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斌
【摘 要】課堂教學的效果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有否學習的興趣。當前對于很多中職學生來說,脫離了中考的指揮棒,躲避了高考的壓力,語文學科似乎已經不是非學不可的了。那么,我們應該靠什么來掌控課堂教學呢?我想應該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只有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我們才能更好地“傳道、受業、解惑”。為了在激趣方面有所突破,這幾年筆者進行了多種嘗試。提出主要的幾種,希望得到指正。
【關鍵詞】問題激趣;音樂渲染;學科滲透;寓教于樂
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基本種活動的意識傾向。教育心理學表明,當一個學習者對某一學科產生了興趣,他總是積極主動而心情愉快地去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全國特級教師魏書生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語文成績就越好。所以應該激發興趣,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如果一個老師無法吸引學生注視的目光,那么,即使他(她)有淵博的學識也等于是資源浪費。所以,語文課堂如何收到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處于疲倦狀態下的頭腦,是很難有效地汲取知識的。”這就告訴每一位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要對教材有很深的理解,還要善于調控課堂氣氛,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如何讓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從“霧里看花”到“叫我如何不想他”呢?這幾年,筆者在“激趣”方面積累了一些心得,現就此問題談一下自己的做法和體會,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巧設問題,制造熱點
問題的創設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但如果一味地圍繞課文內容來提問,學生的興趣不會被點燃。相反地,只會讓他們覺得程式化。所以在每一堂課的開場白部分我都精心地進行設計,力求引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課堂導入的設計有很多種,我在這一點中主要談談問題的設置,因為這是我比較常用的方式。記得有一堂課,我上的是《世間最美的墳墓》。在導入時,我用了許多中外著名的陵園圖片(如泰姬陵、昭君墓、中山陵等等)吸引學生的目光,然后問他們:“這些地方風景美嗎?”毫無懸念地,所有學生都回答:“美!”“那你們愿意將來都長眠在這樣的地方嗎?”這下炸開了鍋,“老師,我們活得好好的,干嘛說死啊?”“老師,你愿意嗎?”……在熱烈的情緒中,我們從生死談到了理想,從理想又談到了墓志銘,學生的情緒被一次次地點燃了,這樣的課堂氣氛能夠感染每位同學進行討論。還有一堂公開課上,我上的是《像山那樣思考》。在導入時,我看似很隨意地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提到狼,大家會有怎樣的感覺或是引發怎樣的聯想?”還未等到有人舉手發言,班上的一位平時就愛開玩笑,口無遮攔的男生馬上就蹦出了:“色狼”。當場就引起了一陣轟笑。我心中暗喜:其實我要的就是這個答案和這種效果。于是我先夸獎了學生上課的狀態頗佳,毫無緊張之感,接著就剛才“色狼”一詞,進行引導。我問學生:“為什么有人會被叫作色狼?”這時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最后我請一個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總結大家的意見:之所以會被叫色狼,是因為他們對美色的貪戀。而后,我便問學生是否贊同。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我就繼續用這個詞引到當天的課文中去:“過度貪戀美色的人就是色狼,那從這個詞中你們發現了什么沒有?狼帶給我們的印象有什么?”很自然地,學生都答到了“貪婪”,于是我就引入正題:“看來,狼在我們的印象中除了跟其它生物一樣都具有的母性外,就沒什么好品質了。那么,我們能不能將其除之而后快呢?狼消失了的世界會不會更美好呢?聽聽利奧波德怎么說?”于是乎,就在這熱烈輕松的對狼的討論中,學生興趣十足地開始了《像山那樣思考》的學習。
二、音樂渲染,調節氣氛
音樂教學是學生特別喜歡的一種形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化的音響設備,播放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音樂,可以渲染氛圍,使課堂教學的氣氛輕松愉快,它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吸引力,而且還能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例如,教史鐵生《合歡樹》一課時,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一開始就打出幻燈片,屏幕上出現“怒吼的大海上,風卷云集,雷電交加,海燕勇擊風浪”的情景。與此同時,運用現代化的音響手段,播放與課文情境相吻合的不同音樂,先是用《命運交響曲》來引出對史鐵生的介紹,而后用了《燭光里的媽媽》讓學生們去領會母子情深。在隨后的課堂討論中,我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懷有對父母的感恩,只是平時疏于表達而已。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是我們每個老師為了吸引他們的上課興趣而應該努力去做的事。另外一次,我印象極深的是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后,幼兒教育專業班級的女生仍陶醉在音樂中,要求繼續播放。那天我上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導入之后,我沒有馬上進入課文的解說,而是請學生欣賞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配合著舒緩柔和的音樂以及歌者清幽空靈的演唱,學生陶醉了,連續播放了兩遍之后,我轉入了正題,先介紹了蘇軾寫此詞的背景,接著請學生談對于這首詞的感受。課堂氣氛非常之好,很多平時不太發言的同學,借著輕緩的背景音樂,侃侃而談自己的感受。這堂課在“起舞弄清影”的如臨其境中,學生完成了一次與大文豪蘇東坡的心靈交流,探詢了他的內心。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后,同學們意猶未盡,要求繼續播放,大家都留在座位上入神地聽,看到他們的神情,我也被感動了。
三、學科滲透,語言風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個學科之間都應該緊密聯系,利用其他學科來為本學科服務,會收到不錯的效果。當講到古漢語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時,我用橫向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容易記住。如古漢語的介賓短語往往放在謂語的后面作補語,而現代漢語的介賓短語往往是放在謂語前面作狀語。如講《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能謗議于市朝”。我告訴學生,“于臣”、“于市朝”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都要放到謂語前面去作狀語。古漢語的這種詞序,跟英語的詞序很類似。我就隨口說了一句:“We ?study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大家知道,in ?the ?classroom在翻譯成中文時應放在study前面作狀語。”學生沒有想到我會講英語來比較。所以他們都笑了,在輕松的氣氛中就記住了這個知識點。
四、模仿表演,寓教于樂
在課堂教學中,憑借教材內容對作品中的情節等進行模仿表演,既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能創造出一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甚至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有一年教《青龍偃月刀》,為了讓學生對民間藝人的絕活有個更直觀的了解,我找來了一些錄音,把老北京的吆喝聲放給學生聽,學生都覺得很有味道。我見他們頗感興趣,就順勢聯系到本地的地方方言上來:“同學們,當今社會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尤其是北京這樣的首都城市,在街頭巷尾已經很難再聽到這樣的吆喝聲了,這種民間的口頭藝術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永遠地留在了許多人的記憶中。那么在我們的城市中,你們是否注意過街頭小販的吆喝聲呢?有誰能給吆喝一下嗎?”話音剛落,同學們的反應非常熱烈,結果全班推舉了一位平時不太起眼的男生。眾望所歸,他落落大方地站了起來,用福州話韻味十足地吆喝了起來“蟑螂藥、老鼠藥……”“高壓鍋、彩電、電冰箱收購喔”……這堂課最后就結束在全班的歡笑聲中。也許他們今天無法對我國民間的傳統文化有多么深刻的體會,但我總覺得學得有趣味才能讓人有學的欲望。哪怕多年之后只有某些學生能想起今天的“笑”,也是學有所值啊!
五、直觀演示,加深印象
借助圖形、實物等形象化教具進行課堂演示,能使學生沒有看過的東西直觀化、難以理解的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次,教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說明文,我在教學過程中,特意放了兩串荔枝在講臺上,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每個人都要做好上臺介紹的準備。結果,整堂課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上臺的同學都能按照個人的風格進行或簡略或詳盡的介紹,爭先恐后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我覺得上一堂語文課應該像一篇波瀾起伏的文章,每個環節都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地集中,所以一堂課,即使你知識點講得非常全面,課文內容分析得非常細致,在環節的設置上若不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也可能是事倍功半。
當然,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以上談的只是我個人的一點點體會而已。今天,在新的課改浪潮中,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既是一個決策者,又是一個創造者,而不再是教材的奴隸。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設計好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豐富多彩的課堂氛圍,激趣導學,盡力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足夠精彩,怎會不吸引學生的關注呢?“花若芬芳,蝴蝶自來”,讓我們每一位中職語文教師都努力成為絢爛多彩、芬芳撲鼻的鮮花吧。
參考文獻:
[1]鄧世權.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J],中學語文天地.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