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蓉
摘要:在藝術等課程中,游戲已漸漸成為一種寓教于樂的高效學習方式。在“雙減”背景下,將知識融入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中,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知識。在美術課堂中通過游戲活動和多媒體展示新奇事物,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一種簡單快樂的氛圍中感受藝術美,并學有所得。
關鍵詞:游戲教學? 寓教于樂? 美術學習
面對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藝術課程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整合創新能力,開拓貫通跨越轉換的多種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教師要以革新、學習的意識在課堂中探索趣味性教學,盡可能嘗試多元化教學。教師可利用游戲輔助教學,增加表現形式的靈活性、突出實踐操作的主動性,從而形成多元體驗,使學生高效地掌握所學內容。
一、游戲輔助教學的意義
(一)促進美術教學方式靈活化
葉圣陶有言:“凡是教,目的在于達到不教。”游戲變知識學習成為行動學習,讓“教”不再是“教”。游戲是多變的、趣味的,通過游戲來串聯教學環節,將實踐體驗內化為學習動力,不僅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還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教師以游戲為載體,將視覺形象語言融入教學活動,化抽象的美術概念為生動的創意表達,能夠使美術教學更加靈活。
(二)推動美術課堂參與主動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游戲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素養培育落到實處。“主動參與”使美術課堂便有了一種內在的精神價值,通過游戲互動,學生們相互激勵,在分享中激發學習的熱情,精神品質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互動性游戲活動讓學生有了自主參與的機會,體驗到了學習掌握美術知識的快樂。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精心設計一些好玩的游戲環節,會讓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大增,對于教學目標的完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凸顯美術審美表達生動化
以游戲為載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串聯在一體,極大滿足了游戲化的視聽要求,促使學生在可感、可知中提高個人藝術修養。
二、游戲輔助美術教學的策略
(一)在教學情境中融入游戲元素,生成快樂“園”
強烈的學習興趣會讓學生迅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和特點,做好班情與學情分析,在教學中融入游戲,增強課堂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美術教學中將知識技能滿堂灌,對學生要求嚴格,內容死板沒有創新,課堂氛圍枯燥無味,這樣的教學無異于在做無用功,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畏難或者抵觸心理,最終失去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在《秦陵兵馬俑》一課中,可在導入環節設計拼圖小游戲,在每位同學桌前放置彩色心形夾子夾住的小紙盒。學生進入美術教室后首先產生了好奇心,想要知道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打開盒子后發現里面裝有兵馬俑的拼圖碎片,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小組合作拼成兵馬俑。這一過程讓學生既清楚地知道這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又鍛煉了合作能力,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美術表達中融合游戲活動,構建沉浸“坊”
在美術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提煉主題,創設情境,給學生帶來更多奇妙的課堂體驗,從而獲得理想的表達效果。例如在鑒賞課《血衣》中加入互動模仿環節,請學生分組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幾組人物形象,鼓勵學生大膽地上臺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態,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加深對作品當中人物性格和作品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探究與教師的適時指導是相輔相成的,游戲使得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落實,師生互動又為學生表達和探索保駕護航。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小伙伴》一課,可以采取“先畫后教再畫”的教學模式。學生先試著畫一畫,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和進行必要的講解后再次繪畫。教師可以開展“盲畫”游戲,游戲一:蒙住畫者的雙眼,通過觸摸的方法了解同學的樣貌;游戲二:在遮擋臉型的前提下,畫出同學的五官;游戲三:在遮擋五官的前提下,畫出同學的臉型。通過這樣的游戲,由“先了解”到“再畫”,學生產生了了解伙伴的愿望,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提高了繪畫熱情,增強了繪畫信心。
(三)在審美感知中豐富游戲形式,培育體驗“田”
在教學中,通過游戲向學生傳達知識,讓學生親身體會、親身融入游戲,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在《秦陵兵馬俑》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兵馬俑對對碰”的游戲,將兵馬俑的身體部位拆分,讓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找出相同兵馬俑的部位,并將它們配對。學生以小組PK的形式進行游戲,游戲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對決賽最后兩個小組正確率達到百分之百,課堂整體氛圍也因此達到高潮,許多學生歡呼鼓掌,綻放笑顏。而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抓住了關鍵的記憶點,在游戲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在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教師還應充分挖掘游戲的美育潛能,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在七年級美術(人教版)的第二課《春天的暢想》中創作以“春天暢想”為主題的繪畫時,我開展了“感知”游戲,請學生先閉上眼睛,然后聽一段蟲鳴鳥叫聲,讓他們用語言描述聽到的聲音、想到的畫面。因為每個學生的想象力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會暢想出不同場景。之后我拋出話題,讓同學們探討春天的美麗,產生思維的碰撞:有的說,轟隆隆的春雷聲可以反映春天的到來;有的說,翠綠的山林可以反映出春天的生命力;有的說,燕子的回歸、冰雪的融化、柳樹的萌芽都能反映出春天的到來……班級氣氛活了,學生的大腦也動了起來,學會像專家一樣去思考,學著像美術家一樣去創造,為創新作品提供素材。因此,學生的作業各具特色,內容和形式都很豐富。
(四)在創意實踐中滲透游戲手段,拓展認知“域”
在教學中,設計游戲的過程有時要比完成游戲的過程還要重要。要讓游戲帶領學生走進課堂。在教學活動中加入游戲環節,并讓學生參與互動,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實踐美術知識的機會。如在學習《秦陵兵馬俑》一課時,設計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小兵馬俑的游戲,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種所學習的兵馬俑類型,以泥為筆,制作刻畫一個具有特征的兵馬俑,一部分學生制作了“將軍俑”,一部分學生制作了“車兵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制作的過程中抓住了不同兵俑之間的差異和各種兵俑的特點。
在設計游戲教學中不僅要把學習內容作為認識的客體,而且要將自身作為認識的客體,要通過游戲使得學生對自己做出客觀正確的自我評價,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斷提高。
教學《獨特的裝扮》這課時,我給每個學生發放自主學習單,讓學生討論了什么游戲、游戲規則怎么制定。學習單內容如下:1收集世界各地有特色的面具圖片如何在游戲中展現?2如何通過游戲了解面具的起源、材質、特點及所具有的文化底蘊等?3能否在游戲中加入面具的制作方法探究。接著,學生合作制定游戲方案,具體做法如下:利用課前10分鐘開展“拆拆看”游戲,目的是在拆的過程中探索制作的原理,為更好地“做”打好基礎;接著利用課堂10分鐘時間開展“面具表演秀”,目的是了解面具起源、特點、文化底蘊等;再用10分鐘時間,小組成員利用搜集的面具完成“面具拼接比賽”,目的是分析探究面具制作的步驟;剩余25分鐘的時間舉辦面具“拍賣會”。學生們在一系列游戲活動中豐富感官體驗學會自主思考,從多個角度探索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游戲有效地促進傳統美術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它的靈活性、生動性使課堂變得更高效,學生個性也得到解放。游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創新性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真正愛上學習。在緊張的學習生活當中,學生借助游戲放松自我,大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張揚自己的個性,促進了高效教學,對此教師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宋雨桐試論游戲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3(1):109111
[2]宿振峰初中美術教學中游戲活動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50):59
[3]嚴瀟雄美術游戲課在教學中的運用[J]新智慧,2021(2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