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馬店小學 張鴻勤
科學深度學習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促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基本的科學知識與基礎的科學技能,最終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獲得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真學、真研、真做,是實現深度學習模式的有效探索。
真學,即關注學生對探尋經驗的科學真味。學生要進行科學探究,就需要發現問題以及提出問題。教師通過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喚起關于自身實際生活的經驗,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進行自主性探究,最終完成深度學習過程。
真研,即關注學生理解探究內容的完整含義。科學探究對學生來說,并不像科學家一樣從自然界進行實踐和求證,而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發揮課堂的主體作用,進行探究式學習,獲得科學知識以及了解科學思想內涵,完成科學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明白“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這種科學探究方法才是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強有力的方法。
真做,即關注學生持續深入探究的動力形成。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引發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而教師則需要密切關注學生能否在閑暇時間,利用現有的知識向更深層次持續探索,并且在探索的過程中時刻反思“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從而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對知識產生深刻的認識。
傳統科學課堂中,教師習慣圍繞單一的知識內容實現知識的傳遞,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形成死記硬背的習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圍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客觀發展規律創新教學方法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審視深度學習的內涵,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主觀興趣,促使學生在主觀興趣的驅動下實現深入探究,從而有效落實深度學習效果。深度學習主要體現在學生的主動學習效果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中應當引導學生自主總結科學內容,通過相關知識內容的總結幫助學生建立對科學知識的全面認識,同時利用科學課堂上的“學、研、做”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實踐應用方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科學知識與人文課程之間的差別,在各種主觀感悟和客觀認識的對比中提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落實核心素養已經成為重要目標,所以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應該嚴謹審視科學知識蘊含的人文內容與核心思想,在教學設計中圍繞理論內容的核心思想創新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找尋各種理論內容的本質,在理論內容與實踐應用內化中形成自己的主觀感悟。同時,教師在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運用趣味性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自主轉變學習思想;為學生營造歡快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收獲更多的學習樂趣,在趣味性和多樣性的學習情境中提升對科學深度學習的興趣,在核心內容理解中形成對各種知識的深刻感知,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個性化思考方式不知不覺地得到明顯轉變。教師在深度教學方法設計中應明確各種教學方法的教學目標,如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學生在相互探討中可以形成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1.課程設計存在形式化現象。
五育并舉、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的共識,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著重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學科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保障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為了順應現代化教育理念,很多教師嘗試從教學形式和課堂組建方式上去改變,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持續創新為學生營造歡快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體驗中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但是從科學課堂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乏主動了解學生思想狀態和思維理念的意識,所以課程創新形式與學生期待的教學方式并不相符,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并不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甚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質量。當前科學課堂教學形式化已經成為阻礙科學教學發展的重要問題,而且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核心素養教育存在理解偏差,一味地營造歡快的學習氛圍,降低了課堂管理標準和管理頻率,忽視學生客觀發展特點和學科內容屬性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小學生普遍存在自律性差的特點,很容易在管理薄弱的課堂中迷失自我。缺乏對教師配合的課堂難以保障科學教學進度的合理推進。
2.缺乏對學生內在需求的認識。
科學學科的有效教學需要建立在師生緊密互動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在知識傳輸過程中應著重關注學生的反饋,結合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是就目前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很難認識到學生信息反饋對課程優化的重要性,在課程調控和內容革新中習慣根據自身的主觀判斷替代學生的心理感受,難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難以體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同時,主觀臆斷和干預的方式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精神。科學課程內容與其他理論內容存在較大差別,教師在科學課程教學后需要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完成知識的內化,內化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洞察理論內容的核心思想。但是從目前科學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習慣運用機械化的灌輸方式,缺少內化的空間和時間,導致學生難以體會知識內容的趣味性與核心思想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還未感受到科學的奧妙和奇妙的現象,教師就已經帶領學生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的弊端在于,教師缺乏對學生內心發展特點和發展訴求的認識,長此以往,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主動互動的積極性,而且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后學習中缺乏與學生的緊密交流,難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
更新和優化教學理念已經成為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科學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目標,在科學整體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構建各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認真研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通過對相關要求的完整解讀,明確教學流程。例如,在四年級“聲音”相關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了解聲音的傳播過程和聲音的產生條件,利用層層深入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對聲音的清晰認知。教師應該轉變傳統單一注重理論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運用層層引導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洞察知識內容的本質,然后結合學生的客觀發展特點構建趣味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得到美好的學習體驗,同時采用自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制定真學、真研、真做的基本教學目標,在明確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科學設計學、研、做的基本教學內容,利用理論學習、知識點探討、科學實踐的完整學習流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學目標不清晰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部分新晉教師培訓不到位。新晉教師力量具有較強的創新性,習慣運用游戲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但是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整合方面明顯匱乏,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習慣將注意力集中在游戲本身,缺乏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導致教學缺乏時效性;其次,部分地區科學學科存在被邊緣化的情況,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的認識,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難以落實深度學習的基本內容。
在“深度學習”理念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局限于課本的教學現象,結合課本知識和學生的客觀發展特點整合教學內容,通過對單元科學內容的合理加工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時在教學內容設計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科學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習慣和學習內容進行知識內容加工的能力,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合理拆分學習板塊。其次,教師在教學引入環節應該綜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客觀發展特點,利用奇妙的科學現象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共鳴,促使學生在感官沖擊下提升科學學習興趣,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提升學習深度,在重復性的自主思考中優化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追求真理的學習態度。
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洞察科學的本質,了解其中蘊含的真知和奇妙思想。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景還原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科學現象原理,然后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闡述各自的觀點。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培養學生形成聯系生活經驗和知識內容的習慣,利用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制作手工模型的實踐活動,在教學設計中著重考慮學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可以融入小組合作的方法,促使學生在思維碰撞和認知沖突中形成思維優化,同時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予學生探尋個人生命歷程的空間,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結合生活經驗和知識內容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和學習經驗的不同導致科學理解存在較大偏差,所以不同思維形成的科學加工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而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和科學現象特點構建自主發展空間。
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學生的客觀發展特點和科學內容屬性創建合理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氛圍的熏陶中提升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信息技術創新發展的影響下,開放性的信息已經成為提升信息傳遞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創建開放性的課堂,給予學生展現個性化的發展空間,同時利用開放性的空間觀察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情況,從而結合學生的缺陷給予其針對性指導。教師在對學生指導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意識,順應學生的思維,給予其點撥性指導,運用顛覆性的知識實現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
教師在教學情境建設中應該了解科學教學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創新教學策略。例如,在三年級“溶解現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微視頻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提升主觀能動性,然后運用視頻慢放的方式讓學生觀摩溶解現象的規律和特點,幫助學生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了解溶解現象的本質,然后給予學生自主闡述科學現象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展現自己的個性化思維,運用創造性思考和想象的方式提升課堂的活躍度,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搜集和整理有關溶解現象的趣味視頻,在課堂上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資料整合,從而提升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完整認知。
在理論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關的實驗材料,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理解的內容完成科學實踐,同時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創新實驗流程,在相互探討和實驗創新中實現思維碰撞,從而幫助學生優化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型。
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積極總結和學習新穎的教學經驗,利用新穎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走出表層知識盲區,通過深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同時在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著重強調學生的自主思考,利用環境熏陶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想象能力,通過學習能力和思想意識的完善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科學的教學評價對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的優化以及課堂效率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科學落實教學評價環節,合理運用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保障教學評價的完整性。教學評價中,教師應該利用師生平等交流的方式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合理運用情感交流的方式有效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及時反饋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疑惑。在教學評價內容方面,教師應該結合教育要求進行多樣性的設計,如可以將學生的進步情況、學習能力發展情況、認知水平以及思想發展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針對“學、研、做”等不同的學習內容制定差異性的評價標準,通過多方面的均衡評價充分保障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