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 沈學娜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實驗中學 蘇菊蓮 歐陽麗丹
單元作業是單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符合英語課程要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本文闡釋主題意義視角下的單元作業設計理念,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如何通過整合內容、創設情境、串聯活動、設計評價等策略設計主題意義探究視角下的單元作業。
作業的設計與批閱是教師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教師普遍認同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鞏固和反饋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作業所承載的功能日益豐富,還應具有“培養學習的責任心和毅力、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培養認知能力、培養解決問題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自主管理時間能力”等功能。作業的質量決定著其多元功能的發揮。《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教師應基于單元教學目標,兼顧個體差異,整體設計單元作業和課時作業。單元作業是單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作業符合英語課程要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一線教師急需突破的難題。本文結合人教(2011 課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第六單元作業設計案例,談談如何從主題意義探究視角設計單元作業。
主題意義探究是指在主題引領下,通過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挖掘主題所承載的語言和意義內涵。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和完成作業的過程都是學習者自我建構的過程,因此主題意義探究視角下的單元作業設計具有可行性。
主題意義探究視角下的單元作業設計倡導以主題語境為統領,以主題語篇為依托,引導學生在完成情境化作業的過程中加深對單元所學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并能夠在新的情境中遷移應用。“以主題語境為統領,以主題語篇為依托”強調作業內容和形式與單元主題相關,增強作業的“可理解性”;情境化的作業指向語用和功能,旨在引導學生得體且恰當地運用目標語言與他人溝通和交流,提升學生有效運用英語和靈活應變的能力。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作業設計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對比課時作業,單元作業具有綜合性和整合性的特點。作業開始之前,教師用簡單、生動的圖示呈現主題及對應內容,引導學生快速回顧單元所學,形成結構化知識,并將知識與主題意義相關聯,在完成作業之前激活學生相關的學習體驗和知識儲備,明確作業目標。
如圖1 所示,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發現Inventions這一單元作業的主題為“了解常見發明的歷史與用途,理解發明創造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創新精神”,并快速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明確此單元的項目化作業為“設計并介紹自己的一項發明”。

圖1
語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發生和發展的,情境是學生實現意義建構的平臺。好的情境創設應該基于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有語言運用的現實感、真實感和需求感,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水平,使其有能力也有興趣探究和回答未知的問題。適切的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主題意義的探究,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設計Inventions 單元作業時,教師設置以下整體語境:學校第二屆科技節開幕了,今年圍繞主題“Inventions change the world”展開一系列的活動。讓我們一起走進科普樂園,打卡科普基地,了解發明故事,感受創意無限、精彩紛呈的科學之美吧!科普樂園基于四大展館的活動開展,四大展館的子主題相應成為單元作業內容的情境主線,如表1 所示。

表1
以上情境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具有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語言使用場景中,使學生產生情感、態度、體驗,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動力,積極主動地探究如何根據談話場所、對象等選擇不同的語言內容和形式得體地表達。
2022 年版課標提出的課程理念之一是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語言學習主要是在語言實踐中實現的,要基于體驗,經過實踐和運用等過程,英語學習活動觀秉承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語言學習理論。在第六單元的單元作業所設的各個場館情境中,教師設計的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各類發明的了解和探究之旅,從學習理解探究(發明的歷史)到應用實踐(介紹發明),再到遷移創新(評價有用的發明以及推薦我的發明)等一系列的活動,由淺入深,關聯遞進。
例如,在展館1“科學一日游”的情境中,學生首先通過聽力活動獲取貝爾發明電話的相關信息,其次設計“Game Zone”活動,讓學生閱讀如何制作“String telephone”并進行動手實踐,最后讓學生思考、討論相應的原理。而在展館4“創新產品展銷會”的情境中,學生首先通過“Problem List”活動,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列舉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和需求,其次借助“發明設計思路”的引導,通過Imagine(想象)—Plan(計劃)— Create(創造)— Improve(改進)—Share(分享)五個過程創作個人小發明,最后以書面表達的方式推介自己的發明。整份單元作業設計通過“聚焦必備知識”“提升關鍵能力”“培育核心素養”三個板塊的內容,將活動與情境相結合,融合知識、能力、素養目標,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發明改變世界,讓生活更加美好”的理解與感悟,實現對主題意義的深入探究,建構新的概念,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過程是個性化的、不可見的,僅憑有限的作業無法對其理解深度進行準確診斷與評估。加拿大西北部各省教育學會聯盟(WNCP)組織研制的《課堂評價在思考——有目的的評價》提出“Assessment as Learning”理念,指出評價可以引導學生監控、反思、分析自己的學習,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相應的措施改進學習。因此,教師嘗試在作業中設計自我評價量表,引導學生通過反思作業完成過程,評估自身對單元主題意義及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如圖2 所示,為學生在展館3“我為球類運動代言,講述球類運動發明歷史”的主題情境中,完成相關作業后的評價設計;如圖3 所示,為學生完成整份單元作業設計后的自我評價量表。

圖2

圖3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理想的學習者視為自我調節的學習者,自我評價量表有助于幫助學生對作業內容所蘊含的主題意義進行顯性判斷和再思考,引導學生基于主題意義探究視角,反思與主題意義相關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的單元學習效果,進而調整學習方案,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的大單元教學和主題意義探究理念為初中英語單元作業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許多一線教師也進行了大膽嘗試與實踐。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日趨個性化,因此主題意義探究視角下的作業設計還可以在分層實施和評價等方向繼續探索,以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