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是振興鄉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主體。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一環,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本文以吉林省吉林市為例,分析吉林市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狀及現實困境,提出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即完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創新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養機制、優化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服務和管理體系、解除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后顧之憂等。
關鍵詞: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支持辦好涉農高等學校和職業教育。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高素質、高水平的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支撐體系中的核心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具有很多優勢,首先,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對新知識、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其次,大學生作為青年人才,年齡結構合理,綜合素質普遍較高;最后,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超前,愿意投身鄉村振興。本文以吉林省吉林市為例,分析吉林市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狀及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以期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一、吉林市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狀
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吉林市依托“冰雪”旅游優勢,積極探尋鄉村振興的“吉林思路”:組建四級防返貧監測幫扶隊伍;開展“五送”促就業活動;持續強化政策帶動作用,優化服務,做強做大稻米、肉牛、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推動村莊經濟結構進一步轉型,開發了“雪鄉”“民俗村”、農家樂、采摘園等一系列鄉村經濟增長點。同時,吉林市先后出臺了《吉林市引進萬名學子“助企興業”行動實施辦法》《吉林市鄉村人才振興行動實施辦法》等人才政策,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加強鄉村振興人才規范管理和重點扶持。因地制宜依托農業企業、農業生產示范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建設了一批實用型、便捷型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實訓基地,促使大學生深入鄉村就業創業,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并取得了一定成績。除此之外,吉林市也在積極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多元主體融合平臺,多元主體共同努力,促進技術、政策、大學生人才等各類鄉村振興發展要素向農村區域集聚,推動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振興。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成為符合新時代農業發展特點的新型職業農民,有效促進了吉林市鄉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基于吉林市鄉村振興工作實際,積極引導大學生入職新型職業農民,將大學生培養成新一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吉林市鄉村經濟活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吉林市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返鄉大學生就業局限性比較大,市場化崗位缺失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地區結合國家總體規劃和本地鄉村經濟發展實際,在資源引進、農業技術更新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增加農村就業創業機會,吸引大學生人才返鄉入職新型職業農民。但是,部分農村面臨著產業鏈結構不夠完整、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很多企業不愿意在農村投資,造成大學生返鄉就業沒有合適的崗位,就業崗位的局限性也比較大,更多的是參與“特崗教師計劃”“三支一扶”和大學生村官等基層就業項目,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大學生比較少。同時,部分大學生嘗試過在農村自主創業,但是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或因社會資源獲取困難,或因自身農業知識技能不足,導致鄉村創業夭折。
(二)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意識淡薄,農業實踐能力較弱
部分大學生對于農村工作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返鄉就業創業就是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只有不適應城市生活的人才會返回農村。一些涉農專業大學生在校期間缺少應用型實踐項目培訓,缺乏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的系統性培訓,到農村工作后,面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類問題,無法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部分非農專業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更是無法完全融入農業、農村,所學課程知識同農業關聯度不高,不能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意識淡薄、農業實踐能力較弱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成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
(三)返鄉大學生服務和管理體系不夠完善,就業保障不足
高校是人才培養之地,是鄉村振興人才主力軍的匯聚主戰場,是向農村輸送新鮮血液的主動脈。然而,高校學科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脫離農村社會實際需求,“知識淵博、實踐不足”的大學生返鄉后,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過程中,都缺乏全面性的指導和統籌協調性的管理。部分高校沒有建立配套的返鄉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咨詢、綜合管理的鄉村人才服務體系,導致返鄉大學生沒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選擇合適的就業創業項目,在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無法保障在農村工作的穩定性。
(四)返鄉大學生無法適應鄉村環境,歸屬感不強
同城市相比,鄉村基礎設施仍然較為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多年的城市求學生活,使得多數大學生已經完全適應了城市生活,在就業選擇時,傾向于更好的薪酬福利、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農村地區尤其是吉林市農村,處于我國東北地區,冬季嚴寒、自然環境較差,交通不便,加之枯燥的業余文化生活,不夠完善的鄉村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或者創業地域時,更傾向于選擇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到的關注較少,大學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可能性也不大。
三、吉林市引導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
(一)完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政策
鼓勵大學生返鄉入職新型職業農民,吉林市需要創新現有的政府主導的就業形式,拓寬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渠道,改變“政府政策—大學生就業”的單一就業模式,積極發展鄉村企業,構建“政府政策—鄉村企業—大學生就業”的多元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模式。在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社會資源進村等方面給予土地流轉、金融扶持、稅收減免等多項優惠政策;提高返鄉大學生平均工資水平和相關的社保、醫保福利待遇;大力扶持涉農企業發展,幫助他們連接市場、良性發展。根據吉林市不同鄉村發展特色,探索“冰雪旅游”“黃牛養殖”“木耳栽培”“滿族風情”等精細化、特色化的發展路徑,吸引各類優秀大學生人才返鄉,激發大學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
(二)創新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養機制
要加強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引導大學生關注鄉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吸引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政府可充分運用新媒體,利用官方媒體的流量和權威性大力宣傳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優勢,幫助大學生樹立去鄉村建功立業的意識,堅定大學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信心與決心。高校要改變傳統的講授模式,鼓勵大學生走出課堂、走向鄉村;針對現代農業人才需求較大的綠色農業、現代養殖業、互聯網營銷等專業,開設校企聯合培養“訂單班”,實現“按需培養”目標,提升大學生的鄉村工作實踐能力。同時,培養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意識,讓大學生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了解到鄉村是青年人才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舞臺,促使大學生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工作中。
(三)優化大學生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服務和管理體系
解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辦事難、難辦事”的問題,需要積極建立統籌大學生鄉村就業創業活動的專屬部門或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政策,做到實事求是、認真負責,依據吉林市鄉村振興實際情況,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給予全方位的服務和綜合管理,幫助他們解決在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道路上遇到的各種阻礙。政府可以采取金融幫扶、產業孵化等方式,幫助大學生順利實施鄉村創業項目,鼓勵大學生向鄉村醫療、教育等行業發展,并監督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相關部門和管理機構協調工作、互相監督,在辦理相關手續和落實規章制度方面,做到程序簡化、公開透明。
(四)解除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后顧之憂
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地提升鄉村文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升級進度、提高鄉村組織能力等。吉林市應重點考慮解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對于返鄉就業創業的大學生,給予社保、醫保等政策方面的傾斜,根據鄉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提高薪酬待遇,給予購房補貼。同時,不斷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返鄉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四、結語
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任務。鄉村要振興,人才必先行,大學生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是現代農業持續蓬勃發展的新鮮血液。吉林市通過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努力,引導大學生返鄉加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既有利于改善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又有利于引導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參與鄉村振興事業,促進新知識與新技術流入鄉村,推進吉林市農業農村多元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上海農村經濟,2022(03):4-10.
[2]沈靜,張雯.涉農高職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路徑探索: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1):61-65.
[3]趙建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林高校就業育人路徑探析[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06):48-51.
[4]趙寶國.農村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困境和實現路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02):285-288.
[5]覃小慰.職業院校無人機專業與鄉村振興有效對接的路徑探析[J].南方農機,2021,52(10):140-141.
[6]楊宇航,岳金月.鄉村振興與大學生返鄉創業的雙螺旋耦合機制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3,25(02):61-65.
[7]李保良,侯麗娟.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與策略[J].智慧農業導刊,2022,2(24):134-136.
[8]張悅.高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困境及策略淺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2(04):87-90.
[9]李團團.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22(19):175-177.
[10]吳欣,曾紅權,沙軍.學習經驗對農科類畢業生入職新型職業農民意愿的影響:基于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17(04):16-26.
[責任編輯:王芳玲]
基金項目: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JJKH20231016SK);2023年吉林市社科聯項目(市聯2346)
作者簡介:趙寶國(1987—),男,吉林遼源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鄉村振興、思想政治教育。