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堯,劉掘茫,張 靜,王 鑫
(天津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測中心,天津 300461)
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水平不斷擴大,進口食品貿易金額逐年增加。與此同時,進口食品安全監管難度越來越大,受到進口國與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同、包裝運輸突發情況不能預測以及跨境電商進口產品來源不明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進口食品安全風險仍然較高。因此,本文對進口食品安全風險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提升進口食品安全性的對策,強化進口食品的安全監管。
進口食品是指我國從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的食品[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進口食品的渠道、種類、數量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跨境電子商務成為進口食品的重要渠道,保健品、乳制品、酒類以及糕點等成為進口食品的重要類別。
我國自2009 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其中明確指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確保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無害的前提下,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營養供給。具體而言,食品安全是指全流程的安全,不僅包括食品的種植和養殖、加工、包裝環節,還包括食品的儲藏、運輸、銷售和消費等環節,都必須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符合衛生質量標準,并且不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危害[2]。
國際規定中食品安全風險主要是指食品對人體健康或環境產生不良效果的可能性和嚴重性,食品安全風險分為微生物危害、濫用食品添加劑、殺蟲劑、化學危害和假冒食品5 類,之后又加入轉基因食品、輻射食品、農獸藥殘留、激素濫用等。國內對食品安全風險主要分為生物性危害因素、化學性危害因素、物理學危害因素3 大類[3]。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2021 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呈現增長趨勢,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3%;2021 年,我國進口食品總額達到了1 354.6 億元,達到了近10 年的最高點,同比增長24.5%[4]。2021 年我國進口食品的種類主要為肉類及其制品、糧食及其制品、水海產品及其制品、乳品、水果及其制品,我國進口食品的來源地有181 個,進口食品渠道主要是電商平臺[5]。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式相對好轉,但進口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出現,尤其是在跨境電商平臺,劣質奶粉、保健品、各類零食等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6]。跨境電商渠道正在淪為假冒偽劣食品、有害食品進入中國的主要渠道。例如,2019 年發生的“法國拉杜藍核桃油事件”,該食用油存在增塑劑成分殘留,卻在電商平臺宣傳為嬰幼兒輔食;2022 年,海關總署發出3 次食品安全風險公告,包括美國雅培嬰幼兒配方奶粉、意大利費列羅巧克力以及以色列部分巧克力產品,這些產品雖然被召回,但已在中國市場海淘渠道進行銷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進口食品安全風險恐慌。
2.2.1 進口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
進口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是進口食品安全風險最重要的影響因素[7]。從政府層面來看,我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后,尚未建立全面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尤其是沒有健全進口食品企業質量安全監督制度,監管上仍然較為寬松,尤其是跨境電商食品安全監管中側重檢疫,缺乏完備的檢驗標準,這種風險監測更為關注稅收征管風險、染疫風險以及生物安全風險等,但是針對跨境電商進口食品出現的多重轉包、食品安全標準不一致等監管尚無明確標準,導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渠道成為食品安全監管政策洼地。從企業層面來看,企業尚未充分履行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責任,甚至沒有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并沒有設立專門的食品安全監管崗位和專職的食品安全監管員。
2.2.2 風險管理措施不完善
①檢測技術和能力呈現各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沿海地區進口食品安全監管任務重,相應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水平較高、檢測設備及人員較為充足;內陸地區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水平較為落后,檢測設備不夠先進、缺乏專業的檢測人員。②食品安全風險信息采集系統仍不健全,相關的風險信息主要是監管主體通過現場抽樣檢測獲得,但風險信息采集不能獲得社會其他主體的風險信息,且風險檢測結果并未全面公開,也就無法充分發揮監管主體風險管理的成效[8]。
2.2.3 社會參與度不高
當前人們對進口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參與程度較低,大多數是被動參與,只有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才會主動到相關部門尋求解決辦法和法律援助。我國進口食品安全監管主要是由海關、農業或衛生部門開展,由于缺少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導致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缺乏足夠的活力。此外,食品安全風險的舉報投訴機制仍不健全,投訴和舉報渠道仍不完善。
2.2.4 相關法律體系不健全
法律法規體系是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持續有力開展的重要基礎保障,但從目前的法律體系來看,針對我國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仍然不夠完善,還存在較多需要強化的地方。例如,當前涉及進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等,雖然目前的法律體系涵蓋了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環節,但針對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條款仍然不夠詳實,易造成食品安全監管不力、監管約束不夠等問題出現[9]。
①政府層面應該做好宏觀統籌和安排,不僅要完善進口食品的安全監管預警體系,從全國層面上構建融合多部門信息的信息交流平臺,強化海關、農業、工商等多部門的溝通和交流,建立進口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收集機構,組建專門的監督機構和專業的人員隊伍。②企業層面應充分發揮企業在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責任,在進口食品安全中的主體責任必須進一步加以明確,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組織,甚至是消費者,都可參與進口食品安全監管。
①建立“管檢分離”的食品安全檢測機制,將政府部門檢測實驗室與企業、第三方機構及高校的檢測實驗室進行資源整合,在全國各地建立適應地區食品安全檢測需求的實驗室,并且明確實驗室是具有獨立性的,不受政府相關部門的直接管理。②強化進口食品安全檢測的前瞻性,目前很多實驗室都可以開展普通的進口食品安全檢測項目,但很少有實驗室可以開展前沿的食品安全檢測項目,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從長遠角度進行進口食品安全檢測的謀劃,對可預測的前瞻性的進口食品安全檢測項目給予一定的支持,通過政策傾斜和政策優惠推動各地實驗室開展這些項目檢測。③加強我國食品進口企業以及中國檢驗認證集團與國際之間開展的檢測合作,從而積極推進食品相關標準體系的制定,并根據生產工藝變化、檢測技術變化以及消費市場變化,隨時對進口食品標準進行更新和調整。
①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政府部門在強化信息收集的基礎上,確保信息的準確可靠性,還應該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建立進口食品安全檢查信息反饋機制,讓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進口食品信息收集中。②充分發揮進口食品行業協會的作用,完善全國各地進口食品行業協會的組織機構,為行業協會健康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提升行業協會的技術水平,為行業協會充分發揮作用奠定基礎。
我國應全面梳理有關進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通過修訂、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進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10]。例如,建立專門針對進口食品的《進口食品監管條例》,對境外食品代購、跨境電商食品銷售等做出明確的規定;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組織食品安全專家對《進口食品監管條例》進行全面的解讀,充分宣傳條例內容,讓更多人了解并掌握條例內容,從而營造更好的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氛圍。加大對進口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僅要對進口食品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還要加大對進口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分子的懲罰力度,提升違法成本。
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世界性問題,進口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發生,尤其是在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進口食品安全風險集中在商品質量保障不高、商品來源不明、售后服務困難等方面,對于食品安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監管體系不健全、風險管理不到位、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法律法規不健全等方面,本文提出了完善進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強化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等對策,推動進口食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