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王晨霞



9月下旬開始,河南即將迎來秋收及小麥備播整地。參加2023年河南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河南農業大學第二期培訓班的學員們,大多是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及涉農公司主要負責人,以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種植規模從幾百畝到上千畝不等,小麥生產格外讓人關心。8月19日,河南農業大學想學員所想,急學員所需,特邀知名小麥專家、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郭天財教授等到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社開辦的《三農會客廳》,講述了小麥生產的整體發展形勢和小麥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并面對面對學員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從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配套融合集成運用方面給學員們以指導。
《三農會客廳》第一環節由郭天財教授為學員講解小麥生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第二環節由栽培、育種、植保、農機等方面的專家教授回答“頭雁”學員提出的問題,編選如下。
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天財教授:
河南是全國第一小麥生產大省,小麥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強。每年只要河南小麥豐收了,全國夏糧豐收就有基礎,口糧絕對安全就有保障。由于河南糧食生產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極其重要地位,黨中央、國務院對河南糧食生產非常重視、格外關心。因此,普及小麥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尤為重要。實現小麥豐產,必須打好“兩個基礎”,抓好“兩個關鍵”。
打好整地播種基礎
麥田整地播種質量是具有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的措施。打好此基礎,不僅有利于培育冬前壯苗,構建合理群體結構,培育健壯個體,增強抗逆能力,奠定豐產高效基礎,還可為全生育期管理爭取主動,有利于實現穗足、粒多、粒重的高產目標。
選好良種。農諺說“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近年來,新品種“井噴式”涌現(2015—2022年黃淮審定小麥品種1234個),低水平重復品種多,同質化嚴重,突破性品種少。要因地制宜選用適宜本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節水節肥節藥、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特別注意抗逆穩產性和生產安全性。要合理確定主導和搭配品種,避免品種“多、亂、雜”和盲目追求“新、奇、異”,確保用種安全(今年選用品種應特別謹慎,警惕虛假宣傳和網紅操作品種)。
提高整地質量。重點抓好以深耕(松)耙壓整地、秸稈粉碎均勻還田、播前或播后鎮壓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規范化整地,奠定高質量播種基礎,爭取全生育期管理主動,確保出苗全、齊、勻、壯,夯實豐產高效基礎。部分麥田因連年淺旋耕,耕層變淺,犁底層變厚上移,土壤結構緊實,不利于根系下扎,耕作層變淺,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加之秸稈還田后耙壓不實,表層土壤暄松、坷垃多,導致播量大、出苗質量差,造成麥田透風跑墑、易旱易凍,后期倒伏早衰嚴重。農諺說:“麥靠一盤耙,秋靠一張鋤。”要實現豐產高效,必須努力擴大深耕面積,連續旋耕2~3年應深耕一次并鎮壓耙實;旋耕整地必須深旋兩遍后鎮壓耙實;深耕麥田要適時適墑用圓盤耙或動力驅動耙鎮壓耙實。
提高秸稈還田質量。因秸稈量大、還田質量差,土壤表層秸稈、根茬較多,尤其是整地粗放,未耙耱壓實,土壤暄松,導致地中莖過長,消耗養分過多,出苗難、慢,缺苗斷壟,根系發育不良,分蘗缺位,且易感根莖病害和蟲害,苗弱苗黃而影響產量。要解決“切不碎、撒不勻、埋不深、壓不實”問題,注意草土混勻,補氮澆蹋墑水,加速腐解。
科學精準施肥。要在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依據地力基礎、產量水平等因素,按照“選用正確肥料、確定正確用量、掌握正確時間、施在正確位置”原則,平衡精準合理施肥,并依據化驗分析結果,有針對性地適量施用中、微量元素和土壤調理劑。中高產麥田和強筋小麥品種注意“氮肥后移”。
搞好種子處理。因氣候變化、品種抗性差、整地粗放、肥水管理不科學,特別是連年兩季秸稈還田菌源積累,重治蟲、輕防病等原因,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孢囊線蟲病等土傳種傳根莖病害和地下害蟲呈逐年加重發生危害態勢,應特別注意拌種包衣防控。播種期是預防或控制病蟲害關鍵時期,可壓低病蟲發生基數,減輕中后期防治壓力,降低防治成本,保證小麥安全生產。必須實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杜絕“白籽下地”,對于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嚴重田塊進行土壤處理。土傳、種傳病害重發區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硅噻菌胺等包衣或拌種。地下害蟲重發區推行辛硫磷、吡蟲啉等拌種,或選用吡蟲啉等包衣。多種病蟲混合發生區可選用相應殺菌劑、殺蟲劑復配包衣或拌種,起到“一拌多效”作用。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采取以枯草芽孢桿菌為主的微生物菌劑或白僵菌等微生物農藥。
高度重視多花黑麥草防除。20世紀80年代初,多花黑麥草作為牧草或草坪品種引進我國,因其繁殖系數高、產生抗藥性快、防除難度大,目前在部分地區已成為危害最重的麥田惡性雜草,必須盡快遏制其擴散蔓延。
提高播種質量。“七分種、三分管,小麥才豐產”。必須在提高整地質量基礎上,努力做到適墑適期適量適深播種,切實提高播種質量,奠定豐產高效基礎。“麥收隔年墑”,若墑情不足,“寧可晚播幾天,也不種欠墑麥”,先造墑再整地播種,確保足墑播種。依據品種特性、播期早晚、地力水平合理確定適宜播期和播量。高產不在于播量大,關鍵是播勻,注意早播冬前旺長和消除堌堆苗與缺苗斷壟。注意適宜播深,尤其是旋耕播種和秸稈還田沒有耙耱鎮壓,極易造成“深播弱苗”。
做好播種前后鎮壓。播種前后和冬春鎮壓是提底墑、保口墑、提高播種出苗質量、控上促下、保墑防旱防凍、抗逆減災增產最簡單、最有效的措施,尤其對秸稈還田和旋耕整地土壤懸松不實麥田、整地粗放坷垃多透風跑墑麥田、無水澆條件丘陵旱地麥田鎮壓效果很好。
打好培育冬前壯苗基礎
在高質量整地播種基礎上,冬前依據小麥苗情、天氣條件、土壤墑情和病蟲草害發生流行情況,因地因苗制宜,分類肥水管理,促弱控旺,促根增蘗,培育冬前壯苗,保苗安全越冬,為實現“冬壯、春穩、夏不早衰”管理目標奠定基礎。
抓好春季管理
春季小麥的根、莖、葉、蘗、穗等進入旺盛生長階段,具有“生長發育快、變化大、矛盾多、苗情轉化快”的特點,不僅對水肥需要量多,且反應敏感,是培育壯稈、多成穗、成大穗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全程生長田間管理最關鍵時期,春管時效性強。應依據苗情墑情,科學運籌肥水,處理好春發與穩長、群體與個體、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和水肥需求臨界期與供應矛盾,構建合理群體結構,力促穗大粒多,搭好豐產架子。
春季麥田管理應因地因苗制宜、科學進行肥水管理、防控病蟲草害,促弱苗早發增蘗,穩壯苗生長保蘗,控旺苗過多分蘗,保穗數、攻粒數,重點抓好以下幾點。一是防凍害。注意澆好起身拔節水,預防“倒春寒”和晚霜凍害。二是防春旱。對整地差土壤懸松麥田鎮壓澆水抗旱防凍,促進麥苗正常生長。三是防倒伏。對旺長麥田,采用鎮壓化控措施,抑制基部節間伸長防倒。四是防病蟲草害。根據麥田病蟲草害發生情況,選準對路藥劑,早防早治,統防統治。五是防早衰。對前期旺長麥田或春季脫肥麥田,應注意防早衰影響粒重和產量。
抓好后期管理
此期畝穗數、穗粒數基本定型,生長中心轉入籽粒形成與灌漿成熟,且由于經歷時間短(40天左右),回旋余地小,管理好壞對產量影響很大。此期麥田管理主攻方向是養根護葉、保粒增重,注意控制適宜土壤墑情,重點搞好“一噴三防”,適時收獲,防遇雨發芽霉變,確保豐產豐收。
“頭雁”學員、鄢陵縣彭店鎮前步村經濟合作社負責人程彥蘋問:我今年種了400畝小麥,有200畝小麥地里有金針蟲。同時,我們周邊的麥田里還生長有多花黑麥草。請問專家如何防治?
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專項“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綠色技術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首席專家李洪連教授答:
如何防治小麥金針蟲?
金針蟲是小麥生長中一種常見的地下害蟲,在土中咬食播下的種子和幼苗,使植株枯死,造成缺苗斷壟,發生嚴重時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以細胸金針蟲和溝金針蟲為主。目前,防治小麥金針蟲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是土壤處理和種子處理。一般為害地塊種子處理即可,發生嚴重的地塊可以在土壤處理的基礎上再進行種子處理。
土壤處理:在播前整地時,每畝均勻撒施5%辛硫磷顆粒劑2~3公斤,或5%毒死蜱顆粒劑1.5~2公斤,可有效消滅土中的成蟲和幼蟲。也可以用含有噻蟲嗪、噻蟲胺或吡蟲啉的藥肥做基肥,對金針蟲等地下害蟲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藥劑拌種或包衣:這是防治金針蟲及其他地下害蟲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拌種常用的藥劑有辛硫磷、毒死蜱等,可按種子重量的0.2%~0.25%稱取藥劑,加適量水稀釋與種子拌勻后堆悶半天晾干后播種。種子包衣可以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種菌唑等殺菌劑及吡蟲啉、噻蟲嗪或噻蟲胺等殺蟲劑的復合種衣劑進行包衣,可以有效防治小麥土傳病害、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
如何防治小麥田多花黑麥草?
多花黑麥草是一種麥田惡性雜草,與小麥爭奪水分、養分、空間和光照,發生嚴重時致小麥減產30%以上甚至絕收,已成為河南省駐馬店市等地部分麥田最難以防除的惡性雜草。
播前除草:雜草重發的田塊,可提前犁地,待雜草出苗后,用滅生性除草劑草甘膦等噴霧防除,7~10天后再翻耕播種小麥。
播后封閉:播種時整地要平整、細實;麥播后2~3天,每畝用40%砜吡草唑懸浮劑25~30毫升加30%吡氟酰草胺30毫升均勻噴霧封閉,畝用水25~30公斤。土壤封閉要求墑情較好,施藥后如果表墑較差,而且沒有有效降雨,要及時澆水造墑,以收到理想除草效果。
苗期補防:封閉除草一般可以收到80%左右的除草效果。對于苗后出土的雜草可以在小麥3葉1心期至越冬前多花黑麥草基本出齊時,用唑啉草酯加啶磺草胺進行莖葉噴霧。
藥劑防治注意事項:(1)苗期施藥時最低氣溫不低于6℃,同時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天氣預報未來7天內有劇烈降溫時不能用藥,用藥后2~3天內不能澆水或出現明顯降水。(2)配藥時要采用二次稀釋法,確保藥液均勻。(3)苗期補防不宜使用植保無人機噴藥,噴藥要均勻一致,嚴禁重復噴霧。(4)藥液量要充足,土壤封閉處理每畝用水量不低于25公斤,莖葉噴霧不低于15公斤。
小麥抽穗前后植株枯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防治小麥莖基腐病?
造成小麥抽穗前后植株枯死的原因主要是根莖部病害,包括莖基腐病、全蝕病、根腐病和紋枯病等。這些病害從小麥發芽后即可侵染,早期造成爛種、死苗,根莖部變褐或變黑,植株生長不良,后期形成枯孕穗或整株枯死,籽粒秕瘦,減產嚴重甚至造成絕產。特別是受品種抗病性差、秸稈還田造成菌源在土壤中積累、土壤生態條件惡化等因素影響,小麥莖基腐病近年來在河南各地逐年加重,部分地區暴發成災,對小麥生產威脅很大。
小麥莖基腐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由于缺乏高抗品種,重病區可因地制宜選用豐德存20、周麥24、泛麥8號、徐麥2023等中抗品種,可有效降低莖基腐病的為害程度。
科學進行農業防治:病田秸稈盡量不要還田,必須還田時應充分粉碎并深翻25厘米以上;增施有機肥或生物肥,改善土壤生態環境;重病地應適當晚播一周左右,并適當增加播種量。
藥劑拌種或包衣:采用含有戊唑醇、種菌唑、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殺菌劑的拌種劑或種衣劑進行種子處理,可以明顯減輕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及為害,特別是減少后期的枯白穗。利用芽孢桿菌、木霉菌及其復配制劑拌種也有一定的防病作用。
春季噴霧防治:在返青拔節期,采用三唑類殺菌劑(加上氰烯菌酯或多菌靈等殺菌劑效果更好),用機載噴霧機進行均勻噴霧,施藥液量要充足(每畝15公斤以上),盡量使其能流到小麥莖基部。
“頭雁”學員、葉縣綠坡家庭農場負責人王綠坡問:我現在種有1380畝小麥,請問小麥免耕播種及后期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項?
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河南省農業精準作業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萬章教授答:
小麥免耕播種有省工、省時,降低機械作業成本,增加有機質,有利于保護土壤結構和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此外,玉米秸稈還田之后免耕種植冬小麥,地表秸稈可以保持冬小麥的土壤墑情和預防凍害發生。河南省豫西豫南丘陵和干旱半干旱地區可采用小麥免耕播種這項節本增效的生產技術。在小麥免耕播種機具選用和作業實際中應注意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秸稈還田后,免耕秸稈腐熟性不夠,機具通過性不好,應注意質量。苗期容易出現苗黃、苗弱的現象,應適當加大播量,注意小麥免耕播種機通過性和對種床秸稈的處理能力。二是秸稈還田會造成病蟲害發生,應注意后期配合植保機械化生產技術,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三是秸稈全量還田,土里的秸稈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時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氮素。微生物將與農作物爭奪氮元素,影響秸稈被分解效率和小麥生長,應注意補充氮素。
小麥生產中如何更好地實現三產融合?
一、二、三產融合打破了農業生產與工業化加工之間的壁壘,使得小麥生產不再只是停留在種植和初級加工的層面,而是走向了更高級別的產業鏈。在小麥生產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互動中共贏,形成了內生動力強、競爭力強的產業結構,農產品直接被工業加工,從而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商品,不僅提升了市場價值,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小麥種植生產大戶應積極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生產優質小麥,完善小麥供應鏈,根據產地氣候、土壤特點,加強優質專用小麥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制訂和完善小麥機械化生產作業標準,提高災害防控能力。不斷打造當地小麥品牌,提升價值鏈。加強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建設,服務當地小麥產業經營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延長產業鏈,加快推動小麥精深加工業發展,實現由“賣原糧”向“賣食品”轉變,不斷延長小麥產業鏈條。
小麥種植大戶如何實現減損收獲,避免“爛場雨”等災害損失?
今年河南南陽、駐馬店地區小麥收獲期連續陰雨,出現麥株發黑、麥粒萌動、穗發芽現象,給小麥收獲造成很大損失。從農機生產角度看,應提倡適時收獲,農諺說:“麥熟一晌,龍口奪糧”“收麥如救火”“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小麥最適收獲期為植株莖稈全部變黃,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全部轉黃,內部呈蠟質狀,含水率20%~25%,干物質積累達到高峰,品質好,產量最高,生理成熟。收獲過早,水分在25%以上,灌漿不充分,籽粒不飽滿,產量低;濕度大,作業效率低,故障多。收獲過晚,水分在20%以下,易落粒折穗,且千粒重降低,養分倒流減產,豐產不豐收。許多農戶習慣等到田間水分降低到接近安全儲藏水分時收獲,省去烘干晾曬環節。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搶收小麥,烘干晾曬技術條件不足,會給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因此,一方面種植大戶要逐步建立糧食烘干能力,另一方面應建設經濟適用的通風、降水、儲藏、晾曬設施,降低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小麥規模化種植要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從農業機械化生產入手,提前準備,早有預案,全力以赴,搶為上策,降低災害風險。
“頭雁”學員、西平縣德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靜問:我們現在選擇小麥種子主要靠經銷商介紹,請問面對市場上眾多的小麥品種如何選擇?
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河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殷貴鴻研究員答:
咱們現在的小麥品種很多,市場上可以說有1000多種,包括我們河南省也有很多小麥品種。選擇適宜本地種植的好的品種非常重要。
第一,要根據經濟效益和訂單來選種。咱們跟大部分農民不一樣。農民可以多選幾個品種。這個品種不行,可以選那個品種。然而,種糧大戶種植面積比較大,怎樣實現這個經濟效益呢?那就要求慎重選種。因為考慮經濟效益,所以要選擇穩定的能增加你效益的,就是根據市場去選。總之,要根據訂單的要求和面粉的用途來選種。
第二,要根據自己的生產區域來選。比如,像駐馬店、南陽、信陽這一區域,雨水比較多。這些地方的種植大戶首先要選擇抗碎發芽的、抗赤霉病的,就是以抗病抗逆的品種為主,并且盡可能選擇早熟的品種。豫北可以選擇抗寒性好、產量比較高的。現在全球氣候變暖了,還得根據當地的生態氣候選擇品種。
“頭雁”學員、南陽裕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海燕問:我從事小麥種植及面粉加工,請問如何施肥才能保證小麥的品質?
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第五組組長王永華研究員答: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已有研究發現,小麥一生有3個最關鍵的需肥階段,分別對應產量構成因素形成的三個成長階段。一是處于返青起身期的畝穗數形成階段。此階段的小麥以營養生長為主,長葉、長根、長蘗,需要足夠的營養。二是處于拔節抽穗期的穗粒數形成階段。此階段的小麥進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旺盛階段,長葉、長稈、孕穗、抽穗,需肥進入全營養高峰階段。三是處于揚花灌漿期的千粒兒重形成階段。長籽、增粒重,需要有足夠的營養。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施肥做到底肥要施足,配合追肥,做好肥料供給與作物生長的供需匹配,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學合理施用,實現綠色高產又高效。
目前,小麥施肥普遍存在“三重三輕一早”的現象,即重視無機肥,輕視有機肥;重視底肥,輕視追肥,常采用“一炮轟”的施肥方式;重施氮肥,輕施磷鉀肥和微肥,且追肥偏早,多數農戶對小麥追肥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的施肥習慣。尤其是高產田塊也不實施“氮肥后移”,氮肥施用與小麥吸收高峰期錯位;部分麥田存在缺少微量元素,如硫、鋅、硼、錳等。
麥播前要施足底肥。科學施好底肥,對來年小麥豐收至關重要。由于小麥吸收氮、磷、鉀的數量是因土壤、氣候、栽培條件、小麥品種以及產量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可依照品種、土壤、小麥營養特性等具體情況來指導施肥。
“三看”科學運籌追好肥。“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看天”主要是看天是否下雨;“看地”主要是看土壤墑情;“看苗”主要是看小麥群個體長勢、群體莖蘗數量大小(即群體動態)等苗情狀況,因地因苗因品種制宜,根據小麥的生長狀況決定追肥時間早晚以及追肥數量多少。同時,在追肥時要注意澆水,提高施肥效率。生產上常以小麥群體長勢和莖蘗數量多少來確定。最簡單的調查群體數量和判斷什么時間追肥的方法為:我們對返青期的麥田進行田間調查,若小麥種植行距為6寸(20厘米),就調查單行1尺距離的莖蘗數量。若其莖蘗數量為70~80個,且葉色深綠,個體健壯,說明其為壯苗麥田,畝群體數量為70萬~80萬頭,追肥時間應推遲至拔節期;若其莖蘗數量超過100個,說明其群體過大,屬于旺苗田,對返青后大群體苗、旺苗田以控為主,可采取鎮壓控旺,追肥時間可推遲至拔節中后期;若1尺距離的莖蘗數不足50個,說明其屬于弱苗田,要及早管理,追肥時間應提前至返青期;若1尺距離的莖蘗數50~70個,說明其處于弱苗至壯苗田之間,也應采用早管理,追肥時間可在起青期。一般采用尿素等速效氮肥作為追肥,畝用量8~15公斤。
視麥情做好后期水肥管理。后期小麥生長進入開花受精、籽粒灌漿等生殖生長為主的長粒增重階段,這時小麥根系老化,吸收能力減弱。水肥管理的目標是保持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防止早衰與貪青晚熟。因此,一般采用根外追肥(即葉面噴素)的辦法。
抽穗到乳熟期如葉色發黃、有脫肥早衰現象的麥田,可以噴施1%~2%尿素,每畝噴溶液50升左右。對葉色濃綠、有貪青晚熟趨勢的麥田,每畝可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50升。
對于群體較大的麥田,為了防止后期干熱風造成的倒伏,應于花后至灌漿期噴施兩次1%腐植酸液和0.2%~0.5%磷酸二氫鉀加0.5%~1%尿素的混合液,也可以噴施硅肥和腐殖酸肥液(濃度各為1%左右)。葉面噴肥一般噴兩次,間隔4~5天。這樣既有利于保千粒重,又有利于防、抗干熱風所引起的倒伏。
在有灌溉條件的正常麥田,可視土壤墑情狀況,在灌漿高峰前及時灌溉揚花水或灌漿水,促進籽粒灌漿,實現增粒重而增產。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