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梅
□福建省武夷山市百花小學
圖形譜是利用點、線、圖等符號將音樂中的旋律、力度、節奏等抽象要素具象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實現了對音樂要素生動化、形象化的處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采用圖形譜教學將直觀形象的視覺與抽象的聽覺聯系起來,借助形狀、點線、色彩等視覺元素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使音樂教學更具趣味性與指向性,有效地彌補了抽象音樂藝術當中語言性、視覺性不足的缺陷。但在認識到圖形譜教學的重要意義基礎上,還需在課堂教學環節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音樂核心素養為導向保證圖形譜教學的科學性、實效性。本文對圖形譜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探究。
圖形譜類型多樣,目前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格子圖形譜以呈現音樂節奏特點為主要特征,通過具有“走”“跑”“跳”等特征的圖形將音符時值的長短表達出來,配合教師的理論講解,可以避免語言上的空洞,也使音樂節奏特點直觀、清晰地呈現出來,方便學生準確把握音樂旋律。
點線圖形譜以呈現旋律走向為主要特征,利用點線圖形表示音樂旋律。其中旋律的強度可以以點線的粗細不同表示,高低可以以長度不同表示,再配合不同方向,方便學生辨別高低音,直觀地感受音區變化。
色塊圖形譜以呈現情緒變化為主要特征。顏色是直觀表達情緒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不同顏色時的感官感受不同,情緒也隨之發生變化,如看到紅色內心激動、看到白色內心平靜等。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色塊圖形譜進行情緒表達,使學生對音樂傳遞的情感與音樂風格有更深刻的感知,借助視覺沖突引導學生在聽覺上做出正確判斷,使學生學會理解音樂中的情緒以及利用音樂表達自身情緒。
形象圖形譜以呈現音樂形象為主要特征,以建立音樂與形象之間的聯系來引導學生深層次感知音樂。
實物圖形譜的特征是呈現樂器特征,簡易地呈現出樂器實物形象或將實物等比例縮小,對樂器的特點、功能等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樂器演奏特色,容易激發學生對樂器的興趣,使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不同類型樂器的音色。
結構圖形譜的特征是把握作品結構,直觀地幫助學生梳理音樂作品結構,了解整體框架以及局部層次,避免作品本身繁瑣的曲式影響學生判斷,繼而使學生直觀地了解主體、樂句、樂段,深刻感知音樂層次、情緒以及節奏。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的最新要求,音樂教學應注重感知體驗,積極創建開放、輕松的學習情境,并善于利用多種媒體與材料,將繼承與創新有機結合。但曲譜、樂理等知識的抽象性、復雜性不利于學生理解,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理解與掌握難度大幅提高。而展開圖形譜教學,以點線、符號、色彩等呈現曲譜、節奏,將音樂要素可視化,對學生感受音樂旋律、曲式結構、音調等均有直接的幫助,從而降低理解難度,提高學習效果,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以圖形譜作為音樂教學媒介,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并借助圖形譜表達音樂,有助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俗話說:“知識來源生活”,音樂學科也不例外。追溯音樂的起源可以發現,其出現早于語言,一直在人類勞動發展中發揮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功能。因此,教學中也需要從生活視角引入,引導學生思考音樂的創作,理解音樂的內涵,體會音樂傳遞的情感,從而不再認為音樂是虛無縹緲的存在形式,降低對音樂學習的排斥感。因此,教師應通過圖形譜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深入了解音樂的興趣,實現高效教學。
利用圖形譜創設生活情境的基礎理論也是情境教學。因此,創設情境應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實現教學目的為目標,且情境應符合學生認知能力、邏輯思維、年齡特點,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特征,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基于此,教師需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情境,賦予圖形譜生活性、形象性,助力學生理解、感知音樂文化。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美麗的黃昏》教學時,這是一首短小而優美的歐美歌曲,以三拍子旋律實現抒情效果。歌曲音域僅有六度,其中僅有開始的4 小節是歌曲的主要素材,通過“do、re、mi、fa”四個音表達,5、6 小節均在重復3、4 小節。第二樂句為第一樂句的三度模進,第三樂句六次重復大調主音“do”,從而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下描繪黃昏、教堂、鐘聲等景色,讓人感受到雅致、悠閑的意境,沉浸在美景之中。但樂理知識復雜,后續學習中難度越來越高,尤其是輪唱時應實現三度疊置的和聲效果,要求極為嚴格。因此,教師必須在前期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其中的情境與旋律對應,帶領學生沉浸其中。根據以上目標,圖形譜教學可以以圖片搭配旋律的形式呈現,借助圖片創建情境,讓學生感受其中意境以及音準、節奏,產生繼續探究的欲望。圖形譜見(圖1)所示。

圖1 《美麗的黃昏》圖形譜示意圖
將音樂作品中描繪的場景與旋律結合,為學生呈現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情境,避免學生因復雜的樂理知識而喪失學習信心,使其產生更強烈的探究興趣。同時,帶有直觀情境的圖形譜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之初便能感受到歌曲意境,準確把握歌曲情感,均有利于后續學習。
通過圖形譜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樂理知識,教師可以設計直觀性較強的圖形譜。基于音樂美學理論分析視覺空間感與聽覺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共有三種聯覺關系,即高低——縱向空間、遠近——深度空間、延展——平行空間。以上聯覺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知節奏、音調、韻律、速度等抽象的音樂要素。而在圖形譜中通過色彩、形狀等視覺要素的變化,能夠與音樂要素產生聯覺對應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我愛家鄉我愛祖國》教學時,這是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也體現出三拍子韻律感,節奏明快、曲調優美、旋律平穩、朗朗上口,適合低年段學生學習。但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入響板與碰鈴兩種樂器,使整體演奏時更具有層次感,也使學生接觸與熟悉不同的樂器,激發其對樂器研究、演奏的興趣。一年級學生音樂素養處于初始發展階段,難以把控樂器,影響整體演奏效果。為此,教師可以利用直觀性較強的圖形譜,將音樂要素直觀地展示出來,以契合低年段學生的思維模式。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一組同學使用碰鈴,一組學生使用響板,兩組學生為歌曲伴奏,另外一組學生演唱歌曲。為降低配合難度,教師可以直接出示圖形譜,譜上以碰鈴與響板形狀清晰地標注出需要演奏的地方,幫助學生把握歌曲節奏,在歌曲整體演奏中通過律動感受其中的感情、情緒。圖形譜見(圖2)所示。學生通過觀察圖形譜則可以理解要求與意圖,并主動調動自身感官,快速地與歌曲中的音樂元素產生聯覺對應效果。
首先,假設港口群內的各港口的干、支泊位的單位處理能力相同,以上海港碼頭泊位的單位處理能力為例,上海港各主要集裝箱碼頭的單位泊位處理能力數據見表2。假設港口群內各港口的支線泊位的處理能力為3 TEU/(m·d),干線泊位的處理能力為5 TEU/(m·d),仿真過程中假設腹地貨物產生周期和觀察周期均為5 d。在其他因素不變,港口群內各港口間干支泊位中轉時間差閾值λ,ω變化時的干支航線網絡仿真結果見圖1a)和圖1b)。

圖2 《我愛家鄉我愛祖國》圖形譜示意圖
可見,直觀性較強的圖形譜對學生的視覺感官有更強的沖擊力。有助于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節奏、旋律、情緒等要素,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發展學生審美感知等素養,使其能夠理解、感悟、把握音樂的聽覺特性、表現要素、表現形式、表現手段,在演奏過程中收獲一段獨特的審美體驗。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步形成利用線條、圖形、色彩等元素進行音樂感受表達的能力,先形成藝術表現素養發展的基礎,進而能夠利用樂譜記錄音樂,發展音樂創編能力。”基于此,教師應將音樂思維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
音樂是與聽覺有著密切關系的藝術,但音樂藝術表現與呈現過程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用眼睛來看,單純地聽無法領悟其中深刻的含義與情感。從音樂素養發展過程來看,音樂訓練以及潛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學生產生“內心聽覺”,在面對不同節奏、韻律時內心自動產生相應的感受。基于這一特點,教師應在圖形譜教學中增加趣味性元素,調整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將感官融入其中,激活學生樂感,有效培養思維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跳圓舞曲的小貓》教學時,本節課為欣賞課,作品為三部曲式A、B、A’管弦樂作品,具有代表性。分析作品結構是本節課鍛煉學生音樂思維能力的重點。為此,教師可以開展趣味學習活動,賦予學生自主權,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師生一同構建圖形譜。比如,某學生以繪畫形式進行勾勒,先聆聽A 段旋律,發現旋律起伏小,但抒情優美,從而以平緩的曲線進行表示;進入B 段后旋律瞬間變得活潑歡快,仿佛一只歡快的小貓進入舞池中開心地跳起舞來,從而以圓圈、圓點等形式進行表示;最后聽A’段,學生發現與A 段旋律相同,無須重復勾畫。按照上部步驟,學生獲得一次快樂的畫圖譜體驗,并在活動結束后基于直觀的圖譜,準確總結作品為ABA’三段體結構。學生勾畫成果見(圖3)所示。

圖3 學生勾畫圖譜作品
在本次教學中,教師以學生擁有足夠自由的趣味活動引導其自主勾畫圖譜,歸納總結音樂作品結構,感受作品結構分析的思維邏輯,發展相應的思維能力,使其收獲一次獨特的學習體驗,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大幅提升,對音樂的魅力有了更深層次的感知。
理解與準確分析音樂要素是音樂教學的基本目標,但還需考慮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的特殊性,同時,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中也明確提出應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因此,教學更為關鍵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即審美能力,從而形成更強的藝術情感感悟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賽馬》教學時,該曲目為二胡作品,以簡單的民族樂器與多種演奏技巧表現出賽馬時萬馬奔騰、策馬揚鞭的壯觀場景。聆聽第一段時,節奏寬緊相間,利用基礎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賽馬開始時熱鬧、歡騰、群馬飛奔的場景。因此,教師可以在圖形譜中加入書法的起筆元素,如逆鋒起筆,從行筆相反的方向發筆,表現其沉實渾勁。第二段通過撥奏技巧模仿馬蹄聲,進入細節表達,使旋律悠揚、舒展,此時圖形譜中也可以融入書法元素,逆鋒起筆奠定感情基調,后續通過運筆中勾、提、調等完善細節,讓人感受到力度,體現其層次與變化。
基于此,在圖形譜教學時可以綜合書法相關知識,呈現作品中節奏與旋律的變化,引導學生感受與欣賞其中的律動之美。在形成圖形譜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動態呈現圖形譜的變化,使學生以可視化形式欣賞作品,有效激發學生聯想力與想象力,使其從不同視角感受其中的美。
綜上所述,圖形譜是助力小學音樂教學、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工具,無論直接呈現圖形譜展開教學,還是與學生一同構建圖形譜分析、鑒賞音樂作品,均能夠發揮提高教學實效性的作用。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善于利用圖形譜,發揮其直觀、具象、生動等優勢,不斷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與表現能力,促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藝術表現素養、文化理解素養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