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圣,吳小武
(新余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江西新余 338000)
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為保障國家食品安全,我國每年投入巨大的經費用于食品安全相關監督抽檢。資料顯示,2021 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計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6 954 438 批次,其中不合格樣品187 368 批次,抽檢食品不合格率為2.69%[1]。地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是輔助地方政府進行食品監管的重要力量,其具有公正、獨立、客觀的特點,近年來配合地方政府有效打擊了不合格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有力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但是,地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往往由于其所處基層,或囿于其所處縣市經濟實力,導致其用于食品檢驗檢測的經費常常難以得到保障,或未能對儀器設備進行及時更新,使其處于一種發展困境[3]。本文對部分地方國家事業單位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管理模式及發展現狀進行了探討,對其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以期為地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良性發展提供參考。
地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主要為縣、市兩級政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分布在衛健、市場監管、農業、糧油等系統中,呈現出系統多而雜、工作范圍存在交叉等特點。以江西省為例,資料表明,在2018 年(機構改革前),全省各地共有縣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241 個,這些機構中具有有效食品檢驗資質的有58 個,其中衛生系統40 個,農業部門10 個,質監部門6 個,食品藥品監管部門1個,糧食部門1個[4]。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穩步推進,各地市場監督管理局相繼組建,各地市的食品檢測也逐漸從衛健、農業等系統剝離,逐步發展形成了當下專業性較高的食品檢驗檢測中心。
食品檢驗具有檢驗程序繁雜而流程相對固定、檢驗項目較多而人員相對單一的特點,因而要求食品檢驗人員除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具有較高的領悟性與行動力。但是,基層的食品檢測機構人員相對較少,縣級機構常常只有3 ~5 人,且檢驗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能真正動手進行上機檢測的人數更少。且基層由于其機構規模、檢測經費與專業技術職稱數等因素的限制,常常難以吸引到年輕的食品專業相關人才[3]。因此,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檢驗檢測經費保障不足和檢測能力不足是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所面臨的一大困境。
地方基層食品檢驗機構的經費來源主要可分為4 部分:①政府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經費;②承接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檢測經費是機構運行最主要的經費來源;③部分專項儀器維修經費,這部分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及市場監管部門的儀器維護保養預算,經費多少視地方經濟發展而定;④社會委托樣檢測收費,這部分經費主要來自當地一些食品企業產品送檢、個人送檢及部分企業車間潔凈度檢測等。
反映食品檢測機構能力的權威指標是其已獲得資質的食品檢驗參數的數量及質量。目前,在市級及以下政府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①由于吸納不到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導致實驗室人員結構出現缺陷,實驗室傳承面臨斷代風險。②基層食品檢測機構的專業技術職稱數有限,現有專業技術人員上升空間有限,不少技術人員難以沉下心來鉆研技術,實驗室儀器閑置嚴重,導致檢測能力下降。③由于經費緊張,實驗室儀器設備不能及時更新換代,導致已有的檢驗參數無法再滿足新國標的要求,進而無法繼續承接政府食品監督抽檢樣品檢測。④實驗室專業技術人員管理模式行政化,不少實驗人員被上級機構借調或承擔了一定行政工作,導致本就不多的專業技術人員更加難以為繼。⑤不注重實驗檢測能力建設,實驗室參加省級以上盲樣考核、實驗室結果比對較少,或盲樣考核通過率低,參加資質擴項不積極。⑥相關科研課題匱乏,許多基層食品檢測機構忙于應對每年的政府監督抽檢樣的檢測,沒有精力去思考、探索、申報食品相關課題,長此以往,將導致實驗室專業技術人員科研能力的缺失與科研經費的匱乏[5]。
面對地方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所面臨的困境,應著重解決專業技術人員緊缺問題。①應積極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持,最大化爭取到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名額與相關經費保障。以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編制的“十四五”市場監管規劃為例,規劃顯示到2025 年底,將力爭使市場監管相關事業單位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的比例達70%以上,圍繞檢驗檢測機構發展,努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可見其支持力度之大[6]。②對新進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系統性的培養,采取半年以上崗位培訓,對其專業知識、檢測常識、管理規范等進行全面梳理。③不定期安排對外交流和集中培訓,加強與其他相關機構及上級機構的交流溝通,加強人員及信息往來。同時,每年制定相關的激勵及考核計劃,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向更“高、精、尖”的方向發展,讓專業技術人員“引得來、待得下、留得住”。
目前,大部分地方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是作為政府全額撥款的一類事業單位。這些機構每年的監督抽檢任務與政府的年度規劃息息相關。目前,絕大部分地方都在向實現每千人次每年4 份,甚至每千人次每年5 份的食品抽檢量發展,給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提供了大量可供選擇的檢品。然而,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食品檢測涉及的檢測參數日漸豐富,儀器設備也越來越多,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液相色譜-質譜、氣相質譜以及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精密儀器基本成為實驗室的標配,這些精密儀器在提高實驗室檢測能力的同時也造成了實驗室在維護保養上的困難,因為這些精密儀器每年均需較高的維修保養經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食品檢測機構的經濟負擔。因此,主管部門可增加儀器設備維護保養經費,讓檢測機構免去“用不起、修不起”儀器的后顧之憂。
加強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建設是檢測機構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應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①制定規章。對實驗室人員進行分類管理,設置輔助崗及檢測崗,采取雙線并行模式。輔助崗承擔實驗室樣品接收、標準品出入庫管理、試劑耗材采購及管理、儀器設備報修、報告結果錄入以及經費管理等行政性事務。檢測崗承擔樣品制備、實驗前處理、上機檢驗、報告出具、儀器維護與保養等專業性事務。②制定計劃。根據實驗室發展需要,制定好一年的盲樣考核、比對樣校驗、儀器培訓、集中學習計劃。③合理分配。在人員較多的情況下,將實驗室檢驗員分成若干個檢驗小組,如設置食品添加劑檢測組、農藥殘留檢測組、獸藥殘留檢測組、重金屬檢測組與常規理化檢測組等,實行組長負責制,每年進行差異化考核,考核量化標準依據檢測量和實驗難度而定,從而保證檢驗員的工作積極性。此外,檢驗員實施每一至兩年定期輪換制,以確保檢驗員檢測知識的全面性。④積極擴項。在實驗室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應組織實驗室專業技術骨干人員進行新項目擴項準備,同時淘汰一些落后檢驗項目,使實驗室的檢驗參數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積極開展食品相關科研攻關有利于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與鍛煉。①專業技術人員在進行職稱評定時需要相關科研項目課題經驗及發表專業論文,同時專業技術人員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也能夠鍛煉出自己獨立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與結題的能力,這可與日常的模板化檢測形成互補,培養人員的發散性思維。②申請相關課題可以爭取到上級機關的科研經費及科研獎勵,這部分經費可充實實驗室經費,用于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探索實驗。
在國家持續推進深化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事業單位改革已經是勢在必行,許多地方已經完成了檢驗檢測機構的優化整合。以筆者所在的江西省新余市為例,該地食品檢驗所整合了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質量技術監督局的食品檢測力量,后面又與市糧食局的糧油檢驗所和市農業局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合并,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食品檢驗所。這些合并后的檢測機構在人員規模、儀器設備資產、實驗室面積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對于機構發展來說是一種機遇,有利于整合本地區同類檢測資源,優化人員結構,助力經濟發展。
近些年,第三方食品檢測機構發展迅速,在機構數量、規模上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也承接了大量的政府監督抽檢樣的檢測,給地方基層食品檢測機構造成了一定的壓力[7]。第三方食品檢測機構由于采用企業化管理,具有集約化、高效化、靈活化及融資途徑多元化的特點,所以每年能承擔大量的政府監管樣的檢測。但是,近幾年快速發展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出現過不少惡意競爭、數據造假、公正性缺乏以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等不良事件[8]。與此相反,地方基層食品檢測機構因具有政府屬性,故而能較少的摻雜企業利益而進行更加公正的檢驗。因此,地方基層食品檢測機構不應在檢測數量上同第三方食品檢測機構比拼,而應充分利用事業單位政府撥款的公益屬性,打造以市級食品檢測機構為骨干力量的檢測體系,在檢測質量上樹立標桿,真正為人們的飲食安全保駕護航。
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是守護國民食品安全的戰斗堡壘,為我國筑牢食品安全防線作出了貢獻。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飲食需要,地方政府可從人員培養、經費保障及機構整合方面充分支持基層食品檢測機構的發展,建設一支“聽黨指揮、技術精湛、熱愛鉆研”的食品安全檢測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