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雄
□貴州省黎平縣城關第三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綱要》《指南》)都要求幼兒園教育“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基本活動,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特點,保教并重,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及“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實踐、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可見,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是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將各個領域有效綜合,從多個教育視角出發,以自主游戲的形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幼兒教師要利用好這一環節,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開展趣味十足的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促使幼兒朝向更高水平發展。
本文對開展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有效路徑展開探討,結合《指南》《綱要》的教育要求,從兒童實際情況出發,簡述戶外自主游戲的教育價值及活動特點,從場地規劃、材料投放、教師介入、幼兒主體四個視角出發,提出幾點教育建議,以供參考。
戶外自主游戲占據幼兒園教育中大部分時間,《幼兒園工作章程》明確強調“幼兒每日戶外活動時長不得少于2.5 小時”。由此可見,戶外自主游戲對幼兒身心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戶外自主游戲以“自由、自主、創造、愉快”的游戲精神為主,將滿足兒童的興趣與需求放在首位,通過自由活動提升幼兒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以下幾點獨特的教育價值。
第一,戶外自主游戲活動可以提升幼兒身體素養。幼兒年齡小,處于能力、觀念、意識建立關鍵期,合適的運動與恰當的游戲起到開發幼兒思維的作用,同時能增強幼兒體質,對其未來成長具有積極意義。戶外自主游戲具有空間開闊、游戲豐富的特點,在游戲過程中,幼兒能夠增強自身骨骼與肌肉力量,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除此之外,戶外運動能夠讓幼兒呼吸大量新鮮空氣,促使幼兒呼吸系統與大腦得到更加健康地發展,達成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養的成長目標。
第二,戶外自主游戲活動可以提高幼兒運動技能。在戶外自主游戲環節中,幼兒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器械及道具展開游戲。在操控器械與道具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提高自身的肢體協調性、手腦協調性,在運動中獲取全新的游戲經驗。此外,還可以鍛煉幼兒奔跑、躲避、閃躲、攀爬、跑跳等基本技能,提升幼兒肌肉力量與運動技能,提高其身體協調能力及平衡性,促使幼兒身心得到更加健康地成長。
第三,戶外自主游戲能強化幼兒的創造性及合作能力。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處于能力、觀念、意識建立的黃金期。自主游戲給予了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其可以自主選擇游戲內容及游戲方式,以積極、主動、樂觀的心態參與游戲活動,并在玩耍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幫助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除此之外,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合作學習,可以增強自身的協商、溝通、團結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在游戲中提升反應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
在0—3 歲的成長空間中,幼兒的主要活動范圍以家庭環境為主,大部分游戲都在室內展開,缺乏對外界自然環境認知及集體生活的適應能力。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作為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開放性、靈活性、隨機性、廣延性等特點。
首先,與自然展開交流互動。在戶外活動中,幼兒能夠與自然展開交流互動,通過與環境的溝通,豐富對自然環境認知,感受外界社會信息,豐富自身生活經驗。
其次,戶外游戲選擇更自主。幼兒可以自主選擇、自主探索,積極與同伴交流,提升自身社交能力;在幼兒獨立創新游戲時,其創新創造思維也會得到提升,游戲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教育成效。
最后,適宜開展混齡游戲。混齡教育在戶外自主游戲中較為常見,通過接觸不同年齡段的伙伴,打破了原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提升幼兒交往溝通能力,促使其建立良好的親社會性人格。
戶外自主游戲是幼兒在園內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戶外自主游戲能滿足幼兒本身對游戲的需求,契合其年齡特點,通過與同伴創新游戲、改變規則、制定多種趣味性的游戲方案,發展幼兒想象、創造、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筆者對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有效路徑展開進行探討,圍繞以下四個角度對教育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寬敞自由的戶外場地空間是保證幼兒戶外自主游戲質量的前提。《指南》提到“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好奇心與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因此,在開展戶外自主游戲時,教師要對場地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既要保證區域間的間隔性,又要保證各個區域間的關聯性,為幼兒打造一個自由、開放的活動范圍,促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地成長。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園或場地進行合理設計,根據環境、活動內容、游戲器材進行合理劃分:
首先,在依據環境劃分場地時,教師需將自然環境與游戲環境區分開來。教師可以將植物園、種植場地整合為“自然種植活動區”。在該區域中,教師可以在角落中為幼兒提供一些器材,如鏟子、水桶、放大鏡、水管等活動道具,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展開趣味探索,拉近幼兒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提高其參與意愿。
其次,在依據活動內容展開創設時,教師可以從幼兒實際情況出發。比如,部分幼兒喜歡玩角色扮演類游戲,教師可以為其提供一個寬廣的區域,留出足夠的空間場地,讓幼兒自由發揮、自由創作,鼓勵其在區域中跑、跳、自由活動、騎平衡車等。這種規劃能夠滿足幼兒對游戲的需求,在空間與場地的利用中使其大膽創設、自由發揮,在游戲中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最后,在依據運動器械劃分區域時,教師可以根據器械的特點進行安排。
①將獨木橋、梅花樁、攀爬架、蜘蛛網、單杠等器械,統一規劃到“運動區”。設立該區域,以培養幼兒肢體協調性、身體素質為主,提升幼兒運動技能,培養其運動興趣。
②針對秋千、蹺蹺板、滑梯、木馬等器械,教師可以將其歸納為“娛樂休息區”,在自主活動中起到休息、緩沖的作用。這種科學的規劃方式,能夠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讓其在游戲的過程中有足夠的活動、休息、緩沖空間,能綜合利用幼兒園中的場地及元素,進而保證后續自主游戲活動的有效性。
材料是展開游戲活動的重要依據,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通過對材料、道具的操縱,不斷創新游戲內容、完善游戲規則,在玩耍過程中提高自身認知水平,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綱要》提到“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在投放材料時,教師應從本班幼兒實際情況出發,落實各個年齡段幼兒的需求,進而保障后續游戲的有效性。
1.小班戶外自主游戲材料投放。
該階段幼兒年齡處于3—4 歲,各方面能力較弱,難以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身想法,交流活動以簡單句、單字、詞組為主,具有“自我意識強烈、自我為中心”的年齡特性。在投放小班幼兒活動材料時,應以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材料為主,教師可以選擇大皮球、口袋、海綿軟墊、拼插類積木等材料。這些材料簡單便捷易操作,契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可以快速點燃兒童對于自主游戲的熱情,對提升活動整體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2.中班戶外自主游戲材料投放。
該階段幼兒年齡處于4—5 歲,綜合能力有所提升,能使用連貫的語句表達想法,并清晰地向外界傳遞出內心想法,初步形成有意性行為,思維以具象化為主,能主動地與他人交談。在投放中班幼兒活動材料時,教師需尊重幼兒的想法,結合其年齡特點,選擇具有挑戰性難度適宜的活動道具,如毽子——鍛煉身體平衡力、協調性;口袋——提升團隊協作能力;跳繩——提高肢體協調性等。這些材料的融入能夠激活中班幼兒的活動興趣,使其在游戲的過程中提升身體素質,還能夠嘗試開創全新的游戲模式。
3.大班戶外自主游戲材料投放。
該階段幼兒年齡處于5—6 歲,綜合能力較強,具有較好的合作、交流、探究意識,能夠自主研究、創新游戲。因此,在投放自主游戲材料時,教師應耐心傾聽兒童的意見及想法,使用詢問的方式獲取幼兒對活動的需求,保證材料投放具有針對性,為后續游戲活動做好鋪墊。比如,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詢問幼兒問題:“在今天的自主游戲中,你們想玩哪些游戲呢?需要什么道具?老師可以幫助你們做哪些事情?”該詢問的方式有效契合大班幼兒思維特點,通過主動詢問,可以成功調動幼兒對自主游戲的主觀能動性,更能讓教師進一步明確幼兒所處的發展階段,以根據幼兒的描述合理調整材料投放計劃,更好地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
幼兒雖然具有較強的表達、溝通欲望,在活動中能夠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幼兒具備低年齡的特點,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發展還不夠成熟。因此,為了保證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質量,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在介入時,教師需選擇合適的方法,不可盲目、直接干涉幼兒行為,而是通過觀察的方式確定幼兒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游戲問題選擇恰當的介入方式,并幫助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給予恰當指導。為此,教師可以使用“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兩種途徑:
首先,群體觀察以整個幼兒群體為主,根據兒童之間的合作交流,發現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創設一個全新的角色加入幼兒游戲,展開趣味性介入指導。比如,在出現幼兒“活動興致不高、消極等待”等情況時,教師可以根據游戲發展階段創設新的思路,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戲中,鼓勵并肯定幼兒的當前游戲現狀,并為其帶來全新的游戲思路。這種介入方式可以為幼兒自主游戲中注入全新活力,從而保證游戲的有序展開。
其次,個體觀察以單名幼兒為主,觀察某一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操作。比如,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需采用直接干預的方式制止其行為,并向其講清原因,糾正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錯誤;在幼兒處于游戲瓶頸期時,教師可以扮演游戲“合作者”,協助幼兒解決游戲問題,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其一些經驗支架,提高其個人認知,并促使幼兒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提高幼兒對游戲的信心,幫助其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幼兒是發展中的人,有獨立的思維想法,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綱要》明確提到“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基于文件要求,在開展戶外自主游戲活動時,教師需鼓勵幼兒自主創新、大膽想象,將游戲的決定權交給幼兒,讓其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及活動目標,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勇于實踐,在操作中獲得全新的學習經驗。

在自主游戲開展前,教師可以提前詢問幼兒的游戲想法。如:
“今天想做什么游戲?”
“想去哪個區域中玩游戲?想和誰一起玩游戲?”
“有什么新的游戲想法嗎?誰能和老師說一說?”
……
這種詢問方式能激活幼兒的創新思維,促使其講述出自己對游戲的看法及規劃。在幼兒講出自己想法后,教師需敏感地覺察到其實際需求,并予以應答。在幼兒講述完畢后,教師要以鼓勵、肯定、期待的語氣與幼兒回應,并引導其自主展開探索,如:
“老師好期待你們的游戲!”
“這個游戲聽起來好精彩,老師可以加入嗎?”
這類回應能提高幼兒參與自主游戲的積極性,而教師的融入可以更加直接地觀察到幼兒的發展動態。教師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觀察,既可以加強師幼之間的互動,還可以認真地觀察、確定每一名幼兒的活動狀態、發展階段,在其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給予引導,發揮戶外自主游戲的教育優勢,同時也保證游戲整體質量,達成教育目標,提升其綜合素養,突出“自主”特性,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及社會發展打下堅實而有力的基礎。
綜上所述,游戲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更是幼兒獲取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文章對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展開探討,結合《指南》《綱要》中的教育原則,從幼兒的生理、心理因素出發,強調自主游戲對幼兒的成長意義,基于開放性、自主性、自由性等游戲特點,提出幾點教育指導建議。身為教師,要加強對游戲資源的重視,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同時發揮自身的介入引導作用,保證游戲的可持續性,解放幼兒天性,為其未來學習、生活與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