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昊昊剛上一年級不久,老師就多次反映他上課坐不住,而且也不受老師管教。媽媽到教室觀察過一節課,發現昊昊確實全程都在走神,壓根兒不聽課,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媽媽帶昊昊去醫院做了各項檢查,診斷結果為“輕微多動癥”。結果一出來,媽媽幾乎要崩潰了。
翌日,我特意到昊昊的班里聽課,想近距離觀察一下孩子。上課鈴響了,昊昊才慢悠悠地拿出語文書。課堂上,他連3分鐘的專注力都難以保持,經常不看黑板,也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講書上哪頁知識點,時間不長就開始玩鉛筆、摳橡皮,甚至搖晃椅子、咬手指,哪里有風吹草動就立刻看向發出聲音的方向。
我問昊昊媽媽:“孩子在家里有父母盯著,是不是情況會好一些?”
“在家里,孩子也特別容易分心,一有風吹草動注意力就被吸引過去了。寫作業時小動作不斷,玩尺子、吃零食。我在一旁提醒他,他似聽非聽。自己的書本、文具沒辦法整理清楚,總是丟三落四的。”說起孩子的問題,昊昊媽媽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我發現,昊昊的精力特別旺盛,只要醒著,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動,到處攀爬,不停地奔跑,就像永動機一樣。”
“昊昊這么愛動,是不是話很少呢?”我問。
“不是。昊昊還是個‘話癆,自己說個不聽,還經常打斷我們的對話,特別缺乏等待的耐心。”
“那么,昊昊好動的問題是上小學后才發現的嗎?”我繼續追問。
“其實,幼兒園老師就告訴我們昊昊特別好動。因為孩子小,總覺得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就沒有重視,直到上小學后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為什么聽課全程走神呢?我對昊昊媽媽談了我的觀點。
一是幼兒期,父母很少關注孩子做事是否專注,家庭缺少安靜的環境。有時孩子玩耍或做事時,家長往往會習慣性地關心一下:“寶貝,渴嗎?喝口水!”“別坐在地板上,冷!”孩子做事時常被打擾,難有持久的專注力。
二是小學要求孩子端坐聽課,課堂有一定的規則,授課內容也比幼兒園枯燥。對于一個6周歲的孩子來說,坐得住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三是孩子可能根本聽不懂,也可能是聽到指令卻無法專注地去完成。孩子沒有養成“只聽一遍就馬上去做”的習慣,家長也很少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聽話能力。
四是從腦科學看,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有時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大腦皮層的前額葉發育不成熟,需要靠“動”來維系肢體的平衡。
五是孩子日常一直比較散漫,讀書、寫作業基本處于被動、應付狀態,沒有形成規則意識。
昊昊媽媽一邊聽一邊頻頻點頭:“夏老師,您說的就是我們做的。真后悔沒早點兒得到您的指點。”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保持教育定力,學會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
父母遇見孩子,不就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嗎?一年級新生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耐煩”,盡量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說話,少制造“噪音”,少無端地干擾孩子,以靜養靜。其實,教育孩子是最考驗教育者耐心的事,很多父母動不動就發火,打罵孩子,雖然一聲怒吼把孩子鎮住了,表面上看管住了孩子,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實質問題。我們一定要懂得,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心平氣和。
堅持每日運動、勞動,堅持每天閱讀
心理學研究發現,大部分兒童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感統失調,坐不住是表現之一。感統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越早進行干預訓練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利。
一根跳繩就可以訓練孩子身體的協調性、肢體的敏捷性和本體感等。不要覺得教不會孩子跳繩就放棄了,孩子身體斜著跳或不會連續跳,正說明其協調性弱。有時跳繩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慢慢練出來的。
除學習之外,孩子還要多參與家務勞動,日常會做的事情越多,對生活的控制力越強,專注力也就越強。如果習慣暫時跟不上,父母就在親子閱讀上下功夫,不讓習慣拖累成績。親子共讀,可以讀故事給孩子聽,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還可以在孩子讀書時陪在一旁讀自己喜歡的書。
還有一個訓練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就是像青蛙一樣靜坐。當然,不要“呱呱”叫,同時勻速深呼吸,重點是肚子隨著呼氣、吸氣一鼓一收。專注呼吸,也是鍛煉孩子注意力的好辦法。
每一項作業要集中精力完成,且有一定的速度
一年級學生一般沒有書面作業,但閱讀、背誦的作業不可少,家長要關注這樣的彈性作業,重視孩子完成作業的速度和態度。
孩子回到家,要養成“先完成作業再玩耍”的習慣,同時,完成作業要集中精力,不做與作業無關的事情。天天如此,直到習以為常。
培養孩子注意力的方法還有練字,每天練5-10分鐘。父母不一定要指導,但一定要能看出孩子書寫的好壞,并提出表揚與鼓勵。練字有耐心才會靜心,心靜才不會粗枝大葉,學習力自然不會弱。
每日交流見聞,每天觀察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
讀一年級的第一步是“適應”,需要父母耐心做孩子的心理醫生,通過每日與孩子交流見聞,“望聞問切”,從而發現孩子遇到的困難和心理變化,如不喜歡上學、老師太兇、沒聽懂課等,便于與老師及時溝通。
一開始,父母每天帶孩子觀察并描述一件物品或一件事情,如馬路邊剛栽的蝴蝶蘭,花上歇息的蜻蜓等,用三五句話表述出來,這樣的“觀”與“察”也能培養專注力,而且孩子還特別感興趣。時間一長,孩子就不會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
開學第一個月,要耐心教孩子整理書包。不能以“孩子還小”為由包辦孩子的生活。整理書包不僅能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也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干著急,或靠說教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科學的、持久的感統訓練,父母要耐心等待。
昊昊的家人開始從自身找原因,積極配合老師的教育,并嘗試各種各樣的訓練,終于,昊昊可以專注地看10分鐘書了。(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