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玲
全媒體時代的當下,輿論生成與傳播手段、途徑、方式及其影響力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主流媒體面對一系列新的挑戰,特別是地市一級黨報,受到中省黨媒以及各大門戶網站下沉地方及縣級融媒建立的雙重夾擊,發展遭遇瓶頸。如何在危機中尋求把握機遇,勇毅前行,持續保持紙媒的影響力,提升黨報品牌價值?筆者認為,要從強化優勢、突出策劃,下沉村組、深入采訪,主流表達、聚焦變化三個方面著力。下面以湖南郴州日報“獻禮二十大 ‘三農’特別報道”為例進行分析。
黨報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輿論陣地。時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多樣,一些網站、自媒體信息發布門檻低,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斷章取義、真假難辨的小道消息。在這種背景下,黨報的準確性、權威性和公信力更加凸顯。黨報如何發揮優勢,突破瓶頸?主題策劃是一把利劍。
開展主題策劃,應持有全局視角,早謀劃,早準備。筆者結合黨的二十大召開時間節點,從2022年3月開始,著手思考策劃郴州“三農”這組特別報道,獻禮黨的二十大。
郴州是農業大市,除了水稻,生豬、烤煙、蔬菜、水果等產業都是該市的重要經濟支撐。筆者多年來對接“三農”宣傳,常隨“三農”專家下鄉采訪,知曉在黨的十九大以來,郴州“三農”事業的發展變化及取得的輝煌成績。行走在帶著泥土芬芳的土地上,心里總會莫名升騰出一種熱忱和激情、沉靜和滿足,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新聞也是。也就是在田間地頭的采訪中,獻禮“黨的二十大”郴州“三農”特別報道的策劃案雛形開始形成。
本次主題策劃的核心,是對郴州“三農”工作亮點進行挖掘和梳理。思路確定后,筆者第一時間與市農業農村局聯系表達策劃思路,得到對方的認可肯定,表明能抓住黨的二十大召開節點,推出“三農”特別報道,這種方式很好。
隨后,筆者著手出策劃方案,并第一時間將策劃案分享給郴州市農業農村局,下發至全市11個縣市區農業農村局,為推出“獻禮二十大 ‘三農’特別報道”做前期準備。
全媒體傳播是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發展的必要舉措,也是提高紙媒自身傳播影響力的必要手段。本組“三農”策劃不僅在郴州日報紙媒推出,還在融媒體平臺“今日郴州”手機客戶端焦點位置滾動播出,郴州新聞網也同步開設“三農”特別報道專題欄目。
多形式、全方位的傳播載體,讓策劃案更立體,覆蓋面更廣、更深入,傳播效果也更好。
一分策劃,九分落實。策劃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在把策劃案推出后,筆者第一時間聯系11個縣市區局,分別把11個縣市區農業農村工作近幾年的總結進行梳理,吃透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精神,提煉出每個縣的工作亮點和特色,并擬定采訪提綱,確定好采訪路線及采訪對象。
一些縣市區農業農村局還在筆者采訪提綱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了詳細的采訪線路。以宜章縣農業農村局為例,“牢牢扛穩‘糧袋子’,堅守糧食安全;四級田長制落實情況、土地拋荒治理等”在他們的《“三農”采訪方案》上,不僅有詳盡的宣傳內容,還有采訪人員、采訪路線、采訪時間,安排周到緊湊。
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新聞也一樣,脫離了“基層”這一新聞源泉,新聞作品也會失去靈魂。

2022年8月16日,宜章縣采訪“三農”。圖為作者侯慧玲拍攝宜章縣臍橙產業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從2022年7月開始,我們頂著烈日、冒著酷暑,走村入巷,走進蘇仙蘭王廟村、北湖三合村、資興白廊村、桂陽和諧村、宜章平和村、汝城沙洲瑤族村等村落,在田間地頭,采訪村干部許海兵、種糧大戶黃鵬、草莓產業代表吳幸紅夫婦等,采訪中,我們獲知:他們中有一直堅守農村的莊稼人,有在外打拼但不愿見到田土拋荒而返鄉創業的“80后”“90后”,更有致力種優質糧的企業家。1994年出生的黃鵬放棄在城里做高薪“程序猿”的機會,回到農村,成為耕種3000畝農田的現代農民。按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是農村出來的,每每返鄉,看到拋荒的良田,心里總覺得擔憂和可惜,于是毅然決定返鄉種糧。
就是這樣一群人,不管年齡,不問身份,堅守著一個共同的理念,扎根鄉村,為自己也為村民、為興郴也為向農業強國邁進盡綿薄之力。
基層是新聞的源頭,我們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采訪中,我們看到農業、農村、農民的喜人變化,共情他們的辛苦奮斗,一點一點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努力。我們從“小”處、“低”處入手,以鮮活的基層新聞素材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反映“三農”事業發展的成就。
大棚里、田埂上、果樹間、農舍前,我們是采訪,也是話家常,在為他們的事跡更為他們的精神感動的同時,我們的這種采訪也受到了他們的熱烈歡迎,他們也為我們酷暑下沉而感動,并積極配合這種站在田間地頭的沉浸式采訪。“腳底板下出新聞”,基層是新聞“寶庫”的源頭,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因為采訪深入,這組“三農”特別報道也大放異彩。
在這組報道中,我們緊抓黨報特點,以主流表達進行正面宣傳,對黨的十九大以來,郴州“三農”工作發生的重大變化及所取得的喜人成績進行全面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因勢而動、著眼大勢,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此次“三農”主題策劃中,我們緊扣時代主題,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大勢,呼應新時代,展現了新作為。
在歷時近四個月的采訪中,我們推出了《福城沃野遍地新——郴州市“三農”工作綜述》《“農”墨重彩譜華章——北湖區“三農”工作紀實》等12組圖文并茂特別報道。
這12組報道分別呈現全市及11個縣市區“三農”亮點工作,展現黨的十九大以來郴州“三農”事業取得的喜人變化。以新農人、種糧數據、農業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農村面貌變化、農民收入增長等為切入點,以人物采訪、數據變化、擺事實講故事的方式,關注“三農”變化的每一個方面,呈現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
近年來,郴州日報打造了集黨報和新媒體于一體的全媒體平臺,在傳統黨報紙媒的基礎上,重點做優做強“今日郴州”手機客戶端、“郴州發布”微信公眾號,開通了“學習強國”郴州學習平臺、“郴州日報”視頻號等對外宣傳平臺,信息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用戶體驗更加豐富,平臺流量與活躍度大幅度提升。郴州日報也因此榮獲2023傳媒中國年度融合創新十大新媒體傳播力城市黨報稱號等榮譽。
這種“三農”特別報道,我們在紙媒、客戶端、網站等融媒平臺推出后,引起很好反響,所有報道全部在學習強國平臺推出。該組報道也得到了郴州日報內部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充分展現了奮戰在“三農”戰線的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為郴州“三農”事業發展的“闖創干”精神,為營造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良好氛圍發揮了積極作用。
主題報道不僅要有政治性、思想性、新聞性,還要兼具傳播力和影響力。郴州日報的這組“三農”系列特別報道以農業、農村、農民的變化反映“三農”發展新成績,在充實稿件的同時,更為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版面帶來了一股來自鄉村的帶著泥土芬芳的清新之風,那些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新農人、那些開滿山頭的花兒、那些掛滿枝頭的累累碩果,無不吸引著讀者,形成了良好的感染力,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基層是新聞的富礦,群眾是新聞的主角,策劃是新聞的靈魂。我們只要著力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并結合主題策劃,就能呈現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