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池店中心小學 王永珍
大單元目標統整背景下,準確把握小學語文習作主題單元各環節的教學目標定位,關系到單元整體目標的實現度。“精讀課文”作為習作主題單元的首個環節,對單元整體目標起著舉旗定向的作用。秉持語文學習綜合性、實踐性和情境性的理念,以學習任務群的視角,辨析其與閱讀主題單元“精讀課文”的目標定位的區別;梳理和明確其在單元各環節中的教學任務定位;解讀各篇精讀課文編排序列和文本特點,突出其教學目標側重點,有助于教師準確開展大單元統整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習作主題單元整體目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自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冊均設置一個習作主題單元。各單元均有編排“精讀課文”,這與閱讀主題單元是十分形似的。習作主題單元與閱讀主題單元中的“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有什么區別呢?習作主題單元中“精讀課文”與本單元其他環節的教學目標有什么聯系和不同呢?習作主題單元中各篇“精讀課文”之間的教學目標側重點一樣嗎?辨析以上三個維度的問題有利于教師正確認識習作主題單元“精讀課文”的編排意圖,進而合理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習作主題單元中的“精讀課文”往往是以特點明確的類文本呈現的,是邏輯關聯的類文本,且多是在文體或表達方法上存在“類”的邏輯關系。可以說主題單元“精讀課文”的邏輯關系是建立在表達方式或文體的同類上。五年級下冊習作主題單元的精讀課文為《人物描寫一組》和《刷子李》。結合新版課標,它們應該屬于“文學性閱讀與創意表達”范疇,且具有明顯的聚焦小說中人物塑造這一類的特點。以某種文體或表達方法為聯結邏輯的類文是習作主題單元精讀課文最大的呈現特點。
同樣屬于“文學性閱讀與創意表達”范疇,體現人物塑造的閱讀單元精讀課文則分散編排在各冊教材中,數目很多。如一年級上冊的《烏鴉喝水》;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手術臺就是陣地》;四年級上冊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西門豹治鄴》;五年級上冊的《將相和》《獵人海力布》等,舉不一而全。它們的“特”是很典型,但以不同人文主題集合編排為不同的閱讀單元。人文主題和閱讀能力主題是閱讀主題單元精讀課文聯結組合的邏輯因素。
閱讀主題單元“精讀課文”重在閱讀與欣賞,上述入選閱讀主題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學中更注重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感知,欣賞名家經典的表達范例,充分積累人物描寫作品的審美經驗。在“文學性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范疇中,閱讀是重心,感知、欣賞和體會人物是主任務。這些理解也可以從閱讀主題單元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題中體現。《景陽岡》的課后四道練習題分別指向詞語理解、事件經過、細節再現、人物印象;《手術臺就是陣地》的三道課后作業分別指向聚焦場面描寫,領悟主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聚焦神態、動作和語言,體會人物的精神品格。可見,分散在各冊閱讀主題單元中的“精讀課文”以閱讀、理解、欣賞為核心,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夯實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審美積累,為將來的創意表達打基礎、做準備。
習作主題單元“精讀課文”重在得法與表達。入選習作主題單元的《人物描寫一組》和《刷子李》的組合編排,更加突出作為人物塑造的幾種經典方法的呈現載體和范例。如《摔跤》中對人物動作的經典描述;《他像一棵挺拔的樹》中對人物外形的描寫;《兩莖燈草》則是對典型場面和典型人物塑造的方法進行經典呈現。同時,以上選文的課后練習題基本是聚焦對應的語言范例。它們以類的形式,以群文為單位呈現人物塑造的經典范例和方法。教學中側重從感知表達方法、欣賞表達效果和表達方法提煉等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精讀課文的表達方法,開啟創意表達的第一步。
下冊第五單元以人物塑造為主題的習作單元之前,教材編排了許多這一類的精讀課文于各個閱讀單元中,除了實現相關的人文主題和閱讀能力教學目標定位外,也為學生對這類表達方法積累足夠的語言欣賞經驗。于是,五年級下冊的人物塑造主題習作單元不是憑空孤立的一種表達方法的介入,而是一種“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梳理與提升。
可以這么說,閱讀單元的精讀課文和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都屬于相同的學習任務群,前者教學目標定位于閱讀、理解與欣賞,后者聚焦于創意表達,兩者又是銜接、提升的邏輯關系。兩種主題單元精讀課文將引領學生經歷積累語言材、發現語言現象、探究運用語言規律的過程,符合新課標中語文學習綜合性和螺旋上升的理念。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習作主題單元為了實現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按順序編排了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顯身手、習作例文、習作五個環節,環節之間是一個怎樣的教學層次邏輯關系呢?它們是怎樣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呢?從新課標的角度來詮釋,習作主題單元就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任務群,五個環節就是五個相互關聯的學習任務。各個任務間關聯的邏輯就是單元的主題。隨著各項任務的逐層推進,學生經歷了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等語言文字實踐活動,形成認知,積累經驗,提升了素養。
作為主題單元的第一個環節——“精讀課文”,是單元整體目標實現的開端。教材編排了2—3 篇精讀課文。如三年上冊第五單元的《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四年級上冊的《爬天都峰》《麻雀》等。選文有一個特點:都是選自名家經典,具有表達方法的典范性,是學生感知、欣賞和遷移表達方法的最佳典范。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理解文本和欣賞語言作為教學目標,應該以此為手段和載體,引領學生經歷表達方法的發現與感受過程。筆者認為,這個環節真正的目標是以幾篇經典的表達范例文本為載體,學生發現、感知某種習作表達方法,并在文本理解的實踐中、在比較與欣賞中感受這種表達方法帶來的良好表達效果和語言審美體驗,從而產生明確的情感認同和模仿的主觀傾向。
“交流平臺”的教學目標定位應該立足于表達方法的梳理與提煉,在經歷充分的精讀課文的發現與感受的基礎上,發現語言表達的奧秘,梳理提煉出相應的表達方法,實現讓指向表達的閱讀進一步向得法遷移的寫作升華。
“初顯身手”的教學目標定位應該立足于表達方法的嘗試與實踐,也可以說是依著葫蘆去畫瓢,小試牛刀。學生在完成表達方法梳理提煉后,將進入遷移探究階段。在表達方法理性梳理的基礎上,寫個片段,將語言實踐感性化,建立用方法創作的體驗,樹立初步的信心與經驗。
“習作例文”這個環節的教學目標定位是實現表達方法與兒童生活和兒童語境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實現從名家語言典范的仰望向兒童自我情感傾向的平視中來,為后面習作環節做好鋪墊。
以四年級的一個習作主題單元為例,單元主題為“感受把事情寫清楚的范例,將一件事寫得有序,寫清楚”。在單元內容編排上,安排兩篇精讀課文《麻雀》《爬天都峰》,進一步分析兩篇精讀課文,除了鮮明的習作方法的文本范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出自名家之手,堪稱內容和形式上的雙重經典范例。這個環節的教學定位是引導學生感受敘事性文章有序表達和重點環節描寫清楚的特點,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初步提煉有序表達和清楚描寫的方法,同時建立對文本范例和運用的表達方法認同和欣賞的傾向。
下一個環節是“交流平臺”,主要是在精讀課文所運用的表達方法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提煉“把一件事寫得有序,描寫清楚”的方法。這一環節的重點在于學生對習作表達方法從感性逐步到理性、從模糊向清晰的演變,為“初試身手”環節開展小片段的嘗試做好準備。“初顯身手”則是學生對提煉的習作方法開展一次集中的片段式熱身。此時學生的習作實踐經歷了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過程,表達方法也實現了實踐--理論--實踐的轉換。學生在這樣的語言文字理解、感知和實踐中,將表達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認識。接著本單元安排了“習作例文”環節,包括《我家的李子熟了》和《小白船》,這個環節的選文有個與精讀課文不同的特點,例文的內容和形式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同時輔以旁批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一件事有序清楚地寫出來,在他們喜聞樂見的學習和生活領域也可以運用,并且產生很好的表達效果。“習作”環節就是學生運用學到的習作方法開始自主習作實踐。
五個環節各司其職,教學目標定位側重點不一致,但五位一體都指向習作表達,習作表達是五個環節最終的共同目標,也是習作主題單元的整體目標。可見,習作主題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是以習作為教學目標指向的“閱讀”,是以表達為最終目標的“閱讀”。
習作主題單元基本上都是安排兩篇精讀課文。入選的精讀課文有什么特點?它們之間是什么樣的邏輯關系呢?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將兩篇精讀課文按完全“同質”的定位來組織教學,這樣的教學定位合理嗎?符合課文的特點和教材編排意圖嗎?
前文提到,統編版第十冊第五單元習作主題編排了《人物描寫一組》和《刷子李》,它們的共性是屬于“文學性閱讀與創意表達”范疇,都隸屬于“人物塑造”的大主題。認真閱讀和分析可知,課文的特點和任務傾向是不同的。《人物描寫一組》中的《摔跤》以精彩生動的人物動作描寫來塑造主人公嘎子機敏、好勝的形象;《他像一棵樹》是以人物的外貌描寫塑造駱駝祥子健壯、陽光的形象;《兩莖燈草》則是以典型事件中的典型細節來塑造愛財如命的嚴監生的形象。《刷子李》則以襯托為主,融合人物動作、外貌和典型細節等方式來塑造手藝高超、個性鮮明的刷子李。很明顯,兩組精讀課文都屬于人物塑造范疇,但行文特點不同,承載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也不同,它們各自的定位是獨立平等的。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將空洞的“人物塑造”方法作為教學目標定位,應該遵循精讀課文的編排序列,突出課文承載的具體的人物塑造方法,由單項方法的感知、欣賞和積累到最終的綜合梳理。在充分的單篇課文的表達方法感知、欣賞和提煉基礎上,匯集成為單元統整目標“人物塑造”。
同樣,第九冊第五單元的習作主題單元整體目標指向“感知基本說明方法,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種事物介紹清楚。”在“精讀課文”環節編排了《太陽》和《松鼠》兩篇課文。兩篇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完全一樣嗎?它們之間是同質化,沒有差別,還是在主目標一致的基礎上,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呢?教學時教師要比對和分析,最終契合選文特點和編排意圖。
《太陽》運用的基本說明方法包括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和做比較。《松鼠》則沒有運用《太陽》的基本說明方法,但文章以細致生動的描述語言說明了松鼠小巧可愛的特點。可見,在單元大主題背景下,《太陽》是以規范的說明方法為側重,《松鼠》則是以生動的描述語言為側重,兩者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風格是不同的。前者運用基本說明方法,后者運用描述語言;前者突出平實、清楚、明白,后者突出生動活潑。因此,在“了解基本說明方法,學習恰當的說明方法”單元主題范疇里,兩篇精讀課文在“恰當”這個關鍵詞的指引下,分別是平實明白和生動活潑的說明文范例。為此,教師的教學目標定位不能簡單停留在基本說明方法的感知上。《太陽》應該將重點放在“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和做比較說明方法的恰當運用”,將抽象的太陽相關的知識介紹得清楚可感,感受這種說明文的“恰當”。《松鼠》應該突出感受細致生動的描述語言和略帶情感傾向的說明方式。最終引導學生反芻、提煉和總結出單元整體目標說明文中“恰當”的方法認知。兩篇同一單元主題、不同說明風格的精讀范文的出現,將說明文的教學從學生具備初步的基本方法認知的基礎上,向不同需求的說明文風格引領,從而為學生由閱讀向表達拓展打下基礎。
可見,習作主題單元中的精讀課文編排意圖不分主次,在表達方法呈現上各自具有獨立的邏輯關系。教師不能被“類文”所迷惑,將關注點簡單集中在“類文”的共同點上,臆斷、籠統地開始教學,這樣的話,兩篇精讀課文都停留在一個教學目標層次上,學生對精讀課文涵載的表達方法的感知就是籠統的,沒有側重點,“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就得不到全面落實。教師要在“類文”的基礎上分析文本特點,理解教材編排意圖,準確把握每篇精讀課文在引領學生感知、欣賞、梳理表達方法上的范例價值。
綜上所述,習作主題單元和閱讀單元“精讀課文”都屬于學習任務群范疇,前者側重于創造與表達,后者側重于閱讀與理解。習作主題單元 “精讀課文”在單元統整任務群中承擔著引領學生從經典語言范例中感受表達方法,形成語言審美認同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習作單元大主題下發揮各篇精讀課文的文本特點,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閱讀鑒賞文本,感知梳理表達方法,為后續的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