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 劉園淵
在新課程標準的倡導下,初中階段的生物課堂上,教師應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探究,更應該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啟發—互動—探究性教學,提高生物課堂知識教學的質量,同時調動起學生勇于探索、大膽提問的積極性,優化學生解決問題打開思維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生物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生物知識,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記憶,因此啟發-互動-探究性教學在初中階段的生物課堂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
豐富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是對新課程標準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思想的貼合,是對傳統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等刻板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摒棄。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方式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就要求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課堂啟發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不同的知識引導,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探索,營造積極互動的學習氛圍,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同時輕松的課堂氛圍有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啟發-互動-探究性教學是初中階段生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發展自身思維能力的有效路徑。
陶行知曾說:“發現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庇纱丝梢姡瑢W生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學習更多知識,高效提高學習質量,首先就要問,問的意義就是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尋找真理,不斷地去創新和實踐,最終獲得想要的知識,同時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其成為一個能夠自主探究學習的人、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的人、能夠尋求答案的人。學生探究的同時教師也要進行相應的啟發教學,不斷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不斷地提問,不斷地解決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者不僅傳授真理,而且要向自己的學生傳授對待真理的態度,激發他們對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欽佩的情感,對壞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態度。”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學習互動,一問一答,只有教師不斷樹立自身啟發—互動—探究的學習態度,才能影響學生形成積極啟發—互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因此啟發—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師自身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不斷思考和探究的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邏輯模式,這是一個雙向有利的教學模式,更是值得教師去不斷鉆研的教學方法。
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和問題的探究交流過程極為重要,教師在實踐啟發—互動—探究的教學方式下,啟發學生進行自主交流學習,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高效益發展,那么教師要想完成啟發—互動—探究性教學目標,在教學方面應該采取哪些有意義的舉措呢?
首先,生物教師在備課時應當豐富教學內容,羅列多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案,在生物教學課堂上創設情境,使學生代入其中,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在情境創設的影響下,帶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積極性和熱情,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繼續探究的動力。
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4—5 人小組,并拋出所要探究的問題,每個小組將最終討論所得的結果與教師進行交流和互動,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對不善于發表看法的學生教師也能夠給予其及時引導。比如,在教授“認識生物”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問題探究:所有的生物都能進行呼吸嗎?生物的身體里會不會產生廢物?如果產生廢物能不能自行排出來?生物是不是都是由細胞組成,病毒有沒有細胞呢?通過一系列的相關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引出所學習的生物課程內容。
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和病毒等,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產生了解生物知識的熱情和好奇心,如此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課堂狀態,加深對生物知識的記憶,養成認真觀察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
古人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庇纱丝梢?,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離不開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初中生物知識“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針對預習的知識理論進行提問和探究,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效率可以事半功倍。
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一些問題,如什么叫染色體?受精卵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那么我到底長得像父親還是像母親呢?那么學生就將會對生物課堂充滿期待,在教師授課時,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或者通過一些有趣的互動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你的眼睛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你的父母誰是單眼皮,誰是雙眼皮呢?為什么我們有的和父親更像一點,有的和母親更像一點呢?染色體到底是什么?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究問,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課堂互動,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培育師生之間放松的相處模式,最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游戲互動、觀察等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學習內容,掌握生物知識,在教師的不斷啟發下,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學生對生物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和學習動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不僅局限于書本內容,動手操作對其更具有吸引力,生物教師在備課可操作的實驗時,要豐富知識內容,確保實驗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實驗操作層面要從學生學習到的生物基礎知識和生活基本常識方面著手,這樣學生能夠更快速地上手進行實驗,同時在實驗操作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在生物課堂實操前,教師應及時說明實驗所需要的教具、實驗操作步驟和實驗注意事項,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的操作過程,并進行鼓勵和引導,讓學生進行更多的實驗設計,認真觀察實驗過程,將實驗結果與同學和教師進行交流,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探究實驗操作結果,進行求證。
例如,在講解“光合作用”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平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案例進行提問,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很多樹葉,那么樹葉的作用是什么呢?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營養,那么植物需要嗎?植物的營養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當教師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后,帶領學生進行實驗解答。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樹葉的生長結構,并解答葉子的作用,使學生的實驗操作與知識學習同步,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次,進行驗證光合作用的實驗操作,可以將植物綠葉一半裸露,一半用黑紙片遮擋,這樣能夠更清晰地進行對比,使學生更直觀地看到實驗結果。再次,將植物葉子在煮沸的酒精中去除葉綠素,用碘酒進行淀粉測試,教師可以將實驗步驟以圖片的形式進行講解。最后,學生記錄實驗結果,教師通過實驗結果激發學生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興趣。由此可見,實驗操作在初中階段的生物課堂是一個能夠使學生高效掌握知識信息的手段,也是生物教師啟發學生在生物課堂積極互動探究的重要方法。
情境式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思考在生物課堂提出疑問,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探究—互動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教師給出相應的答案后,督促學生積極思考和自主分析。
例如,在講授“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干黃豆,將黃豆浸泡在水中,在浸泡過程中,干黃豆會膨脹變大,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黃豆為什么會變大?教師接著講解關于黃豆變大的原理,干黃豆遇水后,內部的蛋白質、淀粉、纖維素與水結合形成結合水,這種現象就叫吸脹吸水。教師可以結合一些日常的生活現象,如去菜市場買菜,總會發現賣菜的阿姨經常往蔬菜上噴水,當學生向家長提出此類問題時,通常得到的解釋是這樣可以保持蔬菜的新鮮狀態,其實這種現象在生物知識中的體現就是“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當教師說明這一現象后,并向學生解釋這樣做的意義與所學知識的關聯性:蔬菜在陽光下暴曬之后,水分容易蒸發,細胞失去水分后會萎縮,看起來葉子也會發皺,噴過水后,蔬菜細胞吸收了水分,并因此變得飽滿,蔬菜的葉子也變得鮮亮。教師根據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場景對學生進行啟發,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利于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信服的教師具有崇拜感和模仿性,那么教師如何能夠得到學生的擁護呢?除了課下給予學生關心與關懷之外,課上的交流互動也是尤為重要的。尤其是初中生物學科,在所有的學科類型中,生物課程的排課比例會相對少一些,那么生物教師就更要利用好課上時間與學生建立情感的紐帶,把控學生課上的情緒,有效地進行課堂互動,使學生感受到被教師尊重和理解,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大膽地發表意見,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互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給予學生極大的肯定,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和需求,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達到學習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啟發—互動—探究,營造團結友愛的合作氛圍。課堂的氛圍感是雙向的,學生在歡樂的學習中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也能夠輕松愉快地完成教學目標。
除了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之外,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性學習,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真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摒棄傳統、刻板的知識灌輸教學手段,在生物課堂中可以采取一些游戲、分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實踐演示等有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生物課程充滿期待和好奇,極大地激發學生對生物課堂的興趣,增加生物課堂的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生物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利用啟發—互動—探究的教學方式,在生物課堂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探究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熱情,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貼近新課標要求。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只注重教材課程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啟發—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生物教師課堂教學的把控,也有利于課堂氛圍的活躍,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在啟發—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下,生物教師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這不僅是對學習方式的啟發和改變,也是對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鼓勵,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學生情商和智商的同時,促使學生牢牢掌握生物知識,最終達到學習效果。就教師而言,啟發式的教學引導能夠提高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的配合度,與學生有效互動,增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斷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思考、樂于探索的精神,這不僅是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在生物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教學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