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曉紅
(咸陽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陜西咸陽 712000)
水是人體的六大營養元素之一,是所有生物(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隨著高品質飲用水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包裝飲用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飲用水水質標準明確指出飲用水有關的安全問題大多來自微生物[1]。數據分析顯示我國的包裝飲用水中微生物主要集中在銅綠假單胞菌的超標問題[2-3]。銅綠假單胞菌是包裝飲用水中污染風險較大的一種水源性條件致病菌,飲用被其污染的水表現為急性腹瀉,嚴重的發展為敗血癥、肺炎、腦膜炎等重癥。因此,研究和探討包裝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控制措施及檢測方法,對于預防銅綠假單胞菌中毒和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自2015 年《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包裝飲用水》將銅綠假單胞菌作為質量檢測指標后,我國很多地方在包裝飲用水的抽樣檢測中檢出銅綠假單胞菌。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19 年抽檢信息公告顯示共抽檢包裝飲用水787 批次,不合格產品共5 個批次,且5 個批次均檢出銅綠假單胞菌[4]。李杜娟[5]采集某市區居民飲用水180 份,其中純凈水103 份,礦物質水46 份,天然礦物質水31 份進行抽樣檢測,檢出銅綠假單胞菌69 份,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為38.3%,在天然礦泉水中檢出銅綠假單胞菌22 份,檢出率高達70.9%。因此,探討包裝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超標原因顯得尤為重要。
1.2.1 水源污染
銅綠假單胞菌超標考慮的首要原因就是水源污染。包裝飲用水中的純凈水以自來水為水源,礦泉水以河流水、湖泊水或者泉水為水源,這些水源都易被銅綠假單胞菌污染。如果水源受到污染,且后續沒有采用清除設備和正確有效的清除方式,就很有可能導致最終的成品飲用水中出現銅綠假單胞菌。
1.2.2 生產過程衛生控制不嚴格
銅綠假單胞菌分布于空氣、水、土壤中,甚至人的皮膚上,且常存在于潮濕的環境中[5]。而包裝飲用水的生產操作環境一般比較潮濕,這在無形之中就為銅綠假單胞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環境。因此,生產過程中生產車間環境不達標、儀器設備污染、殺菌工藝參數設置不合理都有可能導致包裝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超標。
有的生產操作區缺乏合理規劃,回收區、灌裝區、檢驗區都在一起就容易造成交叉污染;有的儀器設備和車間消毒不嚴格,甚至沒有消毒設備,就非常容易導致銅綠假單胞菌污染且蔓延到整個生產工序的管道和設備,導致成品水的污染。
1.2.3 包裝材料清洗消毒不標準
包裝飲用水受銅綠假單胞菌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桶裝、瓶裝清潔和消毒不到位。目前包裝飲品水廠家都存在回收包裝材料的現象,水桶的特殊構造會讓消毒效果大打折扣,而不合理的消毒方式和使用不當的消毒劑都會造成消毒不徹底,成品水中仍然存在銅綠假單胞菌。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線對銅綠假單胞菌殺菌效果不佳[6]。
1.2.4 自檢及運輸過程監管不到位
目前很多包裝飲用水生產企業都因缺少專業檢測人員和檢測設備而未對成品水進行微生物檢測,缺乏真實數據來有效應對超標情況,只能放之任之。同時,包裝飲用水中的桶裝水密封性相對差一些,在運輸搬運中多次提拉桶蓋會導致頂蓋松動甚至漏水,無形之中就會造成細菌污染。
試驗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包裝飲用水中檢出銅綠假單胞菌和產品包裝材料的處理有著顯著的關系。一次性包裝材料的污染程度要比反復使用的包裝材料小得多。針對企業大多采用回收桶的現象,回收桶及瓶蓋的存放、消毒、沖洗必須做到分類存放和有效清潔,回收桶的內部清潔應當至少含有預清洗、洗滌劑清洗、消毒劑清洗、沖洗和成品水沖洗等環節,且回收桶的使用不超過5 年桶齡。
銅綠假單胞菌不僅會通過飲用水感染人體,也會通過交叉感染的方式進入飲用水,因此生產企業必須嚴格控制生產環境。在生產過程中要及時清除積水保持地面干燥,生產區域要劃分合理且采取有效隔離,操作車間和生產設備要進行定期清潔和消毒,此外還要加強對操作人員的消毒管理,徹底阻斷銅綠假單胞菌繁殖蔓延。
包裝飲用水的生產一般包括原水、砂濾、碳濾、精濾、反滲透、殺菌、罐裝和包裝等環節。其中,原水和殺菌是關鍵控制點。原水井每隔15 d 必須進行一次嚴格的消毒,原水箱每周都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可以從源頭上杜絕被銅綠假單胞菌污染。貯水罐和管道應配備沖洗消毒設施,每周進行一次消毒,避免管道上附著有銅綠假單胞菌造成交叉污染。殺菌設備定期進行維護和檢修,使用前必須檢查是否完好,使用后做好使用記錄。此外,生產企業應找尋適合企業的消毒方式,減少因為消毒不徹底而導致的交叉污染,使用消毒劑時要嚴格把控用量,避免產生消毒副產物,進而帶來次生危害。
生產人員的操作習慣和衛生狀況也會直接影響包裝飲用水污染銅綠假單胞菌的概率,因此應當加強對生產人員的衛生操作和消毒工作的監督管理,進入生產區域后換衣帽,戴好符合要求且消過毒的防護用品,嚴格執行消毒間的規定,做好消毒處理。同時生產人員要持健康證上崗,進入車間后按照崗位要求操作,不隨意摸碰廢棄物,避免人體帶入銅綠假單胞菌。此外,人員的控制還應當包括檢測人員、運輸人員和銷售人員的控制。檢測人員要熟悉標準和方法,定期開展考核,驗證能力是否滿足崗位需求。運輸人員在運輸裝卸中禁止以桶蓋為抓手,防止蓋子受損產生污染。銷售人員要查驗合格證和出廠報告,做到產品質量安全心中有數。
很多包裝飲用水生產企業對新標準《食品安全標準 包裝飲用水》(GB 19298—2014)既不熟悉也不重視,只看重經濟效益忽視產品質量。建議生產企業配備銅綠假單胞菌檢測的定性和定量設備儀器,提高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同時加強對檢測人員的管理,使其熟悉標準和檢測方法,提高檢測水平。每一批次成品水出庫前做好檢測,確保包裝飲用水的出廠有據可依、有據可循。此外,銷售商在售賣時應仔細觀察包裝飲用水外包裝有無破損,是否完好,有破損時應聯系廠家盡快返廠避免流入市場,同時做好銷售記錄登記。
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GB 8538—2022)中規定了銅綠假單胞菌的檢測方法。采用孔徑0.45 μm 親水性微孔濾膜將水中所含的細菌截留在濾膜上,再將濾膜移至CN瓊脂培養基上,(36±1) 培養20 ~48 h。菌落在CN 瓊脂上產綠膿菌素并呈藍色或綠色;菌落在CN瓊脂上呈非藍色且非綠色,但發熒光,并能夠利用乙酰胺產氨,42 生長;菌落在CN 瓊脂上呈紅褐色不發熒光,但在金氏B 培養基上生長發熒光,氧化酶反應陽性,能夠利用乙酰胺產氨。符合上述3 類現象之一均可確證為銅綠假單胞菌,報告每250 mL水樣中銅綠假單胞菌數。
實時熒光定量PCR 法是在分析銅綠假單胞菌外毒素A 基因片段序列后,設計特異性引物和對應的TaqMan 探針,在其進行特異性擴增時加入熒光集團或染料,通過熒光信號的強弱來反映擴增過程中模板濃度變化。楊滴等[7]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 法檢測礦泉水中的銅綠假單胞菌,結果表明特異性較好,檢測靈敏度也很高。
環介導等溫擴增檢測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由NOTOMI 等[8]研發的一種新興快速測定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特異性引物和DNA 聚合酶在恒溫條件下擴增,最終的檢驗結果與國標法基本一致,但具有成本低、檢驗時間短的特點,適合即時量大的初篩作業。
Pseudalert 酶底物法是已通過ISO 國際標準認證的一種特異性底物檢測技術。它主要是利用目標細菌分泌的特定酶來分解培養基中的相應底物發出熒光的原理,24 h內定量或定性檢測水中銅綠假單胞菌,且不需要確認試驗。王莉莉[9]比較了國標法(濾膜法)和Pseudalert 酶底物法檢測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結果表明兩種方法結果一致,數據真實可靠。
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讓包裝飲用水進入千家萬戶,銅綠假單胞菌作為包裝飲用水中的危險因子和必檢項目,其檢驗檢測的質量需要嚴格管控和監督監管。本文通過分析包裝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超標原因,提出了質控措施,對檢測方法進行了研究,為從事包裝飲用水的生產和檢測人員提供了技術參考和理論支撐,從而更大力度地保障消費者的飲水安全。此外,消費者在選用包裝飲用水時要看清外包裝上的相關標識同時檢查外包裝,盡量選擇生產規模大、社會口碑好、售后服務好的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