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打翻情緒魔盒
“張老師,小童又對自己發脾氣了!您快去看看吧!”小希氣喘吁吁地跑過來告訴我。我快步走到教室,只見小童邊哭邊用力地捶打著桌子:“我寫不完,我寫不完……”他哭得撕心裂肺,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好像受了極大的委屈。我俯下身子,看見他的作業本一大片空白,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他是因為不會寫生字,就對自己發脾氣。
前一天中午吃完飯,小童急匆匆地去放盤子,沒想到收餐具的食堂阿姨已經離開了。他緊緊地捏著盤子,一動不動地站在收餐具的地方哭。同學們勸他,他好像沒聽見,嘴里念叨著:“我真沒用,我真沒用……”有孩子想去拉他的手安慰他,他反而哭得更傷心了。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小童會因為找不到本子用書砸自己的頭,也會因為自己的作業來來回回訂正好多次就哭。每次情緒失控的時候,他還會邊哭邊喊自己沒用。一件旁人看起來很小的事,都能讓小童打翻情緒魔盒。
深挖問題根源
看到小童的樣子,我不禁陷入思考:他究竟是怎么了,為什么將所有問題的矛頭都指向自己?我回憶小童從入學到現在的種種表現,發現他似乎難以適應小學一年級的生活,各方面都比別的小朋友發展得慢——吃飯吃得慢,寫字寫得慢,還總是丟三落四的。從小童媽媽那里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也會對自己發脾氣,一生起氣來就把東西丟得到處都是,有時還會捶打自己。爸爸看見小童生氣也會發火,對他大吼大叫,最終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媽媽坦言自己的工作很忙,家里還有二寶,自己照顧小妹妹比較多,難以顧及小童。
由此看來,小童在適應小學生活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但家長沒有及時關注并協同解決。他在與爸爸的相處過程中經常被指責,進而形成了消極的向內歸因方式。一旦遇到問題,他就進入了“事情沒做好——對自己發脾氣——受到指責——又對自己發脾氣”的循環中。
探尋解決策略
1. 接納情緒,引導積極歸因
結合小童的行為表現看,他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將原因歸于自身能力差,而且伴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最終將心中的怒火燒向自己。
一天,小童因為練習時不會寫詞語而對自己大發脾氣,我先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背,在他耳畔輕聲安慰:“沒關系的。”等他情緒穩定下來,我和他進行了這樣的對話。
“小童,你是不是因為不會寫單元練習上的詞語而非常著急呢?如果是我,我也會非常著急。”我問他。
他點了點頭,又難過,又自責。
“你一定希望自己可以像別的同學一樣把看拼音寫詞語都寫完吧?張老師先要肯定你,因為你對自己有要求,是一個上進的孩子。”
聽到我的表揚,小童非常詫異,臉上好像“陰轉多云”了。
“剛剛你為什么對自己發脾氣呢?”
“看到同學們紛紛把詞語寫完了,我覺得自己真的太差勁了。”
“那你能說說自己好的地方嗎?”
他搖了搖頭。
“張老師剛剛就說了一個,你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孩子,這點就很好。”
他想了一會兒說:“我能幫媽媽照顧妹妹,是個好哥哥。”
“是啊,其實你有很多優點。這次寫不好作業,不是因為你的能力差,而是沒有及時復習。你今晚回家后自己把詞語練習一遍,難寫的字多寫幾遍,明天你就可以和大家一樣及時上交作業了。”他點了點頭,安靜地收拾書包,回家了。
在和小童對話的過程中,我運用共情撫平孩子焦躁的情緒,設身處地體會小童的內心感受,及時肯定他的優點。當孩子的防御心理、抗拒心理減弱,他就容易接收教師發出的信息。接著,我引導他正確認識自己,用積極的歸因方式將原因歸為可控的外在因素,而不是消極地自我否定,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2. 行為賦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面對困難時,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充滿激情與活力,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則會以消極情緒應對問題。雖然小童的外在表現是情緒不穩定,但根本原因是他的自我效能感過低。給小童的行為賦能,是解決情緒問題的根本。
首先,要提高小童的學習能力。第一步,學會聽講。我提示小童要注意聽詞語的易錯點,并把易錯字記在錯題本上。第二步,勤于練習。在我的建議下,小童每天堅持練習第二天要闖關的詞語,闖關后及時整理錯詞。第三步,學會求助。我格外留意小童上課的狀態。他焦慮時,我會及時安撫他,并引導他遇到問題向老師或同學求助。就這樣,小童慢慢地進入了良好的學習狀態,情緒也變得更加穩定了。
其次,引導小童學會自我管理。為了幫助小童更好地管理學習和生活,我給小童找了一名“學伴”。小星是班里的衛生委員,擅長勞動,整理收納能力很強。我讓小星帶著小童一起收拾桌子,并鼓勵小童:“你也可以像小星一樣把桌子收拾好。”聽了我的話,小童每天早上來到教室就規規矩矩地把書本文具擺整齊,有時課間桌子亂了,小星也會及時幫小童整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小童也獲得了“整理小能手”的稱號。與此同時,小童吃飯拖拉的現象也得到了改善。雖然吃飯的速度還是比較慢,但他再也沒有錯過食堂阿姨收餐具的時間。
在我的指導下,小童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獲得了學習上的成就感。在同伴的幫助下,小童也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小童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體驗轉化為自信,慢慢地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小童的積極評價也激發了他內在的行為動力,小童變得越來越自信,情緒失控的情況也越來越少了。
3. 家校同行,樹立情緒管理榜樣
小童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多,可爸爸在看到孩子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就會情緒失控。在和小童爸爸的溝通中,我能感受到爸爸對孩子的愛,可是他用錯了表達方式。我建議小童爸爸要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與孩子溝通時要遵循以下幾個步驟,給孩子做好榜樣示范。
當小童犯錯時,首先要給孩子一段“制冷”時間,讓孩子冷靜下來,也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家長能夠保持冷靜,孩子才能冷靜下來。要是覺得實在難以控制,可以離開一會兒,讓媽媽來溝通。孩子冷靜下來以后,可以聽聽他的想法,讓他毫無保留地傾訴為什么會發脾氣。當孩子感到自己被人理解的時候,他就會敞開心扉說出更多的心里話,進而覺得自己被接納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后,家長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溝通。我建議小童爸爸通過給出具體的建議和可行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多用“這樣做 ???????”或是“你可以 ??????”的溝通方式來進行交流。溝通時要做到盡量不用“你怎么又 ???????????,以后會 ???????????”的句式來指責孩子。
現在,小童爸爸已經能夠做到在孩子面前情緒不失控了。在爸爸的影響下,小童遇到問題也學會了冷靜,有了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
4. 打開魔盒,學做情緒小主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7-11歲的兒童不僅能夠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而且開始感受到情緒管理的價值,并能在成人的引導下學習如何進行情緒管理。情緒的魔盒被打翻,壞情緒就會肆意跑出來,不是傷害他人就是傷害自己。與其被動打翻魔盒,不如主動打開魔盒一探究竟。
①認識情緒小精靈。
在繪本課上,我播放了電影《頭腦特工隊》的片段來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小精靈。
課上,我引導孩子們制作一張自己的情緒卡片,畫上對應的情緒小精靈,并配上一句話。孩子們紛紛行動起來。我悄悄地走到小童身旁,看見他用濃烈的紅色畫下了自己的第一張情緒卡片,漢字混雜著拼音寫著:今天我沒來得及送回盤子,真難過!他能平靜地寫下這句話,想必之前那焦灼的情緒也消散了吧!孩子們都分享了自己的情緒卡片,也在同伴那里得到了安慰。課后,大家把情緒卡片放到不同顏色的情緒瓶子里。
這個活動一直延續到學期末,孩子們在畫出情緒、分享情緒、情緒歸類的過程中慢慢認識了情緒。
②跟著繪本學方法。
第二次繪本課,我選取了《生氣湯》作為共讀繪本。孩子們通過觀察霍斯的表情,發現霍斯遇到了紅色的小精靈怒怒,因為他這一天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媽媽看到霍斯的樣子,便和他一起煮湯。霍斯和媽媽一起對著鍋吼一吼、敲一敲,將自己的怒氣都發泄出來。
“當你生氣時,會在這鍋湯里加一些什么呢?”我問。
“我可以加一些歌聲。”
“我可以加一段手指舞。”
“原來,煮一鍋‘生氣湯,再加一點調料,攪一攪就攪散了一天的不如意。生氣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做什么來化解自己的不如意呢?”孩子們有的說可以去跑步,有的說可以吃點好吃的,有的說可以和好朋友抱一抱,等等。小童舉起手,似乎有什么話想說。我示意他站來。“我覺得自己和霍斯很像,經常會難過生氣。現在我知道了,生氣了可以有很多辦法化解,下次我就試一試。”我贊許地點了點頭,我相信,他的情緒魔盒不會那么容易被打翻了。
后續的課上,我們又共讀了《再見,壞脾氣》《我好害怕》等一系列情緒管理繪本,孩子們通過繪本故事學習了情緒管理的方法。例如:心理暗示法,即當自己情緒要爆發的時候可以用相應的語言來暗示自己不要發怒;合理釋放法,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換位思考法,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別人,情緒就沒有那么激動了。
經過一年的觀察與干預,小童情緒失控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孩子的情緒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可能是消極的歸因方式,或是缺乏自我效能感,還可能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教師應該探明原因,層層深入,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接納情緒并習得情緒管理的方法。
(作者單位: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