不同步”特點。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規律,教師需清晰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及學習情況,留心并關注每名幼兒的發展進程,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實施針對性引導,運用不同的方式調動幼兒的講述與表達的欲望,從而提升語言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關注幼兒間的差異,利用游戲或其他活動創設不同的教育方法,讓每名幼兒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集體活動中,部分幼兒性格內向、不善表達,集體活動中較為安靜,常常安靜地聽他人講述。針對此類幼兒,教師應以鼓勵與肯定為主,為幼兒創設交流與表達契機。如在閱讀繪本時,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展開講述,如“你在畫面中看到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為幼兒創設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的平臺,并在幼兒講述時以鼓勵和肯定回應,逐步幫助其找到語言表達的信心。除此之外,面對交際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還可以構建合作類活動。比如,在分組學習時,教師可以將其與性格活潑開朗、表達能力較強幼兒組合在一起,在合作學習中調動該幼兒講述意愿,讓其在學習活動中逐漸樹立愛交流、愛表達的意識,從而達成語言培養目標。
其次,教師需觀察幼兒在日常生活、學習活動中的狀態。以區域活動為例,面對合作能力較弱、交往意識不強的幼兒,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介入方式加入幼兒游戲,以提升其學習能力。若觀察到幼兒在角落中獨自游戲,教師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戲,并向其提出問題:“你在做什么呢?老師感到很好奇,可以給老師講一講嗎?老師可以加入游戲中嗎?”主動與幼兒交流并創設交往契機,走進幼兒的心中,借助游戲發展幼兒的社交能力,讓其在玩中體驗到交往與合作的快樂,逐漸改善幼兒的學習心態。
最后,教師需加強鼓勵肯定式教育。幼兒年齡小,在平日學習和生活中渴望來自同伴或長輩的認可。在其交往過程中,教師應以鼓勵與肯定為主,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表達與交流空間,以提升其交際能力。比如,在日常學習中,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可以講道“你說得真仔細,老師認為你很棒!”在觀察到幼兒與同伴友善溝通后,教師可以在活動后肯定幼兒們的行為。總而言之,教師要善于肯定與鼓勵幼兒的交往過程,讓其體驗到交往的魅力,在肯定中逐步提升語言能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提升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及語言能力的關鍵途徑。幼兒園教育以集體生活為主,在班級內外蘊含著非常多的交往契機,是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渠道。教師需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個元素,為幼兒創設實踐交往契機,利用真實的學習情境增強幼兒的交往意識,在實踐學習促進幼兒能力提升,最終達成預期的培養目標。

以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為例,該活動具有場地開闊、空間寬廣的特點,可以滿足幼兒自由跑跳、感知自然的發展需求。通常情況下,在同一空間內會有多個班級幼兒一同游戲,混齡游戲的教育現象較為常見,這為幼兒創設了豐富的交往契機。
首先,在構建課程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好混齡教育的契機,讓小、中、大班幼兒展開交往活動,在玩游戲中提升幼兒能力。如在小班幼兒遇到活動困難時,教師可以鼓勵小班幼兒尋找中、大班哥哥姐姐解決問題,引導其準確地說出游戲難題,在互助中實現能力的提升;在中、大班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其化身“小老師”,幫助小班弟弟妹妹解決活動問題,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社交,發揮混齡教育的優勢,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園本活動讓幼兒自主外出社交。在構建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各個班級的幼兒互相交換玩具、繪本,或讓幼兒走進其他班級中,同新朋友一起玩玩具、講故事等,為幼兒打造一個自由自在的交往平臺與學習空間,讓其在互動學習中實現能力的提升,在游戲互動中增強社交意識。
除此之外,實踐類活動還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社區,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幼兒學習能力。比如,利用地球日、中國人民警察節、護士節、國慶節、國家憲法日等契機,帶領幼兒走進社區做宣傳工作,鼓勵其向周圍居民介紹本次活動內容、主題,學會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與他人溝通,在交流中提升幼兒交際能力與語言水平,發揮實踐活動的教育優勢。
綜上所述,文章對幼兒人際交往和語言能力培養策略展開探討,簡述兩者的概念及關聯性,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教育工作提出幾點可行之策。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需要幼兒與周圍環境、人員的互動。教師應為幼兒創設多個具有探究性、趣味性的交流空間,讓幼兒自由講述、大膽表達,使其掌握正確的交往技巧,在實踐互動中積累全新的經驗,感受到交往活動的快樂,并樹立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交往觀念,為其未來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