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濱湖鎮濱湖中學 陳彥志
隨著新課標的出臺和大單元教學的提出,傳統的教育教學形式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單元學習主題更加明晰,學生能夠認識到課時之間的關聯,從而構建出完整的知識框架,提高學習效果。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通過文獻法和經驗法對大單元教學設計進行了研究,從大單元設計的意義、原則、現狀以及策略幾個方面展開詳細論述。
大單元設計指的是以單元為單位、以主題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大單元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知識間的聯系,強調了教學的結構性和整體性,是一種由點到面的現代化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的碎片化教學方式,大單元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實現學習上的循序漸進,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基于此,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該遵循素養性、生本性以及情境性原則開展大單元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觀念。
新課標提倡大單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大單元設計,對學生新知識的掌握以及思想品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能夠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從初中生的認知發展上分析,他們的思維正在不斷發展,理解和歸納能力不斷提高,可以建構知識網絡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將大單元設計引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讓單元知識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以單元主題為主線,進行相關知識的總結梳理,促進了同類知識的融合,使課時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助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網絡的建構。同時在這種大單元教學模式下,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促使其根據自身的學習認知進行未知探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知識學習的難度,可以顯著提高學習效果。簡單來說,大單元設計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使復雜、碎片的知識變得更簡單、系統、易于理解。
其二,能夠豐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該重視課程內容的豐富,促使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知識內涵,從而形成美好的品質。大單元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分析單元主題,構建課時之間的關聯,這就需要教師豐富教學內容,不僅要詳細地講授教材中的內容,還要適當引入課外資源,如學生身邊的真實案例等,促進學生真正理解相關知識。此外,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可以進行課堂的延伸,通過組織相關活動等形式進行學習拓展,促進學生實踐,學生的學習態度會更積極。
其三,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本質就是德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德育元素的挖掘。大單元教學模式下,不同的單元會有不同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德育的核心。教師進行大單元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刻將相關主題放在心中,具有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作用。以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友誼”,教師教學之前點明主題,學生在學習時方向就會更明確,帶著正確的友誼觀進行學習,認識到友誼的重要性,從而珍惜友情。
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有助于知識體系的建構、教學內容的豐富以及思想道德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重視這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要想提高大單元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相應的原則。
其一,素養性原則。素養性指的是教師教學應該立足于核心素養。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大單元設計時,應該根據新課標要求,有針對性地展開設計,讓學生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現實生活案例的方式讓學生分析解決辦法,以彰顯大單元教學的素養性。本單元的主題是“法治”,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學習過的法律知識分析案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其二,生本性原則。生本性指的是學生本位,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進行單元教學前需要分析主題,讓學生觀察課時標題、分析課時之間的聯系,引導其自主總結大單元主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主題的印象會更加深刻。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共有三個課時,分別是“探問生命”“珍視生命”和“綻放生命之花”,教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分析課時標題,提取共性,進而確定單元主題。
其三,情境性原則。情境性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構建適應其認知發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單元主題,掌握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結合單元知識合理地構建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題為“情緒”,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初中生展現情緒的視頻,讓學生能夠融入情境,深刻地認識到情緒調節的重要性。
目前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大單元設計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有的教師沒有充分理解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在應用大單元設計時還較為片面,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對高效的大單元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
其一,教師應該具備大單元設計理念,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大單元教學。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分析,每個單元都包含多個課時,例如,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成長的節拍》,其中包含三個課時,分別是“中學時代”“學習新天地”以及“發現自己”。也就是說單元以課時為基礎進行劃分,課時之間具有相應的聯系,如本單元是圍繞“成長”進行的,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設計符合“大教育觀”。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從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導致知識的學習較為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困難。而在新時代,大單元教學已經被明確提出,那么教師就應該注重思想觀念的轉變,認識到大單元教學的重要作用,從而將這種思想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
其二,教師應該具備整體性觀念,處理好單元與課時之間的關系。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是由多個部分構成的整體,其中單元課時就是部分,組合在一起構成整體。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站在宏觀的角度進行思考,處理好課時與課時之間的關系以及單元與課時之間的關系。
例如,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文明與家園”為主題,共分成兩個課時,一是“守望精神家園”,二是“建設美麗中國”。其中可以將課時一總結為:中華文化血脈的延續,凝聚民族價值追求;將第二課時總結為:抓住新時代發展機遇,正視社會發展挑戰,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教師在進行大單元分析時應該綜合這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可以看出,兩個課時都是圍繞單元主題“家園”展開的,而課時之間是時間上的延續關系,先回顧中華文明,讓學生守正創新,再結合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理解現代化國家建設。處理好單元、課時之間的關系,能夠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強化內容理解。
首先,教師應該深入解讀道德與法治教材,理清知識脈絡。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是由多位著名教育專家編訂的,結構非常清晰,內容邏輯十分嚴謹。教材不僅是單元與課時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單元與單元之間也是有所關聯的。也就是說,一冊書中各個單元之間也具有相同的主題。要想提高大單元教學效果,教師就不應該局限于一個單元框架中,而是從總體上進行教材的解讀,分析教材的知識脈絡,使大單元教學在一個更大的主題下展開。
以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本冊共包含四個單元,分別是《富強與創新》《民主與法治》《文明與家園》和《和諧與夢想》。從各個單元的主題來看似乎沒有什么關聯,但是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四個單元主題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分析,也就是對“富強、民主、文明與和諧”進行闡述,由此可以得出每個單元都與“國家發展”相關,因此本冊書的主題就是“國家發展”。如果學生能夠從這一層面上進行學習,就可以在大單元下構建出更大的知識網絡,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其次,教師應該注重主題的提煉,圍繞主線進行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以課時為導向,理清單元與單元、單元與課時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提前了解學習的大致內容,能夠促進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而進行課時學習是對大單元下框架分支的細化,只有把握好課時學習,才能讓知識體系更全面、具體。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課時教學時,應該注重圍繞主線進行,不脫離主線,才能保證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主線的把握。本單元的主線是“富強創新”,那么課時的教學設計也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等好政策讓中國走向了富強,創新讓國家和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通過這種串聯主線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知識學習難度。
大單元教學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道德與法治大單元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果才能真正提升,思想品格才會不斷健全,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促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創新教學需要從兩個角度思考:一是新穎性,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優化。二是興趣性,也就是說僅有新穎度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認知。如果能夠滿足這兩點,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顯著提升。從筆者教學實際分析,既具有新穎性又符合學生興趣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其一,數字化教學。當今時代數字技術繁榮發展,改善了教學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教育部門也提倡教育信息化,而且學生對數字化技術十分感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時,應該注重數字化教學方法的利用。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化設備,為學生創建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單元主題。例如,在進行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影像功能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對應的情境中深入體會單元主題。如教師可以播放關于集體故事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然后引出單元主題,再進行課時教學。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大單元知識的復習鞏固中應用數字化技術。大單元設計的知識構成了完整的網絡,教師可以利用相關教學軟件,制作道德與法治知識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復習鞏固。仍然以《在集體中成長》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以問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思維導圖的制作,從“集體”這一主題出發,讓學生進行分支的細化。最終教師將完成的思維導圖分享給學生,讓其進行復習。
其二,實踐化教學。道德與法治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提升德育效果的主要途徑。而思想品德不可能僅僅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就能夠得到強化,還需要實踐的補充,讓學生遷移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因此,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注重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深化學生的體驗。例如 ,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規則”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來到校外,觀察社會中的規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規則的重要性,從交通規則等生活規則上升到禮貌待人等社會道德,再上升到法律法規,從而引導學生成為一名遵紀守法的中學生。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是一種結構化、整體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識難度,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注重將大單元設計融入實際教學,轉變思想觀念,圍繞單元主題構建知識體系、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大單元設計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