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瑛
摘要:小學生說題教學是針對小學生特點和教育需要進行設計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一種基于問題和實踐導向的教學方法,以小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為核心,鼓勵小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能力。說題教學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改變學生習慣通過聽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說題親歷建構求突破,解析問題展能力,建立適合自己數學學習的支架,獲得可操作的能力。
關鍵詞:說題教學? 小學生? 思考者? 創造者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一個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給他人講解。教別人的時候能深度激發大腦的潛力,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觀點其實近似于我們的祖先倡導的教學相長的教學規律和原則。近年來興起的說題教學可說是這種包含古老教學理念的學習和研究方式的延續和拓展。
一、說題和說題教學概說
(一)什么是說題教學
什么是“說題”?就是“說”數學題。完整的說題教學,即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由學生自己把數學題目的審題、分析、解答和回顧的思維過程逐一說出來,說清楚這道數學題的來龍去脈、所蘊含的數學知識,該題前后相聯系的數學內容,解決該問題的多種方案、解題技巧,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定理、公理,以及由此延伸拓展的內容,等等。
說題有教師說題和學生說題兩種情況。本文主要討論小學生說題教學。
(二)說題教學的意義
說題教學符合我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相較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小學生說題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注重體驗式教學,經常提出一些具體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同時還要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小學生說題教學更有針對性,給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選擇和探索教學方法的空間。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尤其是最常見的練習課開展說題教學,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考解決數學問題時清晰的邏輯關聯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小學生說題教學是多元化、探究性、體驗式的學習。
二、搭建說題平臺,助學生說題成真成“癮”
(一)創設表達環境,激發說題欲望
培養學生良好的說題能力,創設良好的語言表達環境必不可少。在實際生活中,多數學生對說題存在一定的顧慮,認為若是自己說錯,會受到其他學生以及教師的嘲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說題的欲望。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需要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言。教師在進行環境創設時需要關注:如何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情境怎樣出現,過程利弊何在,如何行動?教師適時的引入、智慧的設計為說題創設時空舞臺。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意味著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凸顯,個性、創造性的解放,師生的雙方交流、溝通、啟發、補充,可以促進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二)搭建說題框架,教會說題步驟
我們發現,多數學生做錯題是由于對數學題目理解不了、理解不清、挖掘不透。小學生的經驗積累和思維水平都遠遠談不上全面深刻,所以在閱讀題目之后,往往自以為正確,或僅停留在題目表象,而不能將隱藏的條件挖掘出來。這不僅增大了解題的難度,也增加了出錯的概率。因此,小學數學說題教學,首先要教會學生最基本的說題步驟。讓學生自己說題的開始階段,學生不敢說不會說的情況很普遍,怎么辦?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要允許學生出錯,甚至多次出錯。有效的做法是,教師一開始就要為學生搭建具體的說題框架,使學生逐步掌握和記牢說題要點和步驟。具體步驟上,首先是降低難度,給簡單的題目,發動組內互說。根據平時了解,先要求全班學生都做說的準備,同學間相互討論,然后指定數學課代表或數學積極分子上臺說,這種形式的活動在多節課上連續反復多次開展,盡快讓所有愿意說題的同學都參加,最大限度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給學生建立的說題框架(步驟)可以是這樣的:
牢記說題三要素:對題目信息的審讀理解,對思考過程的有序表達,對解題步驟的反思、理解。
進入說題的過程:先展示題目,然后說思考過程,最后說解決的結果。
師生點評:正確和錯誤都要點評。
(三)任務驅動,確保說題教學效果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說題。學生在說題的過程中,同樣要堅決貫徹以上基本的程序、步驟:說題前要分析題意,圈出重點詞,寫出注意要點;說題時先闡述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再說切入點,然后說思路……說題教學在促進學生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之余,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一道“補墻問題”為例。
此題是一年級下冊認識平面圖形后出現的練習題,并沒有以例題呈現。初次遇到這類題,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有難度,而理解了圖示和題意,掌握了方法后再解答,思路就會很清晰。下面是課堂實錄的一部分:
教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做課本上一道練習題。請打開書本第6頁,看最下面的圖形,填寫括號里的“缺了(? )塊磚”。
學生:(沉思)
教師:今天請第二組同學先討論5分鐘,然后組長上講臺“說題”。
學生:(均認真觀察思考討論)
章同學(組長,數學課代表):(上講臺)
章同學:老師好,同學們好。我今天說的題目是“補墻問題”。這道題考查我們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力,要求我們能根據圖形正確觀察磚的錯位擺放規律,觀察并計算行數,補畫橫、豎線條,然后計數,這樣就能得出答案。
對這道題,我的思考過程是:根據已知圖形條件,可以看出這磚墻共有六行,我們要補的地方都是大磚,所以計算出磚塊數還是不困難的。
接下來,觀察并計算出每一行缺少的塊數:第二行缺2塊,第三行缺3塊,第四行缺3塊,三行合起來:2+3+3=8,一共缺8塊。
我覺得這道題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磚墻的行與行之間的磚塊是錯開位置的,一、三、五行磚的位置擺放一模一樣,二、四、六行磚的位置擺放一樣。而且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三、五行兩端是小磚(半塊),但觀察圖形,我們要補的都是中間部分的大磚。
教師:章同學說得很好,答案也是正確的。特別是他觀察到了磚的大小,發現了磚是錯開擺放的。這些都是計算這道題磚塊數量前需要認知和確定的,否則就會發生錯亂和計算錯誤。
同學:(若有所思)
教師:還有哪些同學有不同做法,不同答案?
學生:(多名同學積極舉手,躍躍欲試)
教師:真棒啊。好,下面請楊同學上來說題。
……
教師總結點評:剛才,章同學很好地解說了自己做這道題的步驟和思考,特別是過程很精彩,雖然中間有所停頓,但我完全信任他。之后,又有同學自告奮勇舉手要求上臺說題,我都一一支持和滿足了。同學們用“畫一畫”“比一比”的方法也都算出來缺少的塊數,答案也是正確的。當然,也有同學算錯了。沒關系。
三、說題教學能力構建策略及反思
(一)研讀教材,在說題中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水平
“補墻問題”是一道看似是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又與學生生活經驗存在一定距離,但對于培養學生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空間想象力較好的數學問題。如何轉化生活化場景突破認知難點,實現操作與思考相結合、邏輯分析與空間思維相結合?若讓學生自己嘗試解題,過去幾輪教學中發現有90%左右的學生出現錯誤。錯誤原因有三:一是任意畫圖,補充磚的塊數;二是對于磚的排列規律不明晰,沒有隔行對齊的意識;三是磚的大小區分不明,統一用整塊磚或統一用半塊磚。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空間觀念、邏輯分析、思維表達等能力的不同,采用異質互補的教學方式: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按照磚排列的規律找出缺的塊數;對于思維發展一般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先畫一畫、用學具擺一擺,在直觀操作中豐富空間表象,理解和感悟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一年級孩子操作能力、空間觀念和規律意識大多處于低級階段,需要能力強的同伴引領,才能高效認知。
(二)項目設計,在問題解決中滲透模型思想
精準有效開展小學數學說題教學,需要進行項目化的學習,通過合作研究、目標探尋、自主設計等具有可操作性實踐活動,打破傳統的“教—講—練”模式,以自主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注重不同學生不同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交流探討的過程,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項目化學習一般首先要在備課環節確定說題項目任務的目標和項目計劃書,再確定人員構成及分工,還要對項目研究預設成果,最后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分析。這個過程重點關注項目評價認知和能力體現,還要了解準備時長和呈現方式等。就上面的說題教學例子而言,我們在課前重點關注提升學生如下能力:
第一,獨立思考,發現規律。對于“補墻問題”中缺的磚數,要基于對墻面上磚塊的排列規律進行分析。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老師可以制作相應課件,突出磚塊排列的規律。圖形概括能力主要是指兒童通過觀察情境圖或者實物,能夠理解和表達對應的幾何圖形和基本特征,建立與兒童生活經驗聯系凸顯空間思維的能力。解決此題,學生需要發揮自己的圖形概括能力,解讀信息、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尋找規律。
第二,整體比較,做算結合。一、二年級是學生空間觀念、智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記憶表象、邏輯推理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小學數學幾何與圖形板塊學習中,學生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到運用內容豐富的圖形符號培養空間思維,在實物操作過程感知建構從而進行推理的活動。在“補墻問題”中,教師可以根據題目要求和難易程度進行針對性的拓展。教材中習題設計有代表性,行數只有6行,排列規律分“單數行”“雙數行”,磚的形狀分整塊和半塊。學生根據整體塊數進行逐行比對,根據每行總塊數依次減去剩余塊數等于每行所缺的塊數的方法,進行累加,解決總共所缺塊數的問題。
第三,數形共融,建構模型。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和模型理念是培育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在現實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空間關系的內容和素材,在認識圖形和操作中建立與空間有關的思維,從而形成空間模型的理念。學生有了空間模型的認識,不僅可以從形狀上、圖形、圖像等去認識同類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間的關系,而且也為進一步發展各種能力奠定了基礎。
學生無論是通過自主學習還是合作探究,對所學知識都會有不同程度領悟,數學思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學生說題教學的實施是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過程,整個過程中學生成為主角,教師角色是引導、協助、點撥、維持。因此,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說出解題和說題的心得體驗,糾正說題中的偏差,把握好說題的難易度,要經常引導學生及時反思和評價自己思維過程、方式和方法,體驗過程的酸甜苦辣和收獲的喜悅。這樣,說題者和做題者才能共同進步。
“說題”教學說不盡,還有很多內容和做法需要我們繼續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朱德江以深度教學成就深度學習——走向“深度學習”[J]小學數學教師,2016(3):12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