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杰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強調生活與教育的共通性和一致性,主張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而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社會性體驗游戲是幼兒體驗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它是一種幼兒通過扮演常見的社會角色,觀察模仿、發揮想象,再現及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驗與認識的游戲,是以各種角色及其產生的社會交互關系為核心開展的游戲,這類游戲可以幫助幼兒獲得社會領域的學習和發展。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其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既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幼兒社會學習與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不斷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開展社會性體驗游戲,幫助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形成積極的交往態度和能力,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就顯得極為重要。
我們從角色扮演、本地化、真實性、三位一體四個維度繼承和發展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開展幼兒園社會性體驗游戲,進而指導和培養幼兒的社會性。
角色扮演游戲——生活與教育的一致性
社會性體驗游戲中的角色扮演游戲深受幼兒園各年齡階段幼兒的喜愛,小班幼兒對于娃娃家尤其喜愛。小班幼兒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祖父母,因此模仿他們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滿足了“長大”的愿望。而中大班幼兒接觸社會職業的機會更多,如,警察、醫生、廚師、消防員等,因此,警察局、醫院、餐館、消防大隊等,是社會性體驗游戲重點開展的區域。
我們觀察到,在參與這些游戲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和交往能力可以得到較大提升。在游戲中隨時可以聽見小朋友借助已有經驗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如,小醫生看病的時候,會詢問小病人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有沒有發燒,要多喝水,等等。角色扮演游戲能讓平時內向不愛表達的幼兒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自然愿意和他人交流。
開展社會性體驗游戲的時候,教師要主動詢問孩子愿意扮演的角色。娃娃家游戲中,孩子們會制訂游戲計劃:誰愿意做媽媽、爸爸,誰愿意做寶寶?!鞍职帧薄皨寢尅币撠煄е约旱摹昂⒆印钡剿麄兿矚g的地方游戲,無形中激發了幼兒的責任意識,也讓幼兒理解到爸爸媽媽平時的辛苦,懂得付出,懂得感恩。在理發店游戲中,會出現“理發師多”,“顧客”少的情況,這個時候,孩子們會商量,從而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只留一位“理發師”服務“顧客”,其他“理發師”輪流做“顧客”,或者去招攬“顧客”。孩子們不僅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
當然,幼兒在游戲中也會和同伴發生矛盾和沖突,因此,我們在游戲開始前,會和小朋友一起制訂游戲規則。
個性化——生活與教育的共通性
之前很多社會性體驗游戲都大同小異,久而久之,幼兒就失去了新鮮感和好奇心。因而,如何讓幼兒真實地玩游戲,全身心地投入,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我們通過廣泛實踐和摸索發現,將幼兒的興趣點融入個性化的游戲中,是一條較為理想的途徑。
于是,我們就從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圈出發,設定體驗游戲。比如,我們班有幾個孩子的父母是同事,都在汽車城工作,平時他們會討論跟汽車相關的內容,我們及時發現并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為孩子們設置了汽車城游戲區,里面有“裝配車間”“維修車間”和“汽車美容車間”等,還添置了汽車實物模型、各型號汽車圖紙、汽車各部位零配件以及各種維修工具,孩子們可以通過觀察圖紙,利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去完成汽車模型的拼裝,也可以對故障汽車模型進行維修及保養。
對于經常玩這個游戲并熟悉汽車構造的幼兒而言,他們在游戲時總是很自信,甚至還會向同伴或者老師講解車子哪塊是發動機,哪塊是減震裝備,設計的是什么樣的車型,車子出現了什么問題,需要怎么維修、哪里的零部件可能需要更換,等等,儼然是一個個汽車小工程師。游戲中有時出現了分歧,孩子也能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果遇到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孩子就會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者工廠的師傅請教,在下次的游戲中解決。
因此,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游戲不但能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也讓幼兒在游戲中更有歸屬感和成就感。
真實的社會體驗——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
如何在游戲中讓幼兒感覺不出自己在玩游戲,即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真實性,正是社會性體驗游戲開展的重點。
在幼兒園開展的社會性體驗游戲中,我們使用了本園特有的游戲幣,其面值有1元、2元、5元和10元。小朋友可以通過“承包攤位”“應聘”等來掙游戲幣,之后可以拿著游戲幣到自己喜歡的攤位消費。例如:手工坊的小朋友通過向其他小顧客兜售自己編織的裝飾手鏈、頭飾掙游戲幣;喜歡攝影的小朋友通過應聘攝影工作室的攝影師、打光師和化妝師等職位來掙游戲幣;在圖書館,幼兒可以自己制作圖書,并利用工具修補圖書,這樣也可以獲得游戲幣。這樣的游戲活動能讓小朋友充分意識到一分付出一分收獲。
我們發現,掙游戲幣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不太容易,他們年齡小,游戲經驗不足。因此,我們組織小班的小朋友和大班的哥哥姐姐結對游戲,由大班的哥哥姐姐帶領弟弟妹妹一起到幼兒園各個社會性體驗區域中游戲,掙到游戲幣也會帶著弟弟妹妹去消費。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了小班幼兒的游戲經驗和與人交往的意愿,也增強了大班孩子的責任意識。
“三位一體”的教育方陣
幼兒的發展需要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共同為幼兒創設溫暖、平等、友愛的家庭和集體生活環境,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愉悅感,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熏陶中內化行為規范,逐漸形成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幼兒園開展社會性體驗游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在游戲前,我們會邀請家長參加,而家長對活動也非常感興趣,會主動和教師溝通。如,茶藝坊里家長扮演茶藝表演師,為孩子展示茶藝;創意工坊里有家長教孩子們制作陶泥茶杯。
通過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并指導社會性體驗游戲,我們發現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劃組織能力均得到了顯著提高。我們會繼續挖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將之應用到教育中去,讓我們的孩子真真實實地在玩中學,在游戲中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城東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