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第四實驗小學 王巧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核心素養導向下“學習任務群的組織與開展”這一理念及內涵。所以為了讓整個課程教學更好地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教師應該基于學習任務群實現主題單元整合性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和探究,獲得對單元知識內容的全盤建構,以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性發展。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基于學習任務群的主題單元整合教學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基于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展開的主題單元整合教學主要以單元為整體來實施系統性、開放性及整體性的語文課程學習,通過設計各種學習任務的方式支撐并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化探究及實踐,充分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緊扣新課改的理念及內涵,積極展開主題單元整合性教學。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更科學、系統且全面的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展開更有意義的課程學習實踐活動,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主題單元整合教學模式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綜合分析“學習任務群的組織與開展”這一新課程理念的相關內涵,明白單元整合教學的關鍵及基礎,而后有針對性地完成主題單元整合教學專題設計,使整個教學模式的應用更科學、合理。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時,教師應該綜合地分析這一單元的主題——“讀書明智”。從單元主題的分析中能夠明白本單元是以“讀書”為話題,主要編排了精讀課文《古人談讀書》《憶讀書》和略讀課文《我的“長生果”》。這三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從古至今人們讀書的態度、方法、經歷及感悟。實現對這一單元教學專題的分析及設定過程中,教師要緊扣新課改理念,綜合分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結合“課程綱要”可以發現,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根據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根據要素可以看出,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借助有效的方法,如圈畫關鍵詞、列提綱、畫表格等,根據自身需要對提取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及總結,借此來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在分析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分析單元寫作主題。本單元的寫作主題是“推薦一本好書”,也是緊扣單元主題要素的。整個習作的要求是讓學生根據自身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點。對此,教師應該明白本單元習作教學的要求是讓學生對材料有所取舍,能夠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將自己想要寫的重點內容闡述清楚。
在完成對本單元相關內容的分析后,教師可以設計單元學習專題——“我論讀書”,而后基于單元目標及文本特點設計“課前預習單”,以此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把握課程教學難點,在課堂上借助“課堂助學單”引導學生展開高質量的閱讀學習實踐,理清楚讀書與寫作之間的關系,豐富學生的知識感悟及體會。而且在課堂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展開拓展性閱讀,立足于單元主題,實現多元化的閱讀實踐,聚焦單元主題中心,遷移運用知識與技能,完成課后拓展實踐。以這樣的模式,便能讓單元整合教學專題的落實更具有導向性,能夠驅動學生實現更有意義的課程學習,豐富學習感悟,最終帶動學生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
教師在設定主題單元整合教學專題之后,應該對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學重難點,合理地設計大單元學習任務群,緊扣單元中的語文要素及核心任務,圍繞單元學習目標,嘗試將整合性的教學任務細化成若干個具體的學習活動,構建學習任務群,而后引導學生展開項目任務化的學習,以達成對本單元相關知識的深層探究。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綜合分析大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以指導學生展開更有意義的項目化學習。
這一項目任務的設計緊扣新課改的要求,讓整個課程教學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充分激發學生的生活化探究興趣,以促進學生展開自主合作及探究性學習。“尋找身邊可愛的小動物”這一項目任務能夠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也是符合學生天性的。很多學生都喜歡小動物,所以借助這一項目專題,能夠驅動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嘗試尋找身邊可愛的小動物,如小貓、小狗、小兔子等。學生在展開這樣一系列的學習實踐時,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彰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可以帶領他們去動物園觀察各種各樣的動物,也可以走進當地的花鳥市場,近距離地觀察小動物,甚至還可以讓父母買一些小動物,在家進行細致觀察,將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特點一一記錄下來。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做好較為豐富的單元學習前準備,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支撐,讓單元化學習效果更佳,以此帶動學生實現更有意義的課程實踐。
“研讀名家筆下的動物”是實現主題單元整合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任務群的核心項目任務。在這一項目任務的拓展實踐環節,教師應該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各種各樣的問題為引領,讓學生實現對本單元相關文本內容的綜合性探索。本單元主要包含三篇課文,分別為《貓》《母雞》和《白鵝》。教師可以結合三篇課文的特征細化不同的項目學習專題,嘗試讓學生達成對三篇文本的綜合性解讀。《貓》和《母雞》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所以教師可以設計“研讀同一作家筆下的不同動物”這一項目任務,而后結合閱讀鏈接中葉·諾索夫的《白公鵝》與豐子愷的《白鵝》設計“研讀不同作家筆下的同一種動物”這一項目任務,讓學生展開針對性閱讀,提升綜合閱讀實效。
1.研讀同一作家筆下的不同動物。
一方面,教師可以將《貓》和《母雞》這兩篇課文整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在此基礎上設計不同的群文閱讀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
(1)通讀兩篇課文,找出作家老舍喜愛貓和母雞的句子。
(2)結合這些句子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在旁邊批注出來。
(3)老舍在這兩篇課文上所使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呢?嘗試通過思維導圖或表格的方式展現出來。
教師根據群文閱讀的需要,設計了三個不同的項目學習任務,讓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方向更明朗,也為他們自主化的學習實踐搭建了較為廣闊的平臺,驅動學生展開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感悟。
另一方面,當學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各個小組將自己合作探究的成果一一展現出來。有的小組對第一個任務的探究比較細致,找出了多個能夠表現作者對母雞和貓喜愛的句子,如“說他貪玩吧,的確是啊,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這句話充分展現了作者對貓的疼愛,因為三個語氣詞有“寵溺”的意味。學生只分析到了這一層,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點撥學生分析作者使用的方法,如“明貶暗褒”“擬人”等,這樣的表達才更深入、形象。有的小組在分析兩篇文章表達方式的異同點時,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闡述,分別為“結構特點”“語言表達”及“情感表達”。當學生說出這三個異同點之后,教師應該加以總結,進一步完善學生的學習成果。
2.研讀不同作家筆下的同一種動物。
針對這一項目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對比閱讀,說出不同作家在表現“白鵝”時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在分析的同時,教師要適時總結,讓學生對自己的研究過程更明晰,豐富感悟和體會。在學生展開對比分析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拓展,引入夏丏尊的《貓》以及周而復的《貓》,對比老舍的《貓》,進行整合閱讀,說一說三位作者在表達自己對貓的喜愛時所使用的手法。在完成這一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沿用自己在上一環節的總結技法,分析三篇課文的寫作模式,得出結論。比如,老舍主要是對貓的性格特點進行描寫;夏丏尊主要從家人對貓的情感變化進行描寫;周而復主要對貓的外貌、形態及動作等方面進行描寫。學生根據自己領悟到的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到這一項目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體現了學習思維,彰顯了核心素養。
這一學習任務立足于上一任務,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寫作實踐活動,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領悟到的遣詞造句技巧、謀篇布局技法加以綜合應用,寫出自己喜愛的動物,實現讀與寫的有機融合,真正意義上達成主題單元的整合性教學,有利于彰顯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學生展開寫作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項目任務支架,讓寫作過程更豐富且完善,激發學生的習作愿望。對此,教師可以結合這一項目主題設計三個項目支架。
1.如果你心愛的動物走丟了,要張貼尋物啟事,你會怎樣介紹自己的動物呢?
2.如果你想讓朋友和你養一樣的動物,你會怎樣介紹這一動物呢?
3.如果你需要將心愛的動物放到朋友家飼養一段時間,你又該怎樣介紹呢?
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有關動物三種不同的情形,就會讓學生的表達及描述有不同的側重點。有了這三個具體的項目支架,學生會回顧自己的閱讀內容,完成相關任務的回答。結合文本內容的特點,完成項目支架的布局后,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基準點,讓學生展開寫作實踐,將自己領悟到的寫法遷移運用于寫作實踐活動中,嘗試寫出自己最喜愛的動物朋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便真正意義上完成了讀與寫的有機結合,讓閱讀及寫作思維得到共同發展。
在指導學生完成寫作實踐活動后,教師應該整體拓展單元學習活動,嘗試實現課內外的有機結合,以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促進課內,共同拓展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實踐空間,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及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中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及辨析,豐富閱讀思維,實現學習能力的遷移及發展。所以教師可以立足于本單元主題開展專題化的教學,設計不同的項目任務,讓學生的課后探究活動更科學、方向更明朗。比如,教師結合“合作探究動物專題作品”這一項目任務主題,細化了不同的子任務。
1.搜尋名家寫的動物作品。
2.展示動物專題閱讀成果。
根據不同的子任務,學生有了不同的探究及實踐方向。比如,針對第一個子任務,學生可以結合前文所探究的內容,搜尋同一作家的不同動物作品及不同作家的同一動物作品。第二個子任務就需要學生將自己閱讀的內容以成果的方式展現出來,既可以是演講稿,也可以是手抄報,還可以是讀書筆記、繪畫作品、詩歌朗誦等。學生展現成果的方式不受局限,主要為了彰顯綜合性學習實踐的整個過程,實現跨學科融合,拓寬語用領域,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一系列閱讀、梳理、探究及交流活動,豐富學習思維,切實提升單元整合性閱讀效能,嘗試以宏觀的視角去審視語文課程學習,達成學科核心素養全面培育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學習任務群主題單元整合教學時,一定不能忽視“教學評價”這一環節,要聚焦學生任務群實踐的整個過程,實現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以實現高質量的課程教學。
首先,教師在評價時應該充分體現主體意識。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自我評價以及小組互評。學生根據學習任務群探究的整個過程分析彼此的學習活動,找出不足之處,取長補短,從而獲得個性化發展。
其次,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探究意識。基于學習任務群展開的主題單元整合教學有著很強的綜合性,并且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探究為主,所以教師的評價也應該體現探究意識,要綜合分析學生在學習任務群實踐過程中的探究性及綜合操作性,分析學生的探索情況,而后對學生的探究性素養進行綜合評判,彰顯這一教學主題的價值。
最后,教師的評價應該體現合作意識。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就是要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其中大部分是需要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完成的,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該綜合分析他們的合作意識,有針對性地滲透相關評價指標,從而驅動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任務群探究實踐中展現合作觀及競爭觀,彰顯學生的語文素養。
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教師能夠聚焦學習任務群探索的整個過程,全面認識這一教學模式的優勢與劣勢,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最終驅動學生展開更高質量的課程學習。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地實踐“學習任務群的組織與開展”,立足于學習任務群展開主題單元整合性教學,讓整個課程教學有更強的綜合性色彩,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的各項素養得到拓展,最終達成語文核心素養有效培育的目的,建構彰顯新課程理念及特色的“大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